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麗娜
心靠近了,教育才有力量
□周麗娜
“周老師,今年方方哪里不符合評品學兼優的條件???我覺得他沒有什么問題,可你這樣做小孩還能有學習動力嗎?”
我正在高鐵站悠閑地等待美好旅程的開啟,突然而至的這條微信仿佛一股熱流直沖我的腦門——方方媽媽也是當老師的,她應該對學校的評優要求很清楚,怎么還會來興師問罪?
“方方的信息技術成績只得了‘良’。”我告訴她原因。
“哦,原來小學的信息課這么重要啊,學校是培養IT人才的嗎?”她還是咄咄逼人。
我快速地把班級成績表回憶了一遍,方方這次還有兩門課程在“態度習慣”項上只得了兩顆星:“學校規定,評優時學生的各科成績除了美術、音樂的最低標準是‘良’,體育的最低標準是‘合格’,其他都要求為‘優’。另外,各學科的‘態度習慣’評分也要全三星。希望你能多提醒下方方,下學期對這幾門課程多用心吧,加油!”
這時,火車站廣播催旅客排隊進站了,我約方方媽媽等會兒再電話聯系,誰知她回絕了:“不用了,你忙吧,打擾了?!?/p>
火車一路向前,我的思緒也慢慢拉遠。學校對班級期末評優向來重視,班主任和任課老師也都本著“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謹慎地對待這件事,可即便這樣,也總有家長會提出異議。
我能理解,作為家長,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類拔萃,能在學期末高高興興地捧著獎狀回家——孩子獲得了鼓勵,家長也有面子。正是考慮到這一點,我才更加小心翼翼地對待評優工作,除去學校對學生各科成績和態度習慣的硬性規定外,還通過自我申報、評優演說、班級投票、任課老師推薦等方式,對有意愿參與評優的學生進行多方位考察,給每個學生同等的機會。

▲陳殷攝
例如,某學期班長小陳同學因美術作業沒全部完成,與“三好學生”失之交臂,我指出了他的不足后,他在新的一學期里積極改進,憑著自己的努力贏得了榮譽;中隊長小米同學體育成績落后,一次評優失利后,在我的鼓勵下堅持每日鍛煉,最終獲得期待已久的“三好”獎狀。在這一過程中,小陳爸爸、小米媽媽都非常配合,不僅沒有因為孩子的評優落選而責怪老師,還特別感謝老師沒有對孩子“網開一面”——人生哪能事事如意,讓孩子小時候就受點挫折教育,學會吸取教訓,這是件好事。
小陳爸爸、小米媽媽的通情達理,讓我在與他們交流時心情十分愉快。因為一致的教育目標,讓我們心與心之間的距離也貼得很近,更能在交流中迸發教育的智慧火花。而來自方方媽媽的責難,不僅讓我對即將開始的旅行興致大減,更因這位教育同行的不理解而郁悶不已:她不深究孩子信息技術成績只得了“良”的原因,卻怪罪學校太拿這門課當回事;不幫助孩子分析自己哪里不符合評優條件,該如何改進,卻責怪老師打擊了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歸根結底,評優是為了激勵孩子們在良性競爭中不斷進步,若沒評上就怪老師、怪學校,而不是在孩子身上找原因,這難道不是本末倒置嗎?
火車繼續向前飛馳,不同的站點有不同的人上上下下,遇到趣味相投的旅伴,即便萍水相逢也能相談甚歡,讓我忘卻了旅途的疲乏;而碰到警惕過度的同行者,緊張的情緒也會傳染,讓我不禁同樣繃緊了神經?;蛟S,這就像我們與家長的相處一樣,先得“志同”,方能“道合”,只有心往一處想了,勁才能往一處使,從而形成“1+1>2”的教育合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市石梅小學)
(責任編輯周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