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園
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新修訂的《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評審準則》于2015年7月31日發布并試行,2016年1月1日正式實施。新修訂的《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評審準則》的推行使此項工作更加合理、科學。使得檢驗檢測機構的質量體系得到不斷完善,始終保持有效性的同時還能保持動態更新,對提升檢驗檢測機構工作質量和管理水平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因此,檢測機構需要熟諳新舊準則差異,把握好以下關鍵控制點:
評審準則的統一及評審效率的提高
新《準則》將原有產品質量檢驗機構計量認證、資格認定、實驗室和檢查機構認定三項許可合并為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進一步完善統一了檢驗檢測機構市場準入制度。對不同類型檢驗、檢測機構來說,所遵循的評審準則也統一為《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評審準則》。這使得檢驗、檢測機構在內審時,要求更明確,原則更清晰,目的性更強,更有利于科學合理地完成機構內審。針對評審效率,新《準則》對許可期限和評審時限做出嚴格限定,尤其是內審,內審組要根據機構情況縮短技術評審時間,簡化許可評審程序和內容,確定評審關鍵控制點,加強機構技術和管理能力核查,簡化文件審查,減輕機構因頻繁評審帶來的負擔。
組織與人員要求的變化
首先,新《準則》首先強調了對檢測人員的教育、培訓、能力的培養及監督方面的要求,檢驗檢測機構管理者應對檢測人員明確培訓需求和目標,并由熟悉檢驗檢測方法、程序、目的和結果評價的內審組對檢驗檢測人員進行監督評審。其次,檢驗檢測機構需具備與其從事檢驗檢測機構活動相適應的檢驗檢測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其中從事檢驗檢測活動的人員,不得同時在兩個及以上檢驗檢測機構從業,如檢驗檢測機構所在的單位還從事檢驗檢測以外的活動,應識別潛在的利益沖突。同時,新《準則》還明確了由檢驗檢測機構最高管理者負責管理體系的整體運作,機構技術負責人應具有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稱或者同等能力;檢驗檢測機構授權簽字人應具有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稱或者同等能力等內容。以上幾點涉及了檢驗檢測機構內審的多個方面,它所涵蓋的內容需引起機構足夠的重視,在審核本機構組織、人員幾個模塊時應多加留意。
儀器設備及測量的溯源性
新《準則》在這一模塊增加的內容有檢驗檢測設備應由經過授權的人員操作,設備使用和維護的最新版說明書(包括設備制造商提供的有關手冊)應便于檢驗檢測有關人員取用。用于檢驗檢測并對結果有影響的設備及其軟件,如可能均應加以唯一性標識,并應保存對檢驗檢測具有重要影響的設備及其軟件的記錄。該記錄至少應包括設備及其軟件的標識、制造商名稱,特別是所有校準報告和證書的日期、結果及復印件,設備調整、驗收準則和下次校準的預期等內容。檢驗檢測機構應建立和保持對檢驗檢測結果、抽樣結果的準確性或有效性有顯著影響的設備,包括輔助測量設備(例如用于測量環境條件的設備),在投入使用之前,進行設備校準的計劃和程序。當無法溯源到國家或國際測量標準時,檢驗檢測機構應保留檢驗檢測結果相關性或準確性的證據。
管理評審內容、程序和檢測方法的變化
值得強調的是,在新《準則》中管理評審的內容除包含政策和程序的適用性等內容外,還增加了質量方針、目標和管理體系總體目標以及上次管理評審結果跟蹤。同時,還包括對管理體系有效性及過程有效性的改進、滿足新《準則》要求的改進和資源需求幾個方面內容。所以在內審時,要對新增加的評審內容加強監督考察,全面系統地把每一項內容核查完整。
在檢測方法上,新《準則》要求檢測方法應優先使用以國際、區域或國家標準形式發布的方法。所以在內審時,內審組要著重審核機構內部使用的檢測方法是否符合國際、區域或國家標準形式發布的方法,檢驗檢測機構應確保使用標準的有效版本。必要時,應采用附加細則對標準加以說明,以確保應用的一致性。
質量控制體系的變化
新《準則》增加了檢驗檢測機構應明確區分檢驗前過程、檢驗過程、檢驗后過程的要求,并建立和保持監控檢驗檢測有效性的質量控制程序。所以內審時應加大對這三個過程的檢查力度。內審組在審核檢驗檢測機構出具的報告或證書時,報告或證書中應準確、清晰、明確、客觀地說明檢驗檢測結果,并符合檢驗檢測方法的規定。報告或證書除包含標題、客戶的名稱和地址等內容外,還增加了標注資質認定標識,加蓋檢驗檢測專用章(適用時),檢驗檢測機構的名稱、地址和地點(如果與檢測機構的地址不同),檢驗檢測報告或證書要有批準人的姓名、職務、簽字或等效的標識。
從規避檢驗檢測活動風險的角度,還規定了檢驗檢測機構接受委托送檢的,其檢驗檢測數據、結果僅證明樣品所檢驗檢測項目的符合性情況,將我們常用的“僅對來樣負責”這一不規范用語廢止,用更加合理、科學的方式來解釋委托送檢的這一特點。同時規定對于原始記錄及證書的保存期限則更改為不少于6年。這些都是內審組應該審核的重點,以確保后期出具的報告合法有效。
適宜有效的內審方法
內審是評價質量管理體系的符合性以及實現檢測機構自我改進的重要途徑,內審的質量直接關系到質量管理體系運行的質量,但目前大部分檢驗檢測機構往往采取依據文件編寫檢查表的方法進行內審。這種方法的弊端在于只能使內審停留在表面和紙上,對于沒有標識和控制的內容則無法進行審核,采用這種方法,往往會使內審流于形式,并不能對體系運行的有效性和效率做出準確判斷,達不到預期的內審效果。在不符合項的提出及整改方面,內審員理應客觀評判,督促受審核科室及時采取措施,對不符合項進行整改,消除產生不符合的原因,而不是為省時省力完全包辦代替、敷衍塞責,片面地以易于編纂的紙質材料作為考核或匯報的依據來判斷工作的好壞與成效,為檢驗檢測機構能力的提升和整體的發展制造瓶頸和障礙。
(作者單位:哈密地區纖維檢驗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