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晨龍


對于企業來說,顧客份額相對于市場份額顯得越來越重要,而對顧客科學的營銷管理就變成了絕大多數商家必須面對的問題。
過往的營銷經驗告訴我們,對現有顧客的營銷機會要遠遠大于潛在顧客,對現有顧客的服務成本也遠遠低于新顧客。而今,提供整體方案取代單獨的產品銷售成為大勢所趨,互聯網又將企業與消費者的雙向溝通渠道打通,這些因素使得顧客關系在市場環境中逐漸明晰,對于企業來說,顧客份額相對于市場份額顯得越來越重要。而對顧客科學的營銷管理就變成了絕大多數商家必須面對的問題。
顧客區隔不是簡單的數據庫管理
最初的顧客區隔來源于數據庫營銷,原則是對顧客采取針對性的營銷管理措施,而不是忽略他們之間的差異性。其基本方法如下:
然而,基于市場環境的復雜與行業間的差異,顧客區隔遠沒有這樣簡單。下面,筆者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談談具體的顧客區隔技巧。
以上是筆者為一家健身機構所做的顧客區隔。
健身房的贏利業務主要分會員卡、私課、補劑、操課四大類,由于各項業務之間有著復雜的交叉促進關系,所以對現有顧客的分類也相對繁雜。
分類如何進行?編號分組。
例如顧客張三,長期會員,高頻訓練,入門級,其他渠道有消費,集中增肌,通過網絡渠道購買補劑,男性。
他的編號為1123121,那么這個組的編號就是1123121,假設這個區隔組有50名顧客。
我們對應上表將這些編號的營銷戰略進行整合,得出:優質教練私教課銷售;增肌類補劑與運動裝備的零和渠道競爭。
理論上,這樣編號分組一共能得出1944個分組,一般健身房的流量難以支撐這樣的細分。但是實際操作后就會發現,真正有意義的分組最后可能只有十幾個。
以上說的是分組的形式,而我想說的是分組的原則。我們分組的依據是什么?
顧客價值?沒錯,“會員類別”一欄,長期顧客相對于短期顧客確實是優質顧客;服務成本?也沒錯,“訓練頻次”一欄,低頻訓練者的服務成本會低于高頻訓練者,而賣卡的價格是一樣的;消費動機?也對,“訓練目的”一欄,不同訓練目的的顧客來健身房的動機一定不一樣……
這樣的分析停留在表象,沒有任何意義。
我們不妨想一想,為什么要做顧客區隔營銷管理?
為的是基于顧客的差異性提供有針對性的營銷管理。有針對性的營銷管理是因為顧客有個性的需求傾向,也就是潛在需求。
那么答案就躍然紙上了,顧客區隔的依據是現有顧客不同的潛在需求。
這就像大眾消費市場中的定位,之所以要定位,就是要聚攏一批有著相同潛在需求的顧客。只不過在顧客區隔中,“定位”用在了現有顧客的身上。“定位”越鋒利,品牌越能直指人心;“區隔”越鋒利,越能極化現有顧客的價值。
顧客區隔的兩個原則
我們再分析一個案例,來談談顧客區隔中“營銷管理”的問題。
下面是筆者為一家水上樂園所做的顧客區隔:
很明顯,這次的顧客區隔很大程度上應用了“顧客級別區隔”的思路。
列舉這個案例,筆者主要想說明兩個“區隔管理”的原則。
1.交叉激勵
一旦涉及“顧客級別區隔”,交叉激勵的方法就屢試不爽。我們區隔顧客,一般會從多個維度進行區隔。如上圖,我們是按照顧客來水上樂園的“游玩頻次”和“場內消費額”兩項數據進行區隔的,下面是筆者設計的具體激勵方法:
場內年額外消費累計達到一定額度(A,B2.1),獲得“水上貴賓”身份,享受門票方面多種優惠;年游玩頻次達到一定數值(A,B1,C1),獲得“水上常客”身份,享受場內消費的各種打折優惠。
我們會發現,這種機制對任何一類目標顧客的激勵都是雙引力的。以B1為例,給其“水上常客”身份,提供場內消費優惠,會促使更多的場內消費。同時,如果拿到“水上貴賓”身份,就能夠得到門票折扣特權,這對于門票消費已經接近剛需的高頻顧客是相當有吸引力的。所以一個激勵措施,兩個激勵力。
當一個消費者在某個消費維度已經接近飽和,那么就給他們另一個維度的消費特權。這樣一方面可以轉移商家的成本,降低流失;另一方面可以促進他們在另一個維度上快速成長,成為頂級優質顧客。
2.流動性
從“交叉激勵”來看,這個管理方式實際上是一個系統,對一個系統來說,流動性是格外重要的。
很容易理解,我們希望通過激勵使顧客變得更優質,更有價值。例如,通過會員激勵,我們希望B1由高頻顧客成長為雙高的黃金顧客;C2顧客是極具消費潛力的一次性顧客,我們不妨贈送他們一次門票,吸引他們來第二次,有了第二次就很有可能有第三次,他們也就會成為B2類顧客了。
再比如前文中健身房顧客區隔的案例。雖然更為復雜,但是依然有很強的流動性。只不過這種流動性的理想方向是我們需要格外注意的,比如低頻訓練的顧客變成高頻,未必是好事,所以我們不能這樣激勵。對于激勵方向,當然是往贏利和效益走。
顧客區隔分戰術和戰略區隔,戰術區隔涉及預測模型,有一定技術壁壘。而戰略區隔則適合所有規模的企業,哪怕一家小小的健身房。顧客區隔是一種“數據定位”的思維,不能局限于方法而束手束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