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葉
穿上球衣,39歲的孫繼海享受著足球帶來的最后一些純粹的幸福時光;脫下戰袍,他搖身一變成為老板,玩自媒體脫口秀,帶著他的無畏和初心闖進了熟悉又陌生的領域。
這個曾經留學英倫的追風少年,早就是大叔中的大叔。當他瞇著眼睛笑的時候,依稀流露出當年的逗比模樣。不過,眼角的皺紋和發福的臉蛋無情地戳穿了他的年齡,講述著“球霸”的光陰故事。
老板
思考退役后的出路,并不是這兩年才被孫繼海提上日程的,年過30,這個問題就時不時地要在腦袋里冒個泡。教練、解說、經紀人,他在幾乎所有足球運動員都會考慮的幾個選項里打轉,思來想去,時間一拖就過了七八年。
8年前,他從沒想過也不曾敢想,自己會成為一家互聯網創業公司的董事長。
如今,在銀河SOHO兩顆橢球形的建筑物里,孫繼海的公司擁有六層的兩個門牌號,從第一個門進去是公司前臺,“嗨球”二字醒目入眼,提醒來客此為何處。第二個門里則藏著孫繼海的“秘密基地”,公司的大部分節目都將在這個看起來并不太完備的小型演播室內完成錄制。兩門之間是被打通的辦公區,近50張辦公桌有序地排列其中,它們幾乎全部擁有了自己的主人。
“我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成為足球運動員里老板當得最好的,但是我在努力。”去年10月,在上海的一次聚會中孫繼海與朋友們聊到了退役的話題,出于對他的了解和當下形勢的判斷,幾位來自各領域的精英朋友經過一番頭腦風暴,提出了一個有些“瘋狂”的想法:做自媒體,開創業公司。
這個有些跨界的挑戰起初并沒有為孫繼海所接受,一個年近40的球員能玩得轉年輕人的世界嗎?他心里忍不住地打鼓。
“我當時對這個想法真的表示很懷疑,當你對一個事情不了解、不清楚的情況下,你確實會產生懷疑、會猶豫、會不自信,覺得我有可能做成嗎?后來我跟很多朋友探討了這件事,去聊去問這種可能性。”
冷靜下來的孫繼海試圖說服自己:這件事終究沒有脫離體育和足球的圈子。況且,我們的主席喜歡足球,總理提倡推進互聯網+行業,我為什么不把國家最高領導人的指示捏合到一起呢?在經歷了近半年的掙扎和準備后,孫繼海決定一試,在他眼里做自媒體是件好玩的事兒,而“有趣”經常成為他判斷一件事是否可做的標準。
從籌備成立公司的第一天起,孫繼海就變得不再懷疑,他擼起袖管,一個猛子扎進創業這片汪洋之中準備大干一場。
《我是海叔》是公司的第一個項目,以短視頻的形式述說鮮為人知的中國足球,這檔節目被孫繼海稱作一次不忘初衷的嘗試。調侃老友郝海東在廁所里長知識,爆料集訓期間如何機智會見女友,請來當下最具爭議的足壇人物訴說衷腸,孫繼海以他認為有趣的方式塑造著這檔極具個人品牌化的自媒體節目。
做完第一季的15期節目,他覺得自己玩得很痛快。在這個擁有完全主導權的自媒體平臺上,孫繼海可以不受任何約束地暢意表達,哪怕收到幾句謾罵也能捍衛自己說話的權利。對表達的強烈渴望,在中國的足球環境下被壓抑了很多年,孫繼海很坦白,這檔自媒體節目就是他為給一個發聲的平臺而另辟的蹊徑。
說話不講求方法的虧孫繼海沒有少吃,所以在互聯網世界里剛剛步入學徒門檻的孫繼海正在努力嘗試一種新的講話方式。
“作為三年級就沒上學的足球運動員,網絡化的語言對我來說確實還是有點難度,很多都是從身邊這些年輕同事嘴里學來的,一開始我也搞不清楚這些亂七八糟的詞是什么意思。”調侃歸調侃,面對開會時大家嘴里噼里啪啦蹦出的專業名詞,運維、運營支撐、KPI,孫繼海不會放過任何機會向同事討教。
