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黨中央和國務院的要求,中國制造業要在2025年進入世界制造強國的基礎方陣。其中紡織制造業應爭取在2020年進入世界紡織制造強國的基礎方陣。想要達到這個要求,中國紡織制造業必須貫徹中央提出的:“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和“智能化、工業化,兩化融合”的總方針。
今年5月30日至6月1日在北京召開“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第九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全國代表大會”期間,習近平主席、李克強總理等領導人都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中國要實現社會進步,要實現人民生活美好,要實現和平安詳,必須首先依托創新產生驅動。
行業創新的全面化格局正在形成
對于紡織產業創新我們不能再一直依靠“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方式,而要重視原始創新。原始創新既要關注思路創新、制度創新、組織結構創新、管理方法創新、管理體制創新、人才創新等,也要關注思想方法創新、基礎理論創新、機械設備創新、運行控制系統創新、工藝技術創新、產品指標創新、標準創新、檢測創新和儀器創新、多學科協同創新。
在實施創新工作時必須重視“協同”。首先要產業鏈協同創新。服裝產業要向前與天然和人造原材料、各種功能性紡織纖維、紡紗、織造、印花、染色、整理等各個工序協同;本身要保證量體、設計、剪裁、縫紉、整燙、包裝互相協同;向后要和傳送、運輸、收集反饋信息,指導穿用相協同。而在服裝產業內,還需要機械設備(量體、制版、剪裁、縫紉、整燙、包裝的系統機械設備),設備的自動化、智能化及電子軟件系統,半自動或自動輔助設計系統,服裝成形檢測系統,產品品質檢測和評價系統,多學科(服裝、紡織、化學、物理、數學、化工、機械、電子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自動控制、經濟、管理、市場等)人才協同系統。
在多學科、多工序、前后道共同協同創新的努力下,中國的紡織服裝產業一定會在目前基礎上產生重要的“轉型升級”的重大發展和變化。
設計、生產、制造和設備的智能化在中國已經起步。中國的棉紡生產設備和自動化示范企業已建成4座5萬錠的生產系統,從排好棉花包自動抓棉機起到“清棉、梳棉、聯合機”,“并條機”包括“條卷、并卷、精梳聯合機”,“粗紡、精紡、絡筒聯合機”;筒紗自動堆垛、打包、裝箱、入庫系統,已經使棉紡生產系統原來用工數量,由上世紀80年代每萬錠、每日三班需用工人365人,降到現在30人以下。
筒紗自動染色生產系統也形成智能化示范企業,已經用機器人、機器手完全自動使用筒紗堆垛、打包、入染缸、自動配制染液、自動輸送染液、在染缸中染色、清洗、取出筒紗、脫水、紅外線烘干、檢測、打包、裝箱、入庫的自動智能管理全過程。
服裝產業也開始實現智能化生產,依托自動化多針床針織機開始實現T恤衫、羊絨衫面向“互聯網+”的個性化定制生產服務系統。具體做法是在網上公布T恤衫或羊絨衫生產企業庫存的紗線的纖維品種(天然纖維的棉紗、綿羊毛紗、山羊絨紗、化學纖維長絲、彈性絲及各種功能混紡紗等)和線密度供訂戶選擇;同時公布設計的領形、袖形、袋形、衫形、提花設計方案和顏色、織紋、花型等供訂戶選擇;然后進行量體或者網上提供體型和尺寸。企業用計算機按訂戶選擇的要求設計后,從儲紗庫調取紗線(品種、顏色、配色)到指定的自動化多針床針織機上,并將針織加工設計程序由計算機聯通到針織機,由針織機按設計程序直接三維制造并縫合形成T恤衫和羊毛衫。經檢測和后加工(清洗、烘干、熨燙、折疊、包裝等),在3~6天內快遞給訂貨人。
