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的重要思想最早是在2013年11月,習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作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2014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詳細規制了精準扶貧工作模式的頂層設計,推動了“精準扶貧”思想落地。2014年3月,習近平參加兩會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實施精準扶貧,瞄準扶貧對象,進行重點施策。進一步闡釋了精準扶貧理念。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新年首個調研地點選擇了云南,總書記強調堅決打好扶貧開發攻堅戰,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5個月后,總書記來到與云南毗鄰的貴州省,強調要科學謀劃好“十三五”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并提出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精準扶貧”成為各界熱議的關鍵詞。
中國扶貧開發始于二十世紀80年代中期,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使數億中國人甩掉了貧困的帽子,取得了舉世公認的輝煌成就,但中國的扶貧仍然面臨艱巨的任務。扶貧攻堅任務十分艱巨、時間十分緊迫、形勢十分嚴峻。
要確保到2020年實現“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用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和“形勢逼人,形勢不等人”的緊迫性字眼,可見黨和國家背水一戰的決心。
扶貧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而是一項艱巨的系統工程。要打贏這場“扶貧攻堅戰”,真正幫助貧困區域、貧困地區群眾盡快地、持久地、高水平地擺脫困境走向富裕,就要從過去“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從單純的物資支援向人力資源的開發轉變,只有這樣才能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然而,真正要實現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除了那些必不可少的“開發式”“輸血式”“造血式”等扶貧措施之外,起關鍵作用的恐怕還是要為他們“扶志”和“扶智”。
孔丘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習近平指出:“扶貧先要扶志,要從思想上淡化‘貧困意識。不要言必稱貧,處處說貧。”不難發現,有些貧困村、貧困戶扶不起、窮依舊,不是他們不能致富,而是他們缺乏一種勇氣——脫貧致富的勇氣,缺乏一種精神——勤勞實干的精神, 缺乏一種理念——人窮志不窮的理念。
有些貧困戶不是因為年老體弱、天災人禍所致,而是因為他們不思進取、主觀努力不夠,存在著“等、靠、要”的依賴思想,缺乏敢富、能富、善富的心勁、干勁與韌勁。倘若缺乏主動脫貧之志氣,再扶,有時也白搭。元代萬松道:“虎瘦雄心在,人貧志氣存。” 富勒亦有言:“襤褸衣內可藏志。” “扶志”,就是要把貧困農民自己主動脫貧之志氣“扶”起來,把“內因”激活起來,脫貧的腰桿才會硬起來,脫貧的辦法才會多起來。幫扶單位和幫扶干部要利用進村入戶的機會,積極向貧困戶宣傳黨和政府有關扶貧的政策措施,加強教育、引導,讓他們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樹立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觀念,讓貧困戶有“我要脫貧”的迫切愿望而非國家“要我脫貧”的被動督促,從而實現從“他扶”到“自立”的轉變。
同時,擺脫貧困需要智慧。事實一再證明:農民的智力水平決定了富裕水平。但從實際看,貧困群眾受教育程度整體偏低,接受新知識新技術的主動性不強,是“智”力不強的最大“掣肘”。
“愚人富不久,智者窮不長”,要想使我們的貧困戶徹底脫貧致富,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必須先讓他們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努力改變他們的文化面貌。只有讓群眾認識到掌握一門技能的重要性,才能更有效的發揮扶“智”的作用,讓貧困人員能“一技促脫貧”。“授之于漁”就在于要從職業教育、農技推廣、拓展信息流通渠道入手,培養有文化、有科技素質、有職業技能、有經營意識與能力的新興職業農民,大幅提升貧困地區勞動者就業創業技能,增強群眾謀發展、能致富的素質和能力,激發致富活力,為實現高脫貧致富打下堅實基礎。
扶貧開發工作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然而,貧困人口的存在,是實現小康社會的最大制約。政府再多的物質與產業扶貧,倘若缺乏“志”與“智”,返貧幾率就會很高,只有不失時機、不拘形式的將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才真是長遠地、穩定地扶貧、脫貧的精準之道,才能真正全面實現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