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
在中國公布金融監管改革方案之前,干部調整肯定要到位,因為剩下的改革,是更難啃的骨頭,在表面的波瀾不驚之下,早已是風起云涌。
所有金融界的人士都在等著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的召開。按五年一次、換屆選舉年年初召開的慣例,這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本應該明年初召開,但今年春天,外媒便率先爆出中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會提前召開的消息,隨后不斷有類似小道消息在坊間流傳。
隨著今年的第三個季度漸近尾聲,關于會議將何時召開的猜測越來越多。在G20杭州峰會上,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表示,在G20之后,中國將召開一次重要的經濟會議,討論中國的赤字率問題。這一會議被認為很有可能就是全國金融工作會議。
這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之所以如此廣受關注,是因為一行三會的改革方案可能會在會議上公布,這次改革,是中國金融監管方式的一次重大調整,涉及到監管模式的根本性變革。而之前流傳會在6月份就召開的會議,到現在還在眾首祈盼中若隱若現,據政府智囊人士透露,因為各方面爭議很大,意見難統一,所以方案遲遲不能出臺。目前,金融改革方案還在高度保密狀態下設計。
宏觀審慎之難
這幾年,中國金融領域問題不斷,P2P從爆發式增長到大面積倒閉和爆出有公司負責人卷款攜逃,股市劇烈動蕩,熔斷機制火速退出,征信問題頻出,資本外流增加,債務問題突出等等,讓更多的人開始質疑中國金融業的監管問題。金融監管體制必須改革已成各界共識,但到底怎么改,卻一直難統一。
目前中國實行的一行三會的金融監管框架始于2003年,這種金融分業的監管框架,已經和中國金融發展的契合度越來越低,特別是去年的股災,讓人們對這種“鐵路警察、各管一段”、“誰的孩子誰抱”的監管方式意見更大。
金融分業監管并不是中國獨創,而是世界通行的一種金融監管模式,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前,基本上西方發達國家都實行分業經營和分業監管的金融體系,因為之前人們認為,只要金融市場中的每個個體是安全的,金融體系就是安全的。
全球金融危機之后,人們才認識到,金融體系存在著合成風險,也就是說,即使金融市場中每個個體都沒有問題,也可能出現金融的系統性風險,金融監管不僅需要微觀審慎,還需要宏觀審慎。自從全球金融危機之后,宏觀審慎已是全球金融界的共識,之前幾年,金融大國們都在進行相關改革,美國和英國等國家都在推進金融從分業監管向混業監管的改革。
近年中國金融面臨的諸多風險,也表明中國的金融監管改革已經到了不得不改的時候。在“十三五”規劃綱要中,關于金融監管框架的部分,就明確提出要“加強統籌協調”。而分業監管顯然無法達到統籌協調。要對金融系統進行有效監管,防范金融風險,中國同樣要推進金融從分業監管向混業監管的改革。
業界提出了數種改革框架,比如“超級央行”、“一行一委”、“一委、一行、一會、一局”等等。一行和一會自然還是指中央銀行和證監會,一局是指中小投資者和消費者保護局,或稱行為監管局,一委則是金融穩定委員會。
雖然各種方案林林總總,但不管具體機構如何設置,總體思路歸納起來不外乎兩種,一種是超級央行模式,即中央銀行集貨幣政策、宏觀審慎和微觀審慎于一身,其他相關機構都設置在它下面。另一種是設立金融穩定委員會,其他所有金融管理機構都受金融穩定委員會管理。
這兩種改革思路,前者接近英國模式,后者則接近美國模式。但不管是哪種模式,都會在各金融監管部門之上,設立一個統籌管理機構,顯然,這會極大地削弱這些金融監管部門的職權。這也是目前方案遲遲難出臺的根本阻礙。
宏觀審慎在技術層面本身就是艱難的,它對金融人才的要求很高,經過幾年摸索,從全球看,只是初步形成了可操作性的政策工具體系。但對中國來說,宏觀審慎除了技術之難,更難在利益協調上。比如幾種方案,相對最容易實施地是在一行三會之上直接設立一個金融管理委員會。但這樣憑空多出來的機構,在實際管理上會有多大權力?能撬動早已存在的一行三會嗎?如果不采用這種方案,其他任何一種都會涉及到一行三會的合并或者拆分,這難度有多大可想而知。
和所有的改革一樣,金融監管改革也面臨利益的重新分配。特別敏感的一點是,這次改革,可能會造成干部管理崗位甚至包括部級職位的減少。
這是真正的攻堅戰,中國的金融監管改革大方向已定,各方并沒有異議,除了堅決推進從分業監管到混業監管的改革,加強宏觀審慎,沒有其他路可走。但具體怎么走,現在還看不清楚。
之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張承惠曾刊發署名文章,認為從中國的現實情況出發,金融監管架構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分階段推進。社科院發布的金融監管藍皮書也建議,中國金融監管框架調整實施“四步走”戰略。但是,分段走要走多少年?國際和國內金融市場面臨的諸多風險,能等到中國金融監管體系逐漸完善嗎?