同時,西裝生產也開始啟動個性化訂貨生產試用系統。但是目前機織織物服裝生產的繪版、裁片,特別是縫紉加工還無法全部由機械設備全自動加工完成。這方面需要多行業、多學科協同攻關的重大創新驅動。
行業發展的質量為先意識正在提升
在產業智能化創新發展的同時,紡織服裝產業必須同時特別重視“質量為先”“綠色發展”和“結構優化”。
紡織服裝產業必須特別重視社會的需求和中國市場的弱點和短板。首先,紡織服裝的社會需求日漸增高。服裝根據不同的人群、不同工作和生活環境、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要求,但都有高性能、新功能、特殊需求、精細精致、優異品質的要求。特別關注安全防護問題。
(1)高性能:高強度、高模量、超高強度、超高模量、耐高溫、耐低溫、阻燃、防熔滴、高摩擦因素、低摩擦因素、防高能輻射、防高電壓、防磁力線等。這些是特種防護服裝安全的重要和關鍵性能要求。
(2)新功能:導汗、透氣、快干、高吸水、保暖、涼爽、防紫外或遠紅外輻射、恒溫、抑菌、抗菌、防臭、避蚊、驅螨、防水、防油、防污沾、挺括、抗皺、保形、可機洗、洗可穿、隨便穿、抗靜電、防電磁輻射、觸感、遮蔽性等以及松、軟、無刺癢、無刺扎等服裝服用的功能要求。這些是人類各種生活環境條件下日益增強的各種希望和要求。
(3)特種要求:特殊環境、特殊人群、特種職業圈專用的特種要求,例如各種不同環境條件下的工作服、職業裝的多功能要求,特別是油田開采、煤礦開采、醫生護士人員、軍警、航空、航海、航天、精神病痛、休閑旅游、各種運動員、演員等服裝的特種專用功能要求。
(4)精美細致:精細、精美、精湛、文化、意念、適體,特別是對特異體型人群的適體特性以及與品能的結合。
優異品質:重視各方面的品質特性優異、均勻,無或極少疵點,不粗制濫造、盡量克服各種缺點,維護聲譽等。
行業運行的“供給側”方向正在確立
同時,中國紡織服裝業的發展受到勞動力成本高、能源成本高、運輸成本高、環境治理成本高、創新發展成本高的制約。因此,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必須放棄低檔產品的生產,集中精力生產高檔、專用、優質、精美的產品,面向“多品種、小批量、快交貨”的社會需求,步入引領全球服裝市場的領域。
紡織服裝產業同時需面對全球環境需求的嚴峻挑戰,一定要綠色生產,無污染釋放,并保護環境。做到不釋放污氣、污水、污物;做到原料和材料不損傷社會環境,保護森林、保護草地、保護淡水資源、減少噪聲,努力實現“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的要求。合理處理織物邊角料,清理分揀盡量實現再生利用。
作為服裝領域的創新,有如下幾個方向:
第一是一般安全防護重點中的高溫工作場所、戰場、火災現場包括鋼鐵冶煉及鑄造車間等的阻燃、隔熱、防熔滴、防金屬熔粒等的專用工作服。
第二是防靜電、防爆(油田、天然氣田、汽車加油站、石油加工企業等)以及防電弧襲擊等專用工作服。
第三是防固體撞擊。例如基建工地防固體物下落擊傷的頭盔和戰場的防彈、防破片襲擊等的專用服。
第四是有毒有害物質泄漏的防控,特別是有毒氣體泄漏現場的救災,戰場毒氣彈爆炸現場的救災,有害病菌、病毒傳染現場的隔離(例如2003年“非典”SARS流行期間醫護人員的防病毒服)等的專用工作服。
第五是特種場所高能輻射的隔離。例如雷達站工作人員防超高頻電磁輻射、核電站工作人員防核輻射泄漏、醫院高輻射檢測室(X射線、CT檢測)等醫護人員防護、核潛艇戰士防磁場損傷等的專用工作服。
第六是工作現場防止某些刀刃損傷的防割手套,尖釘地區行走的防刺靴等,這些都需要特殊的紡織材料。
[此文根據姚穆先生在第二屆新疆紡織服裝技術論壇(2016)演講整理,小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