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鋒,喬 忠,王開義
(1.中國農業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北京 100083;2.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北京 100097;3.農業部農業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097;4.北京市農業物聯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北京 100097)
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物流優化研究進展
楊 鋒1,2,喬 忠1,王開義3,4
(1.中國農業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北京 100083;2.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北京 100097;3.農業部農業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097;4.北京市農業物聯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北京 100097)
針對當前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物流研究現狀進行分析,以期探尋研究的熱點問題、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分析表明,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物流的現有研究成果中更多的是定性分析,缺乏更深層次的理論研究以及定量分析,優化策略的可操作性不強。最后指出,隨著物流保鮮技術的快速發展、電子商務模式的多樣化以及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智慧物流將是未來的主要發展方向。
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物流優化
近年來,電子商務在我國快速發展并取得了顯著成效,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簡稱生鮮電商)被譽為電子商務領域的最后一片“藍海”,各大互聯網巨頭紛紛瞄準生鮮電商,天貓、京東、順豐、亞馬遜等零售電商巨頭都陸續進軍生鮮電商領域。生鮮電商高速發展的同時卻面臨著諸多問題。洪濤在《2015年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報告》中指出:我國目前有4 000多家農產品電子商務企業,只有1%能夠實現盈利。物流已經成為制約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主要瓶頸。商務部、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部、海關總署、國家郵政局、國家標準委于2016年3月發布了《全國
電子商務物流發展專項規劃(2016-2020年)》,以期打造“布局完善、結構優化、功能強大、運作高效、服務優質”的電商物流體系。各級政府連續出臺相關政策支持農產品電子商務物流快速、穩定發展。同時,生鮮電商物流受到了很多專家學者的關注,筆者在中國知網以“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物流”作為關鍵詞,檢索到的文章數量從2013年開始明顯增多,具體數據如圖1所示。已有文章主要從我國生鮮電商物流的發展現狀、發展對策以及物流優化的角度進行研究,并取得了顯著的研究成果。本文針對當前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物流的研究現狀進行分析,以期探尋研究的熱點問題、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

圖1 中國知網“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物流”相關文章統計
生鮮農產品主要包括蔬菜、水果、花卉、肉、蛋、奶以及水產品等,具有易腐、易損的特性,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電子商務的發展徹底改變了生鮮農產品傳統的流通方式,減少了流通環節,提高了流通效率。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物流是指在電子商務環境中進行的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商品的物流活動,具體來講就是在電子商務活動中進行生鮮農產品交易,包括生鮮農產品由供貨方向需求方傳遞的整個物流過程,其體系結構圖如圖2所示。物流是生鮮電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了生鮮農產品的空間效應、時間效應和價值增值。生鮮電商物流模式以自建物流和第三方物流為主,在此基礎上也衍生出了多種物流模式。

圖2 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物流體系結構圖
相對于傳統商務活動來說,生鮮農產品的易腐易損特性,決定了電子商務環境下生鮮農產品物流不同于其他一般物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鮮活性是決定生鮮農產品價值的重要指標,保證生鮮農產品的鮮活性是其電子商務環境下對物流的第一要求;(2)生鮮農產品的易腐易損特性,對物流的時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電子商務更多的是針對分散的消費者,小批量多批次是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物流的又一特點;(4)生鮮農產品大多數都采用冷鏈物流,對物流設備和物流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我國生鮮電商市場規模逐年上漲,在市場需求的推動下,物流業取得了快速發展。(1)在物流模式上有了很大的創新和改進,以O2O(Online To Offline)為代表的模式引起了更多的關注與企業投入;(2)冷鏈作為生鮮農產品配送的必要條件,在國家政策推動與企業發力下,出現了極大的發展空間;(3)物流過程中的預冷、包裝等物流技術也取得了快速發展,進一步降低了流通損耗。同時,我國生鮮電商還面臨著諸多問題:(1)農產品冷鏈物流設施設備不完善,冷鏈物流技術發展相對落后,冷鏈物流覆蓋范圍不足,依然是制約生鮮電商發展的主要瓶頸[2];(2)缺乏冷鏈物流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3];(3)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發展滯后,服務能力不強[4];(4)冷鏈物流人才缺乏。
生鮮電商物流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采購物流子系統、加工物流子系統、配送物流子系統、物流信息子系統等。針對生鮮電商物流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研究,為我國生鮮電商物流的發展提供了方向指導和技術支撐。
