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齊勇
【引用】
“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亂。”——2016年6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六次會議上的講話》
【原文節選】
夫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亂。夫五帝三王所以成功立名,顯于后世者,以為天下致利除害也。事行不必同,所務一也。夫民貪行躁,而誅罰輕,罪過不發,則是長淫亂而便邪僻也,有愛人之心、而實合于傷民,此二者不可不察也。——《管子·正世》
【原文釋義】
國家最大的利益莫過于安定,最大的危險莫過于動亂。五帝三王之所以成功立名、顯于后世,正因為他們能為天下興利除害。他們的所作所為不一定相同,但所追求的目標是一致的。如果有百姓貪圖私利、行為暴躁,而責罰太輕,甚至犯了罪也得不到告發,那么這無疑是助長淫亂、方便邪僻的行為,看起來有愛民之心,實際上正好是傷害人民,這兩者都是不能不認真思考和對待的。
【經典簡介】
《管子》是中國古代的學術典籍之一,先秦諸子時代百科全書式的巨著,是由齊相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的繼承者、學生收編和記錄管仲生前思想、言論的總集,內容龐雜,涉及政治、經濟、法律、軍事、哲學、倫理道德等各個方面。漢時劉向編定86篇,后亡佚10篇,故今本《管子》僅76篇,全書16萬言,為《論語》的10倍、《道德經》的30多倍,是最宏偉的中國先秦單本學術論著。
《管子》思想體系的理論基礎是哲學,核心是政治和經濟理論。《管子》中提出“水是萬物之本”,早于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水是世界本原的唯物主義哲學本體論者;《管子》的政治思想以順民心、利民生為原則,在歷史上最早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民本思想,指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治則國固,本亂則國危”;《管子》的倫理法治思想,在本質上是一種道德和制度規范并重的原則,既講究按法度辦事,又恪守“禮義廉恥”的“國維”觀,類似于今天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并舉的方略;《管子》的卓絕之處還在于它是一部政治經濟學著作,提出了“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的民生主義的思想。有學者認為,管子的政治經濟學是世界歷史上最早具有現代經濟萌芽形態的系統經濟學理論,這比西方同等層次的理論早出現近兩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