人事大調整
業界很多人注意到,從去年開始,一系列金融系統的人事調整就開始了。繼去年中國三大金融監管機構證監會、銀監會和保監會集體換帥之后,今年,金融系統人事調整更是頻繁,特別是在今年4月和5月,有一輪密集的人事調整,近幾個月,一行三會更是全都在進行人事調整。當然,里面有些調整是因為有些人到了退休年齡,有些是正常的輪崗培訓,但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調整引人注目。
金融系統人事調整本屬正常,也經常會發生,但這輪調整似乎有些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感覺,一些業內資深人士解讀為是為了金融監管改革鋪路,有人戲稱是大戰之前,調兵遣將。包括今年初肖鋼的卸任也被解讀為中國監管機構改革已經開始。
這次干部調整和以前還有點不一樣的地方是,除了高層變動較大之外,中層干部的調整力度也比較大。
央行的中層干部調整已拉開序幕,涉及貨政二司、調統司、反洗錢局、央行金融研究所等等多個業務部門。這一輪央行中層干部調整密度之大,被認為是近年來少見。
而在央行這次司局級干部大調整之前,證監會已經完成了對中層干部的調整,很明顯,這些調整都重在加強監管。而劉士余的履新,被業內人士認為是“帶著任務來的”,對內對外思路都是加強監管。
而早在5月中下旬,保監會就已經提拔了一批中層干部,約10人左右。
中層是具體的執行層,連中層干部一起調整,似乎顯示了中央推進金融監管改革的決心。
好的政策方針,一定要有好的人去執行。但在中國的金融界,人才問題一直是一個嚴峻的問題。在早期,是專業人才欠缺的問題,那時候,國內懂金融的人很少,后來從國外引進人才,但后來發現國外來的人到了中國水土不服,理解不了中國國情。直到找到一批從國內出去的在國外學習金融并在華爾街等地工作過的國人,才解決了最初的人才問題。
但新的問題隨之而來,國內的金融監管機構工資很低,他們管理的金融機構工資數倍于他們,更別提國外的投行了。優秀的金融人才為什么要到國內的金融監管機構工作?
之前,國人官本位思想還比較嚴重,監管機構能滿足一些人的心理需求。聽業內人士講過一個真實的段子:早些年,監管機構的人去下面檢查,有人會流露不自覺的傲慢,有遠見的人會提醒這些人,你應該和這些單位搞好關系,沒準以后是你的出路。當年聽的人頗不以為然,而近些年,隨著觀念的轉變,越來越多的開始去下面就職,中國的金融監管機構人才流失不少。
據媒體的不完全統計,最近 5年,已至少有49名一行三會的官員下海。他們的去向一般是銀行、基金、保險公司等,年薪往往能翻數倍甚至數十倍,下海的往往都是專業水平高、在行業內已深耕多年的人。
一方面,中國的金融監管改革需要專業的高素質金融人才,另一方面在待遇上又缺乏競爭力,這樣的兩難,和中國既要掌控穩定金融,又要推進金融領域的開放一樣,都是太難解的題。
但不管如何難,在中國公布金融監管改革方案之前,干部調整肯定要到位,因為剩下的改革,是更難啃的骨頭,在表面的波瀾不驚之下,早已是風起云涌。一行三會的改革到底會如何推進,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