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干林+徐俊+盧彬+梁財+郭鴻云+盧大貴+周燚寄+張小平+曾李軍+巫紹榮

為更好地促進小蠶工廠發展,筆者對全縣5個小蠶工廠生產經營情況進行了調查,較全面地調研了小蠶工廠的生產經營情況,分析了生產經營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并對下步發展提出建議。
近幾年,修水縣為穩定發展蠶桑產業,創新“小蠶工廠化,大蠶省力化”模式,建設了山口、馬坳黃溪、西港占坊、黃龍、何市等5個小蠶工廠,在產業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基本情況
1.小蠶工廠概念。小蠶工廠模式是實現由訂種到訂蠶的重大變革,以公司或私營業主為主體,建設專用桑園、標準飼養車間以及相關配套的設備設施,通過專業技術人員標準化操作,“工廠化”地生產合格的小蠶產品,并按照市場理念進行銷售。小蠶工廠是按照規?;I化和集約化以及大批量、多批次、四齡起蠶分發到戶的要求進行運作。
2.建設意義。修水縣大規模發展蠶桑產業有30多年的歷史,但由于近年來市場變化大,特別是大量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或進城務工,從事蠶桑產業的多為50歲以上、年齡偏大的中老年人等諸多原因,導致修水縣蠶桑產業技術推廣難、質量提高難、規模穩定難,處于十分尷尬的境地。種桑養蠶是一項技術性非常強的產業,而養蠶環節中小蠶飼養是整個養蠶過程中重中之重的關鍵環節,因為小蠶生長快,是增強蠶體體質、提高蠶體抗病抗逆能力的關鍵階段,養好小蠶是蠶桑生產取得豐收的前提條件,推廣小蠶工廠飼養是降低養蠶戶風險,提高種桑養蠶的產繭量及繭質,以及有效解決勞力、蠶室、蠶具不足的矛盾的有效辦法。同時通過增加養蠶批次,增大戶均養種量,可實現一個勞力一年3萬元以上,一對夫婦一年5萬元以上的桑蠶收入,對穩定和擴大我縣蠶桑產業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投資與建設情況。山口、馬坳黃溪兩個小蠶工廠按年養種量5000張規模設計建設,每個投資150余萬元,縣資金獎補每個50萬元。西港占坊、黃龍、何市三個小蠶工廠按年養種2000張規模設計建設,每個投資50萬~70萬元,縣資金獎補每個20萬~30萬元。小蠶工廠生產所需的專用桑園、蠶具、消毒設施、加溫補濕設備基本上按設計規模配套建設齊全,同時切桑機、伐條機、油桶加溫補濕器、疊式蠶盤等省力化蠶桑機具得到普遍應用。
4.生產經營情況。一是小蠶工廠生產經營情況。從2013年修水縣第一個小蠶工廠——山口小蠶工廠建成投產以來,至目前已發展到了5個,并都投產運行。其中山口小蠶工廠由贛絲之路公司承辦,年養種達到4125張,張種產量平均在42.5 kg左右;馬坳黃溪小蠶工廠由黃溪村承辦,年養種達到了4018張,張種產量平均在47.5 kg左右。這兩個小蠶工廠均推行多批次養蠶,年養種批次在16批左右。小蠶工廠屬服務型企業,多數能有微利或保本經營,如山口小蠶工廠2015年養小蠶4125張,總收入115.5萬元,毛利12.6萬元;飼養人員人均養小蠶224張,收入22400元。二是蠶農戶生產情況。全縣小蠶工廠發放小蠶11230張,平均張種產繭43.5 kg,較全縣平均單產提高3 kg。大戶諶大平有桑園1.67 hm2,養種78張,張種產繭量44.6 kg,667 m2桑產繭量、產值達139.1 kg和4759元。三是小蠶工廠輻射帶動情況。在全縣養種量總體下降的態勢下,小蠶工廠輻射帶動的蠶區仍然保持穩中有升的良好勢頭。如馬坳鎮、山口片區、西港鎮等主要蠶區,2015年養種量較2014年分別增加215張、680張、238張,分別增長10.5%、8.5%、9.8%。