“做球員是最幸福、最簡單的一件事”,年輕時孫繼海常在過來人嘴里聽到這句話,可他不理解也有點不服氣。“簡單嗎?訓練這么累,教練叉著腰指揮指揮,點撥一下多輕松啊。”直到轉換身份,孫繼海才真正意識到,與做球員相比當老板真的不是一件容易事。過去,他為別人打工,只要認真訓練比賽就能得到教練的認同;現在,他既要對員工負責,又要對投資人負責,想把自己眼前的攤子看好,需要思考的就遠不是只把一件事做好這么簡單。
從將才到帥才,孫繼海無意間給了自己的老板角色一個頗高的評價:該管的管,不該管的不管。“我很清楚作為球員,希望我的教練、我的俱樂部總經理,包括我的老板做什么,需要他們去干預什么,或者說給予我什么樣的工作環境。所以,回過頭來我相信我能夠體會所有員工的心情,了解他們想要的是什么。”
在這種主動的角色互換意識下,孫繼海嘗試去做一個合格的老板。他拒絕簡單的通過瀏覽量去定義一期節目的優劣,也不想讓所謂的考核指標束縛年輕人的創造力,盡管和大部分創業公司一樣不可避免地經歷了短暫的迷茫陣痛期,但好在一切都未脫離正軌。
隨著節目在內容和制作上的愈發成熟,他們開始逐漸與門戶網站建立合作關系,將《我是海叔》推向更廣闊的平臺僅僅是戰略部署中的一小步,建立屬于自己的視頻平臺才彰顯了孫老板更大的野心和決心。
“秒嗨”APP剛剛在IOS應用市場上線,力求打造中國首個體育短視頻分享平臺。盡管投入了大量資金,但孫繼海不急著盈利,他甚至說自己目前所做之事并不以盈利為目的,“盡管這么說顯得我們人有點傻,但是錢還真并不一定特別多,只能說我們做這樣的東西是有計劃的,而目前所有的流程都在計劃可控范圍內。”
孫繼海的商業游戲充滿了無限未知的可能,他似乎并不急著證明自己,現在,只要玩得夠“嗨”他就愿意永遠不停歇。
球霸
“你太自以為是了!”
在《我是海叔》節目中,面對一位球迷對孫繼海在2002年韓日世界杯期間詐傷的言論,孫繼海給出了這句火藥味十足的回應。
他不是一個喜歡為自己辯解的人,但這次他必須“反擊”。
“作為足球運動員,能參加世界杯就是最高的榮譽。別說是對44年才打進一次世界杯的中國球員,就算是對巴西、阿根廷幾乎每屆都能夠進入世界杯決賽圈的球隊來說,他們的球員都絕對會把在這的比賽當成人生中最重要的比賽,無一例外。所有人都會非常在乎,我不相信會有人無所謂。”
其實長期以來各種不禮貌的聲音一直存在于孫繼海的微博評論中,哪怕如今正委身中甲,也絲毫沒有削弱各界對他的關注。無端的指責甚至謾罵時常出現,孫繼海在與媒體和球迷的交流中卻幾乎沒做出過任何解釋,他不在意這些與自己毫不相干之人所投射出的敵意,也不想刻意為自己描繪出一副好好先生的樣子。
“我現在依然在踢球,依舊活得很好,這難道不是最好的解釋和回應嗎?如果是一個有問題的人,所謂的球霸或者說怎樣,他可能已經失去了工作,可能不會再有球隊跟他續約。當你得到了更好的工作機會,把生活過得很好,就足以證明你的為人了。”
8年的留洋生活非但沒有讓他變得圓滑,反而磨礪出了更尖銳的棱角。孫繼海不愿意因外界負面的評價而收斂自己的脾氣,哪怕被扣上“球霸”、“毒瘤”的帽子,也不能讓眼里揉進哪怕一粒沙子。英國良好的足球環境培養了他明確的是非觀,在錯誤面前也許很多人看到了不說,也有很多人根本看不到問題的存在,而孫繼海看得到也說得出。
曾經,這段在微博上的言論被看做是不指名道姓的公開炮轟:明明是個慫蛋為什么還要裝成大無畏呢?明明沒有能力為什么還要裝成很職業呢?明明不靠譜為什么還要裝成正人君子呢?明明就是在混飯吃為什么還要裝成無比熱愛呢?其實明明就是“裝”“混”“騙”。
“也許從我的年齡和經歷來看是應該成熟一些了,但是球隊成績不好,我希望有更多作為,對得起自己領的工資和承擔的職務,我做的所有這些唯一的立場就是希望工作的環境氛圍是好的,足球是往前發展的。我不覺得自己有過一段留洋經歷就比別人更明白更懂,可以凌駕于別人之上去指責甚至謾罵,我只是在進行了正常的努力而沒有結果的時候很著急。”
