香港《南華早報》10月28日文章,原題:在變化的中國,換個角度看待干部的五種方式 中國計劃向創新驅動增長轉型。為了讓干部的行為與新增長戰略契合,大棒需要,胡蘿卜也不可少。沒有激勵措施的紀律導致懈怠。除了加強黨的紀律,我們需要重新評估干部表現衡量標準,以下因素應該考慮在內。
首先,從注重短期到目光長遠。衡量中國地方干部要基于每年的GDP增長,而且他們經常調任。這些評價政策讓有些人責任心不強,肆無忌憚地追求短期增長。地方官的評估取向需要重新調整,保證他們追求的是長期可持續發展。
第二,從不顧一切求發展到注重增長質量。很多地方干部不惜一切追求增長,導致高污染和高負債。衡量GDP增長應該以質量為導向。比如,靠犧牲環境或者大肆借貸換來的GDP應該進行折扣。
第三,從競爭到協調合作。干部評價一直是贏家輸家按序排列。雖然干部因此在促增長上干勁十足,但也容易產生以鄰為壑的心態,導致沒有協調的重復投資。集體政績的比重可以增強。例如,北京市長的政績部分上來自大北京區域的集體表現。這會給北京更大動力支持天津和河北等地方。
第四,從一刀切到差異化對待。地方情況不同,增長能力也不同。一刀切的方式導致發展扭曲。在廣東,干部衡量實行區域差異化標準。這種機制應該予以采納。
第五,從經濟發展取向到以人為本。中國地方政府注重商業發展,但犧牲公共產品的供給。因為對短期經濟增長沒貢獻,醫療、教育等關鍵的公共服務經常靠后站。如果向服務導向政府轉型,必須使干部評價標準擺脫過度依賴經濟增長。
地方干部在塑造中國經濟的過程中作用關鍵。然而,他們常常注重經濟發展,忽視甚至損害民眾利益。因此,對他們的激勵必須依照國家和民眾的利益進行調整。▲
(作者莫乃昂,向陽譯)
環球時報2016-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