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齊勇
【引用】
“輕關易道,通商寬農。”——2016年9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
【原文節選】
公屬百官,賦職任功。棄責薄斂,施舍分寡。救乏振滯,匡困資無。輕關易道,通商寬農。懋穡勸分,省用足財。利器明德,以厚民性。舉善援能,官方定物,正名育類。昭舊族,愛親戚,明賢良,尊貴寵,賞功勞,事耈老,禮賓旅,友故舊。……政平民阜,財用不匱。——《國語·晉語》
【原文釋義】
文公(晉文公)會見百官,授與官職,任用功臣。廢除舊的債務,減免賦稅,布施恩惠,舍棄禁令,施舍窮人,救濟貧困,起用有才德而長期沒升遷的人,資助沒有財產的人。減輕關稅,修治道路,便利通商,寬免農民的勞役。鼓勵發展農業,提倡互相幫助,節省費用來使資財充足。利器便民,宣揚德教,以培養百姓的純樸德性。推舉賢良,任用有才能的人,制定官員規章,按法辦事,確立名分,培育美德。昭顯有功勛的舊族,惠愛親戚,榮耀賢良,尊寵貴臣,獎賞有功勞的人,敬事老人,禮待賓客,親近舊日的友人。……于是政治清明,民生豐安,財用充足。
【經典簡介】
《國語》是關于西周、春秋時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人物、事跡、言論的國別史雜記,包括各國貴族間朝聘、宴饗、諷諫、辯說、應對之辭以及部分歷史事件與傳說,又名《春秋外傳》。關于《國語》作者,學術界尚無定論,普遍看法是:《國語》是戰國初期一些熟悉各國歷史的人,根據當時周朝王室和各諸侯國的史料,經過整理加工匯編而成。他們認為,《國語》并非出自一人、一時、一地,主要來源于春秋時期各國史官的記述,后來經過熟悉歷史掌故的人加工潤色,大約在戰國初年或稍后編纂成書,再按照國別區分,就成《周語》《魯語》等,總稱《國語》,全書共21卷。《國語》的記錄是一種價值極高的原始史料,司馬遷著《史記》時就從中吸取了很多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