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上午,在國家行政學院隆重開班的“全面實施質量強國戰略專題研討班”上,質檢總局局長支樹平為省部級領導干部開講第一課:建設質量強國,邁向質量時代。
支樹平告訴大家,從世界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來看,當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一定時期,往往都會把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來實施,重視質量不懈怠,擰住質量不放松。
如美國。美國的質量走在世界前列,但也有曲折的發展歷史。20世紀初,美國整個國家被充斥市場的質量問題所困擾,特別是食品領域的假冒偽劣、摻雜摻假現象愈演愈烈,于是就有了老羅斯福總統的“擲出窗外事件”。從那時開始,質量成為美國國會所關注的問題,凡是與質量安全有關的問題,都盡量通過法律予以明確規定。美國《產品責任法》對質量造成的侵權問題實施懲罰性賠償,有的甚至高達幾十億美元,讓違法者傾家蕩產。美國政府推動質量振興不遺余力,上世紀80年代出臺了《質量振興法案》,把每年10月確定為質量月,在全國開展強化質量意識運動。美國人說:“若想在世界上處于領導地位,獲得質量領域的領導地位是至關重要的,經濟的成功取決于質量的成功。”通過質量提升,他們確立了全球經濟霸主的地位。
如德國。1871年德國實現統一后,世界市場幾乎被瓜分完畢,德國仿造英法等國的產品,廉價銷售沖擊市場,被英國人指責為“厚顏無恥”。德國人臥薪嘗膽抓質量,二三十年就趕超了許多國家。20世紀50年代之后,他們進一步實施“以質量推動品牌建設,以品牌助推產品出口”質量政策,使德國制造業在戰后迅速崛起,在全球確立了“德國品牌、質量一流”的國家形象。
如日本。“二戰”后,日本經濟不振,“東洋貨”一度成為劣質品的代名詞。在美國的幫助下,日本掀起“質量救國”熱潮,大力學習引進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的質量管理經驗,并在20世紀50年代設立“戴明獎”,推動廣大企業實施全面質量管理。70年代末期,日本國內已建立70萬個QC(質量管理)小組,“日本制造”憑借質量優勢大舉進入全球市場,產品一度趕超歐美,丟掉了“東洋貨”帽子,其經濟振興被稱作“一次成功的質量革命”。
如韓國。提出憑借質量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建設“21世紀品質一流國家”,頒布《質量經營基礎計劃》,將質量經營概念延伸到整個社會。
如印度。正大力推進“印度制造”計劃,瞄準制造業中端領域,通過質量競爭實現超越,力圖把印度建設成為一個新的全球制造業中心。
支樹平手頭掌握著許多關于質量的數據:全世界已有88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國家質量獎。目前每年定期組織的國際性質量大會有13個,涉及80多個國家和地區。美國自1947年起每年組織“世界質量與改進大會”,歐盟自1956年每年組織“歐洲質量大會”,日本自1976年每年組織“國際QC小組大會”……
更有許多國際質量名家的理念與名言。美國質量大師約瑟夫·朱蘭曾經預言:“21世紀是質量的世紀,質量將成為和平占有市場最有效的武器,成為社會發展的強大驅動力。”歐洲委員會前主席雅克·戴勒指出:“為了企業的成功、為了企業競爭的成功,我們必須為質量而戰!”
質檢總局擁有計量、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四大質量技術基礎,承擔著宏觀質量管理、產品質量提升、國門質量把關的重要職責,不僅是質量強國戰略的推動者、實踐者,也是國家質量發展的研究者、宣傳者。從局長支樹平這里,“全面實施質量強國戰略專題研討班”的學員們了解到全球范圍內最新、最全面的質量觀,感受到質檢人對質量強國的執著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