3.1 物流模式優化
物流配送模式是指物流配送活動中各要素的組織
形式,常見的配送模式有自營物流、第三方物流、物流聯盟等。實施物流模式創新是電商企業發展生鮮業務的客觀要求,是從事生鮮業務的電商企業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效率、增強競爭力、實現贏利的必然選擇[5]。伴隨著生鮮電商的迅猛發展以及電子商務模式的多樣化,物流模式也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趨勢。在最早的自營物流配送、第三方物流配送、聯盟物流配送模式的基礎上,探索出物流一體化模式、第四方物流模式、第五方物流模式等新模式。針對“最后一公里”配送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伴隨O2O模式的發展,出現了“自營物流+第三方物流配送”、“自營物流+消費者自提/自營配送”、“第三方物流+消費者自提/第三方配送”等模式[6]。物流模式的選擇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伴隨著企業發展階段的不同、社會化冷鏈物流水平的不同,會選擇不同的物流模式。針對物流模式選擇問題,已有的選擇方法主要有決策流程法、層次分析法、物流需求匹配法等。
3.2 物流供應鏈優化
供應鏈被視為生鮮電商的生命線,在成本控制、質量控制、風險控制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生鮮農產品物流系統高效、可靠的運轉必須建立在穩定的供應鏈基礎之上。生鮮農產品物流供應鏈的形成,主要受到物流主體的組織化程度和物流活動的綜合程度兩個變量的影響,物流主體的組織化程度決定了物流供應鏈形成緊密型鏈條的可能性,而物流活動的綜合程度決定了物流供應鏈功能整體優化的空間[7]。生鮮農產品物流供應鏈中的節點企業或者供應鏈戰略伙伴之間,一方面節點企業期望盡可能多地獲得利益,甚至可能以犧牲其他戰略伙伴的利益為代價;另一方面節點企業為了獲得更多利益,也會服從整體的合作[8]。價值創造是農產品物流過程中供應鏈收益的來源,合理的分配機制是供應鏈各節點協同運作的保證,科學的激勵機制是農產品供應鏈協同運作的支撐[9]。李瀅棠引入委托代理理論研究果蔬供應鏈風險分擔模型,使供應鏈效益最大化[10]。物流信息技術的發展,為供應鏈協同管理提供了技術支撐。
3.3 物流網絡優化
生鮮電商物流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系統,其生鮮特性給物流網絡結構、配送中心選址、配送路徑優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網絡由配送中心和運輸路線構成,目前多采用三級或兩級配送網絡。配送中心是物流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合理的選址可以有效降低運營成本、保障產品質量。宋毅以成本最小、整體最優、動態可變為目標,研究了電商環境下冷鏈配送中心選址模型[11]。張焱在定義農產品物流可靠性的基礎上,分別建立了基于時間可靠性和品質可靠性的農產品物流網絡優化模型及算法[12]。楊華龍考慮到生鮮農產品具有時間敏感的特征,研究了時間約束下的非線性規劃物流配送中心布局模型[13]。相對于一般物流,生鮮電商物流的時間緊迫性和動態不確定性更為突出,黃敏芳提出了一種帶控制策略的深度優先搜索算法,來解決有機蔬菜網上直銷的“農—宅”配送難題[14]。Marlies de Keizer研究了全球供應鏈下的物流網絡規劃,提出了一種仿真與優化的概念模型[15]。
3.4 物流成本優化
物流成本優化是物流管理的核心目標。生鮮農產品的物流成本受冷鏈設備、供應鏈管理、物流配送網絡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針對物流成本單方面的研究比較少。肖錠在分析物流成本類型的基礎上,提出了通過加強信息化建設、采用現代物流管理理念、更新冷鏈設備優化冷鏈物流成本的策略[16]。李婷引入作業成本法建立了農產品冷鏈物流的成本核算模型[17]。房婷分析了農產品供應鏈物流成本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針對不同供應鏈環節提出了物流成本管理的改進措施[18]。
我國的冷鏈物流起步較晚,技術及設備水平相對落后,也沒有系統的行業標準來支持與保障其高效運行,導致生鮮農產品質量與安全問題突出,整個流通過程風險較大。充分認識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中存在的各項風險,明確應有的防控手段與措施,對保證產品品質與促進物流發展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19]。孫曉龍在分析物流風險的基礎上,應用模糊群體多維偏好線性規劃風險評價模型對風險進行評估和排序,確定主要風險,進一步提出了優化策略[20]。
生鮮農產品物流各環節缺少統一的管理標準,不可避免出現物流操作的隨意性,信息資源難以實現有效銜接,導致物流風險極易發生。黃穎引入SCOR模型(Supply-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 Model)研究農產品
冷鏈物流的優化問題,擴展了標準化管理的路徑和方法[21]。危害分析及關鍵控制點(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HACCP)作為國際上共同認可和接受的農產品安全管理體系,是一種能夠處理食物生產過程中風險的有效工具。目前,已逐漸被應用到農產品流通領域。李潔等運用HACCP分析物流過程中影響產品質量的因素,指出HACCP有助于有效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22]。牟向偉等針對HACCP知識分散于冷鏈物流各環節、不完整、不兼容的問題,研究了冷鏈物流HACCP知識的建模與推理方法,以實現冷鏈各環節之間HACCP知識的有效共享。Chih-Wen Shih應用物聯網技術研究了冷鏈物流過程的關鍵控制點識別[23]。
生鮮農產品作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市場容量巨大,因此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正處于起步階段,配套的物流發展相對滯后。經過多年的積累,我國生鮮農產品物流已經從“靜態”的倉儲研究發展到“動態”的物流研究階段。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現有研究更多的是對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物流的定性分析,缺乏更深層次的理論研究以及定量研究,優化策略的可操作性不強。隨著物流保鮮技術的快速發展、電子商務模式的多樣化及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智慧物流將是未來的主要發展方向。同時,物流信息的共享程度越來越高,為物流過程的供應鏈管理提供了數據支撐??傮w來說,加強信息技術的應用,提高生鮮農產品物流的現代化水平,建立現代化的生鮮農產品物流體系和標準,實現生鮮農產品流通中各環節的無縫對接,是建立與完善電子商務環境下我國現代生鮮農產品物流體系的有效途徑。
[1]任慶琳,王明宇.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物流問題和對策研究[J].中國商論,2015,(30):82-86.
