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林毅
產品大升級系列之一:
對于企業而言,其實不存在什么產品組合,只有拳頭產品,只有能賣得動的產品,只有能打擊對手的產品,只要賣得好,一款足矣。
“80后”“90后”“00后”消費需求呈爆發式增長,但國內市場的銷量卻斷崖式下跌,我們擁有全球最好的市場和消費人群,卻并沒有與之相匹配的產品,產品升級成為當務之急。產品沒跟上消費需求說什么都沒用,小米營銷那么強,“互聯網+”、社群營銷更是玩得驚天地、泣鬼神。結果呢,產品不具備競爭力的小米,硬生生被華為、oppo霸道超車,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雷布斯成雷悲催。
今后,我將結合我們十余年的實踐、總結與思考,推出“產品大升級系列”。只為讓更多企業能更好地完成產品升級,讓企業建立迎合消費需求的產品管理體系。
任何勝利都是建立在正確、縝密的規劃指導上的,所謂未戰先勝。劉備有了諸葛亮的正確規劃,只憑三兄弟和剩余的一千多兵馬,不但快速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并且具備了問鼎天下的實力。產品如果缺乏清晰的規劃和發展方向,則是一盤散沙,如是這樣,哪來的競爭力?
不破不立,從割心頭肉開始
每家企業都有自己豐富的產品線,這些產品在老板眼里都是心頭肉,都是自己辛苦培育出來的,行情好的時候都能帶來一定的利潤,但行情不好時,每個都成為負擔,但每個又都難以割舍,要是割錯了怎么辦?
首先,割錯了也要割,所謂不破不立,不舍難有得,守著那點瓶瓶罐罐是不可能有前途的,只能是拖累。不要幻想有奇跡,哪個產品指不定哪天就活了,做產品是很嚴謹的,不能有一點幻想。毛澤東在秋收起義失敗后,最困難時期,不是擴充隊伍,而是精簡隊伍,完成了著名的“三灣改編”,使紅軍成為一支打不垮、拖不死的鋼鐵之師。
怎么割?
唯業績說話,不能摻雜任何私人感情,就像皇帝選太子一樣,一定要選能力強的,不能選自己喜愛的,不然后面肯定就亂套了。看哪兩三個產品業績最好,就留下來。讓最好的兩三個產品再爭業績,最好的留下。經過兩輪的競爭PK,既能保證留下的是最強的,又能堅定團隊的信心,讓大家看到把精力放到這個產品是對的,讓團隊都能心服口服的產品一出生就具備了很強的競爭力,后期的政策和精力都往此產品傾斜時,團隊也就沒了顧慮與怨言。
另外,不要在內部再搞什么產品組合了,什么高檔產品、中檔產品、中低檔產品,什么核心產品、狙擊產品、創新產品。不知道這些產品組合放到市場上有什么用,寶潔的產品組合豐富吧,現在怎么樣,全線疲軟。對于企業而言,其實不存在什么產品組合,只有拳頭產品,只有能賣得動的產品,只有能打擊對手的產品,要那么多產品干嗎,只要賣得好,一款足矣。喬布斯的產品概念里面只有唯一:iPad就是iPad,iPhone就是iPhone,沒有喬布斯后,也就沒了產品,只剩產品序列了,iPhone1、2、3、4、5、6、7、8,無聊、無趣。
割舍產品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提升產品競爭力。新產品地位確立后,一定要將企業最好的資源和團隊全部用在其身上,快速提升其戰斗力,升級其品質。這樣的話,只是內部發力,產品的整體競爭力就至少可以提升兩到三個段位。然后再根據市場反饋和顧客意見,對產品品質進行不斷地升級,這樣,產品就進入了良性循環。
新名字和新包裝
這里有一個重要問題是需要拿出來單獨探討的:重新確立產品地位后,是否需要用新名字和新包裝打市場?
如果有條件,我通常建議企業用新名字和新包裝打市場。快銷品市場處于快速迭代期,新產品貌似風險大,但與老產品的修修補補相比,更容易被市場所接受。老產品再怎么修補也很難被市場所接受,老了就是老了。如光明的“莫斯利安”,如果它沒有大膽用新名字,而是用光明高端酸奶,恐怕大家是不會買賬的,因為光明的平價奶形象在消費者心智中已經形成。如“六個核桃”原本不叫“六個核桃”,而是養元旗下的一款核桃露,但是因為其戰略地位提升,名字被更改后,迎來了持續的爆發式增長,成為一種現象級新品。
清晰的產品規劃,這是所有企業邁向成功的第一步,也是相當關鍵的一步,喬布斯回歸蘋果后第一步就是砍掉PC與軟件業務,專注iPod、iPad、iPhone,才力挽頹勢,才有了今天的成績。包括中國諸多優秀企業如馬可波羅瓷磚、脈動、百雀羚都是從混亂的產品牢籠中掙脫出來邁向成功的。
(下期看點:產品如何定位,這將是產品實戰對決、短兵相接的最關鍵部分,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