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城市管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是實現和諧宜居的重要基礎。北京市朝陽區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時的重要講話,深入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以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引,廣泛運用黨政群共商共治方法,大力加強和創新城市管理,取得了明顯成效。
深化認識,理解和把握共商共治在城市管理中的重要意義
建設和管理好城市的目的是為了讓人民生活得更和諧、更宜居、更幸福。必須牢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群眾在城市管理中的主體地位,扎實走好群眾路線,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場無形之手、市民勤勞之手同向發力,促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朝陽區區域面積470.8平方公里,有常住人口395.5萬人,是首都北京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區,農村城市化、城市現代化、區域國際化建設同步推進。全區人群結構復雜,社會服務對象、治理主體日益多樣,社會更加開放、更加活躍。轄區既有高檔商務樓宇、國際化社區,也有城中村、平房區、傳統村落。面對的既有公共服務、社會矛盾化解和公共安全等傳統問題,又有農村城市化進程中城鄉管理銜接、流動人口與本地人口融合以及“兩新”組織從業人員、特殊人群服務管理等一系列新問題,還有城市現代化帶來的“大城市病”、拆遷安置、物業管理等問題,以及區域國際化帶來的外籍人員服務管理等問題,涵蓋了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
在這樣一個區域,加強城市管理更加需要堅持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充分挖掘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讓人民群眾在共治共享中擁有更多獲得感。因此,發揮黨組織核心作用,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城市管理,既是朝陽區堅持群眾路線的需要,也是推動政府管理從全能包攬向共治共管轉變的重要手段,更是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要求。
2013年以來,朝陽區緊抓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建設機遇,在認真總結基層“問政”辦實事的基礎上,探索形成了區、街、社區三級常態化的黨政群共商共治機制。幾年來累計完成共商共治項目5261件,涉及百姓出行、停車、環境等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創新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有效路徑,推動了城市管理水平的持續提高。
搭建平臺,運用共商共治推動城市管理多元參與
破解城市管理難題,需要進行廣泛的民主協商,搭建議事平臺是一項基礎性工程。朝陽區黨政群共商共治的一個核心功能就在于此。在黨組織的領導下,健全基層議事機制,強化了群眾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提升了多元主體參與城市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建居民議事平臺,促進議事常態化。在搭建并完善社區議事協商平臺的基礎上,通過劃小居民自治單元,搭建小區(樓院)民主協商基礎平臺,全區共建立居民議事廳1665個,定期召開議事協商會,討論本小區服務管理問題。比如,麥子店街道棗營北里社區1號院環境臟亂差,居民對私搭亂建、無照經營、夜間擾民等問題意見紛紛,街道幾次準備整治都因各方矛盾突出而擱置。開展居民提案后,1號院黨支部69名黨員牽頭形成集體提案,組建4個居民自治小組,對整治方案進行多輪協商,從最初的部分房主和商戶激烈反對,到逐步深化認識理解,再到支持同意,最后成功拆除了私搭亂建。此后,由小區黨員、樓門長、和諧促進員、群眾等組成“1號院管家服務隊”,負責小區日常維護和管理,實現了小區居民自我管理。
建議事協商隊伍,促進主體多元化。由社區居民代表會議推選產生社區議事代表,小區(樓院)議事協商委員會由小區(樓院)委員會牽頭組織,由本小區(樓院)的社區黨員代表、社區居民代表、物業公司、管委會代表、業委會代表、社會單位、社會組織、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及新聞媒體等組成,同時邀請議題所涉及的利益相關人參加。目前,全區共有常駐議事代表19729名,有效整合了基層的城市管理力量,增強了城市管理的合力。