取得成效。一是省時省力。小蠶工廠將蠶飼養到四齡起蠶分發給農戶飼養,農戶領回小蠶后只要飼養十來天,真正做到“十天養蠶法”,達到省時省力目的。二是降低了養蠶風險。小蠶工廠建立了風險保障機制,對蠶農進行小蠶質量承諾,把蠶農風險降到最低,同時很好地解決年齡偏大、不懂技術蠶農養不好小蠶的難題。三是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通過多批次養蠶,使蠶農戶蠶房、養蠶設備設施得到了充分利用。同時蠶農可根據桑園長勢和產量調整養種量,確保種葉平衡。四是緩解了用工壓力。養蠶大戶通過適量多批次養蠶,不僅可以長期用工,而且可以減少單批養蠶用工,有效解決了用工難、用工緊張的矛盾。五是有利于實行規?;B殖。小蠶工廠化運作模式,大力推進了土地流轉,戶種2.00hm2~3.33hm2變為現實,是解決戶均效益和人均效益的有效手段。
通過小蠶工廠運作,蠶農的效益得到提升,蠶農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如馬坳鎮黃溪村近幾年時間新擴桑園面積近66.67 hm2,張種產繭量達45kg以上,667m2桑園效益高達6000~7000元,2015年該村蠶桑收入達400多萬元;黃龍鄉近年發展0.67hm2以上的規模大戶30多戶;黃沙鎮的繆向陽、渣津鎮的王選愛養蠶大戶連片栽桑6.67hm2~13.33hm2;2015年冬擴桑園,如馬坳鎮黃溪村、山口段村、東津村、火馬村、古市鎮草坪村、太陽升鎮坳頭村、西港鎮占坊村、山口鎮楊坑村等基地村集中連片擴桑都在6.67hm2以上。
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1.難找合適的經辦人或經辦人不穩定。經辦人一般都是由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人擔任。山口、馬坳黃溪小蠶工廠屬集體承辦,經辦人是由公職人員兼任,人員不穩定,時有變更可能;西港占坊小蠶工廠請已退休的蠶桑干部張小玲幫助度過困難時期,因年齡偏大,長期堅持有困難。
2.經營管理難。一是小蠶工廠本身就是服務型微利經營企業,涉及開支項多而且大,若不精打細算,稍有疏漏就會虧損經營不下去。特別是剛剛起步、養種量少的小蠶工廠,基本操作規程是一樣的,如管理不善就很容易造成入不敷出。二是有些輻射范圍寬的小蠶工廠,蠶種運輸也成問題,不僅運輸成本高,而且存在風險。
3.請工難。當前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多,請工難,且工價高,由于不能確保長年用工,這些臨時工不穩定,流動性大,新手又要重新培訓,增加技術培訓難度,會帶來技術銜接不上,影響生產。
4.再生產性投入不足。一是設備耗損大,無資金重新添置。如蠶匾大都是絹布木框結構易損壞,加熱電爐、切桑機、采葉籮簍易損壞等。二是專用桑園管理請工、肥料等投入不足。三是必需的生產設備因資金不足,往往是因陋就簡,影響生產效率。四是綜合利用不充分。如專用桑園的過剩桑葉、蠶沙等不能得到綜合利用等。
發展建議
1.合理規劃布局小蠶工廠建設。小蠶工廠化是現代蠶桑產業的發展方向,要吸取試點小蠶工廠的經驗和教訓,結合蠶桑產業發展的規劃,合理布局建設小蠶工廠,有的地方要增建,有的地方需要擴大規模,這些要以經營主體承受能力和小蠶工廠輻射能力來決定。
2.要加大對小蠶工廠的扶持力度。縣有關部門要繼續在產業發展經費中安排一部分獎補資金支持小蠶工廠建設,安排一部分資金支持小蠶工廠完善和提升設備。對生產經營達到3年以上的小蠶工廠,按年養種量情況對一些易耗設備給予一定比例添置補助。
3.加強引導和技術支持。引導和鼓勵小蠶工廠走現代化企業管理路子,提高生產經營水平。繼續派技術員進行幫扶,加強對飼養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培訓,不斷創新和引進推廣省力化技術,實現節本增效,確保小蠶工廠生產經營正常開展。
(作者單位:桂干林、徐俊、盧彬、梁財,江西省修水縣蠶桑局;郭鴻云,修水縣山口鎮蠶桑技術推廣站;盧大貴、巫紹榮,修水縣征村鄉蠶桑技術推廣站;周燚寄、張小平,修水縣漫江鄉蠶桑技術推廣站;曾李軍,修水縣馬坳鎮蠶桑技術推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