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投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國的民營經濟創造了60%左右的國內生產總值,80%左右的社會就業,并提供了超過一半的稅收。從目前的國際環境看,世界經濟未見明顯好轉,前不久進行的英國脫歐公投又為全球經濟發展增添了一些不確定性;從國內來看,經濟增長的下行趨勢并沒有結束,各項經濟數據并未完全好轉。這種經濟大環境下,民間投資的下滑更是不能等閑視之。由前文可知,民間投資下滑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中國投資環境的不理想。盡管我們國家在營造公平、有序、合理、競爭、綠色的經濟環境方面進行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令人振奮的重要成果。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一些新的問題開始出現,這些問題既包括行政方面的,也包括法律方面的。這些投資環境的問題不解決,民間投資勢必受到遏制。為了扭轉民間投資下滑的趨勢,行政和法律方面改革完善必不可少。政府除了采取短期措施,還需要繼續深入推進行政體制改革,進一步推進“簡政放權”,大力提升行政效率,深入推進反腐敗斗爭,建立廉潔政府。從法律層面來講,需要完善民營資本保護、民間投資保護的立法。此外,還要嚴格有關法律的貫徹落實,保護民營資本的合法權利,確保不同所有制、不同規模的企業獲得同等的法律地位。具體來講,需要從四個方面加強改善民間投資環境的工作。
一是要繼續改善行政環境。近兩年盡管國家不斷加大簡政放權力度,但在企業直接接觸的基層政府層面,效果并不明顯,這成為影響企業投資的一個重要因素。應全面清理整合涉及民間投資管理的行政審批事項,簡化環節、縮短時限,進一步推動管理內容、標準和程序的公開化、規范化,提高行政服務效率。要進一步清理和規范涉企收費,切實減輕民營企業負擔。要進一步增強民間資本的投資活力,要對政府的誠信行為進行“強約束”,為民間資本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用政府的誠信施政,進一步激發民間資本的投資熱情。加強政務誠信建設,最根本的還是要加強政務誠信的制度體系建設,通過建立健全政務信息公開制度、政府決策制度、政府績效評估制度、權力監督和問責制度,為政務誠信建設提供基礎性的制度保障。有了嚴格的制度體系,還應強化制度落實。要把政務誠信制度落實到日常的工作中去,嚴格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減少政府行為的隨意性。對于政府的失信行為,要實行嚴厲問責;把官員的誠信施政記錄納入干部考核指標的體系中,嚴格限制嚴重失信官員的升遷。
二是要持續改善經濟環境。對經濟進行持續強刺激是不現實的,以后總需求偏弱的可能性更大。如此國有投資對民間投資的主要效果將是拉動而不是擠出,特別需要關注向下的拉動。基礎設施投資的社會效益是個大事情。隨著資本存量的高增長,基礎設施投資高增長很難持續。政府既要關注投資總量更應關注投資結構,關注速度更應關注效率,關注近期增長更應關注長遠效益。財政投資要著力于補短板,如投資重大科技研發、重要公共基礎設施、農村公路、各類教育等領域。積極財政政策易上難下,但赤字融資可以投資也可以減稅,向減稅方面傾斜空間仍大。“營改增”等要考慮民營企業的特殊性和政策穩定性,特殊行業可設置一定時期的過渡性安排。切實完善PPP機制,制定實施相關法律,保證民間資本在與政府和國企的投資合作中平等參與、獲益。
三是要不斷改善法制環境。制定實施市場秩序方面的法律法規,確保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嚴格現有法律的執行,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和問責,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秩序。建設完善的信用環境和法制環境,形成完善的社會信用網絡和失信違約懲戒體系,消除銀行為民營企業融資后顧之憂,降低民營企業的融資成本。要配合法治、反腐等重構社會秩序,引導民資從“尋租”轉到“尋利”的正常軌道。十八大以來一些落馬的“大老虎”政商勾結,所披露的瘋狂“尋租”令人觸目驚心,嚴重破壞了社會和經濟秩序。企業家是民間投資的重要主導力量,其往往基于“邊際收益”來決定自己的行為方式。將主要精力投入到破壞性的“尋租”上,而不是生產性的“尋利”上,正是不良的社會秩序所致。因此,必須以法治化來規范市場,讓寶貴的資源真正用在投資、經營企業等“尋利”上,這才能保持民間投資的健康發展。
四是要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在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基礎上,降低民間資本進入的不必要門檻。加快推進壟斷領域改革,擴大民間資本的投資領域。我們可以觀察到,無論是在金融行業、能源行業、電信行業,中國政府對這些行業的龍頭企業持有的股權比例都過高,達到了80%-90%。對于國有資本占比過高的大企業,可以適當降低持股比例,釋放部分股權,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讓非國有經濟得到適度的喘息和發展的空間。如果不愿意喪失太多股權的話,可以在政府持有一些企業控股權或者三分之二以上股權的情況下,把超過這個比例以上的股權通過市場的手段交給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