[2]李征,劉宏宇,劉永悅.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冷鏈物流發展策略研究[J].物流技術,2015,(3):23-25.
[3]陳鏡羽,黃輝.我國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冷鏈物流現狀與發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6):179-183.
[4]鐘鎮.我國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冷鏈宅配發展現狀研究[J].管理觀察,2015,(4):84-87.
[5]魏國辰.電商企業生鮮產品物流模式創新[J].中國流通經濟, 2015,(1):43-50.
[6]洪濤,張傳林,李春曉.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發展研究(下)[J].商業時代,2014,(17):76-79.
[7]賀國杰.山東生鮮農產品物流供應鏈模式構建及優化[J].物流技術,2014,(17):341-343.
[8]畢玉平.山東生鮮農產品物流供應鏈模式研究[D].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1.
[9]許金立.基于供應鏈戰略協同的農產品物流運行機制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2.
[10]李瀅棠,喬忠.基于委托代理理論的果蔬供應鏈風險分擔模型[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4,(3):224-228.
[11]宋毅.電子商務環境下的食品冷鏈物流配送中心選址問題的研究[J].統計與管理,2014,(5):58-59.
[12]張焱.基于可靠性的生鮮農產品物流網絡優化[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09.
[13]楊華龍,計瑩峰,劉斐斐.生鮮農產品物流網絡節點布局優化[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2010,(3):47-49.
[14]黃敏芳,張源凱,胡祥培.有機蔬菜B2C直銷的配送方案智能生成方法[J].系統工程學報,2013,(5):600-607.
[15]de Keizer,Haijema,Bloemhof,van der Vorst.Hybrid optimization and simulation to design a logistics network for distributing perishable products[J].Computers amp;Industrial Engineering,2015,88:26-38.
[16]肖錠.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模式及成本優化研究[J].農業經濟,2014,(2):123-124.
[17]李婷,宋志蘭.基于作業成本法的農產品冷鏈物流成本核算[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4,(10):17-20.
[18]房婷.基于綠色農產品供應鏈的物流成本管理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4,(3):81-82.
[19]李亞楠.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風險分析[D].蘭州:蘭州交通大學,2015.
[20]孫曉龍.鮮活農產品第三方電子交易平臺流通模式風險管理研究[D].南昌:華東交通大學,2012.
[21]黃穎,李德奎,王夢茹.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標準化管理模式研究[J].企業導報,2013,(24):7-9.
[22]李潔,翟樹芹,韓世萬.基于HACCP的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質量控制因素探討[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5,(6):105-108.
[23]ShihWang.Integrating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ith statistical quality control to develop a cold chain system in food industries[J].Computer Standards amp;Interfaces,2016,45:62-78.
Progress of Studies on Fresh Farm Produce E-commerce Logistics Optimization
Yang Feng1,2,Qiao Zhong1,Wang Kaiyi3,4
(1. School of Economics Management,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2.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Agriculture, Beijing 100097;3.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Key Laboratory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eijing 100097;4. Beijing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IOT in Agriculture, Beijing 100097, China)
In this paper, we studied the current logistics status of the fresh farm produce e-businesses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hot spots in the relevant research field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direction of its future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analysis we found that most of the current researches in this field were qualitative analysis, thus in- depth theoretical research, quantitative study and optimization andstrategic investigations were lacking. At last, we pointed out that smart logistics would be the direction for this field in the future.
fresh farm produce; e-commerce; logistics optimization
F323.7;F724.6;F259.2
A
1005-152X(2016)09-0001-04
10.3969/j.issn.1005-152X.2016.09.001
2016-08-05
“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項目“村鎮服務業與相關產業協同發展關鍵技術研究”(2014BAL07B0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集成學習的蔬菜病害識別與病級劃分方法研究”(61403035)
楊鋒(1982-),男,陜西寶雞人,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物流管理與供應鏈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