孫繼海從小在專業隊里長大,踢上甲A時剛好趕上中國足球步入職業化進程,錯過健力寶的選拔卻最終留洋曼城入選英國足球名人堂,代表國家隊參加了唯一一次在世界杯決賽圈的比賽。他是個見過大世面的球員,中國與高水平足球發展國家的差距被他看在眼里。
聊到中國足球,孫繼海有點心酸,“我們進步得太慢了。”可是誰能對“慢”負責,誰又能解決“慢”所帶來的頹靡,他搖了搖頭表示無可奈何。身為球員,他只能努力訓練、比賽,用態度感染身邊的人,告訴他們中國足球還沒走到窮途末路。在重慶,他創建了一個足球基地,將1個11人制標準足球場、3個7人制足球場、6個 5人制足球場用于青少年足球培訓,他想著或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可是除此之外呢?孫繼海無能為力。
“之前,我們一個年齡段全中國只有200個踢球的孩子備選,在英國我們家小區旁邊至少也有個三四百人。你想想,可笑到什么程度。孩子踢球的場地在哪里?孩子又在哪里?”
在他看來,聯賽各支球隊大量的資金投入不是一件壞事,外援對整個聯賽的觀賞性和對年輕球員起到的示范作用方面都是積極的。但是在追求更好的成績,球隊更快速發展的同時,有很多東西卻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引進5000萬歐元外援的背后,是各項配套設施的落后,孫繼海把這形容為買了一輛奔馳卻給它加柴油,配了個開拖拉機的當司機,修車還不去4S店。
2012年孫繼海回過一次大連,阿爾濱和實德剛剛合并,他去了一趟阿爾濱的健身房,卻看到了和十多年前萬達剛搬進基地時差不多的場景。“我感覺那杠鈴片我也搬過,很親切啊。”他用玩笑化解著中國足球的尷尬。
年初,孫繼海受邀為孫興民頒發亞洲足球先生獎項,因此回了一趟英國。進入托特納姆熱刺新建的訓練基地,眼前的一切讓已經回國6年的孫繼海有種重新進城的感覺,從基地大門到訓練場幾百米的距離,馬路兩邊的綠化草地修剪得整齊又規矩,沒有一點被怠慢的樣子。此時,孫繼海繃直了小臂和手掌,在空中砍瓜切菜似地用力平移,想讓記者感受彼時他所經歷的震撼。他掏出手機想拍下這個畫面,卻被突然涌上的一陣心酸打斷。
“看到這樣的差距我快哭了,中國所有的比賽場地,都沒有人家路邊的綠化草做得平整,為什么會這樣,當然會有天氣等客觀原因,但是我們至少可以把它做得很整齊,這是人為可以干預到的,沒有做 到是為什么,因為沒有人關心這個。更多人關心的是,我這5000萬歐元是怎么花出去的,能買多大牌的外援。”
什么才是職業足球?什么才是先進的管理模式?什么樣的俱樂部才能稱作職業?中國足球需要解決的問題太多,歷史的賬只能一點點地還,可是沒有人會停下來等你改變、等你作為、等你甩掉固有的觀念跟上時代的步伐。
看透世事,卻無能為力,往往是人最無助的時刻。作為一名球員,孫繼海深知自己只能在這種無助中掙扎,甚至沒有留給他一隙掙扎的空間。
“有太多東西需要改變,投資人、管理者都有一定的年齡,他們接受的教育、成長生活的環境和年代跟現在不一樣,他們的思想意識很難接受改變。但是他們又有著最大的權利,你作為打工者基本不可能改變一個老板的決定。”
在不傷害中國足球的前提下做一個敢講真話的球霸,即使這通常是一次與既得利益者力量不對等的抗衡,可就算這座獨木橋比想象中更窄更難走,孫繼海也不想做一只緘默的縮頭烏龜。
現在,他擁有了平臺也獲得了機會,將過去那些想說不能說的話在自媒體上與球迷分享。孫繼海不懼怕遍體鱗傷,他像個勇士,斗志昂揚。
(鐘博麗薦自《南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