建議事協商主題,促進議案具體化。通過提案、征求意見座談會、入戶問卷調查等方式,廣泛收集社區居民的需求和城市管理問題。依托議事協商平臺,召開項目利益相關人的會議,討論項目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可行性,形成立項建議案,合理確定協商主題。各街道注重加強對協商內容的引導,各社區圍繞社區治理難題確定社區協商的主題和內容,如養犬問題、樓道堆物堆料、小廣告問題等。通過反復溝通、充分協商,凝聚居民智慧和共識,調動多元主體參與社區建設和發展,提升社區治理能力和水平。
建議事協商規則,促進決策民主化。確定并規范“集、議、決、督”四個環節:“集”是征集需求,梳理議題;“議”是討論研究的過程,由動議方陳述議案、附議者附議、反對方陳述、雙方辯論、議事能手發表意見五步組成;“決”是代表投票表決,通過投票確定干不干、怎么干、干得怎么樣、以后怎么辦等問題;“督”是由議事成員對所決議事項的進度、質量和結果進行監督,確保決議事項有效落實。通過標準化的流程和規則,讓議事代表懂得如何收集問題、如何參與議事、如何參與監督,提升議事協商的質量和效果。通過民主協商的方式,有力推動了公共事務和城市管理等問題的解決。
建落實共治機制,促進管理長效化。制作《朝陽區黨政群共商共治工程〈操作手冊〉(試行)》,對基層共商共治的組織機構、問需機制、項目分解、問政大會等進行指導規范。采取“三社聯動”的辦法,組織開展社區居民提案,對影響城市環境秩序、小區服務管理、民主服務保障等問題進行提案辦理,推動了“開墻打洞”經營、地下空間散租、小區私裝停車地鎖等問題有效解決。從去年以來,全區共治理“開墻打洞” 1790多戶,整治地下空間1190處,拆除私裝停車地鎖14885個,使城市環境秩序持續改善。在解決各類服務管理難題中,全區5.7萬多名群眾直接參與,通過制定居民公約、發展培育社區社會組織、建立聯席會等方式,有效維護了協商成果,推動居民樂治長治深入發展。
加強動員,積極探索城市共治共管新路徑
朝陽區有良好的社會動員基礎,從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2009年國慶60周年閱兵,到2013年的APEC會議保障,再到2015年的北京世錦賽、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安保,還有每年的全國“兩會”等,都廣泛組織發動社會志愿者參與,積累了豐富的社會動員工作經驗,形成了舉全區之力辦大事的優良傳統。這些年來,朝陽區通過大事引領,自覺做到開門搞建設、開門抓管理,加快構建社會動員體系,暢通公眾參與城市管理的渠道,實現了全員發動、群策群力,讓人民群眾真正成為城市建設管理的主人。
一是積極發揮社會組織作用。深入落實社會組織體制改革,不斷加強社會組織體系建設。全區社會組織數量已達5700余家,社會團體會員23萬余人,志愿者總數達到30多萬人。全區共認證區級樞紐型社會組織9個、街鄉級樞紐型社會組織165個,樞紐型社會組織在同類組織中發揮的引領、培育和帶動作用日益明顯。建成32個街鄉社會組織服務平臺和135個社區公益空間,每年舉辦社會組織“五大服務行動”4500余場次,包括城市管理、公益環保等項目,實施志愿服務“萬星萬家 公益家庭”等系列服務項目,較好地引導了社會公眾參與城市管理。
二是通過網格管理聚集力量。推廣“互聯網+城市管理”的創新模式,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整合區內政務微信公眾號和APP資源,進一步拓展了公眾共同參與的城市監督管理平臺。全面推進城市管理網、社會服務管理網、社會治安網融合發展,形成“三網融合、二級閉環、一格統籌”的網格化服務管理體系。充分運用網格等各類監督管理資源,健全各類基礎臺賬,動態監督網格內人、事、地、物、組織的變化情況,成為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信息來源和決策依據。
三是持續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幾年來,全區累計投入1.4億元,購買服務項目1032個,發動和服務人群超過510萬人次。僅在環保方面,就投入220萬元購買24個環保類服務項目,涉及環保理念宣傳、綠植種植、垃圾處理、廢舊物品再利用等,通過專業組織帶動業余組織,業余組織帶動群眾,群眾帶動家人的形式,使節能環保理念逐步植入居民日常生活,提升了城鄉社區綠色家園建設水平。
面向“十三五”,朝陽區將按照城市工作“一個尊重、五個統籌”的總體要求,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鞏固延伸黨政群共商共治成果,持續推動城市工作向更加突出管理服務轉變,城市規劃建設向更加注重減量提質轉變,城市治理方式向更加強調共治共管轉變,以城市更高水平、更可持續的發展帶動全區經濟社會和各項事業健康發展,更好地服務北京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建設。
(作者:吳桂英,中共北京市朝陽區委書記)
責任編輯:魏曄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