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東
8月1日當天,身處漩渦中心的Theranos公司CEO伊麗莎白·霍姆斯終于再度亮相在媒體的鏡頭前。這是一場由美國臨床化學學會組織的科學家年會,它匯聚了全美范圍內該領域的頂級專家們——他們和在場記者們一樣,都熱切地希望了解到有關Theranos所推出的“Edison檢測器”的更多消息。
幾年前問世的這款“迷你驗血神器”因為承諾能夠只抽取病人少量的血進而快速檢測出幾十種醫學指標而名聲大噪。一些媒體還因此給霍姆斯冠上了“女版喬布斯”的美名。他們宣稱,一旦Edison投入運營,現有的醫院檢驗體系都將被一舉顛覆。

然而這場革命并沒有如霍姆斯所想的那樣如期而至。因為涉嫌數據造假和夸大宣傳,Theranos被監管部門給盯上了。美國食藥監(FDA)開出罰單:Edison除了皰疹一項檢測以外,其他類型檢測都被禁止;Theranos則在兩年內都不準開設相關的操作實驗室。
一時間,有關Theranos是個“皮包公司”而霍姆斯就是個“大騙子”的說法從硅谷傳到了華爾街。《福布斯》為此大幅調低Theranos的公司估值,從90億美元的天價跳水到現在的8億美元;而霍姆斯本人更是從“最年輕女富豪”的高位上跌落,從身家45億美元化為“近乎零”。
同一間公司的同一款產品,執掌的同一位CEO,甚至連提供估值的都是同樣一本《福布斯》雜志,霍姆斯的造富神話從起到落用了僅僅兩年時間——這幾乎是可以改編成老套電視劇的狗血橋段,但卻在硅谷真實上演了。
CNN財經記者珍·克里斯滕曾感嘆說:“霍姆斯和Theranos的故事讓創業變得非常美好而容易,好似幾十億美元的機會就在你我身邊一樣。”她認為,這又是一碗典型的“硅谷式雞湯”。在那里,人人都夢想成為下一個扎克伯格。
回顧霍姆斯的發跡史,你會發現她在很多方面都符合“不走尋常路才能成功”的套路思維:她在斯坦福本科就讀的第一年就說服了學院將高級實驗室開放給她,而傳統上來說只有研究生才有資格進入;她在2003年暑假時冒著風險前往新加坡,去研究那年肆虐亞洲的非典病毒,而當時她的同學們正在徹夜買醉;她甚至早在高中的時候就倒騰出了一款用C語言開發出來的軟件,竟然還將它賣給了一家中國企業。
更為重要的是,她也在名校就讀期間選擇了退學創業,就好像馬克·扎克伯格、比爾·蓋茨、史蒂夫·喬布斯——走出大學校園的那一年,她才19歲。這種勵志故事似乎注定了是頭版新聞的料。
要知道,Theranos至今已經走過了13個年頭,但真正吸引到天量投資并被巨額估值也就是近兩年的事情。現在看來,霍姆斯和Theranos命運的轉折點靠的竟然是一紙雜志封面,而非某一款投入使用的產品。
2014年,大名鼎鼎的《財富》雜志突然在封面上放了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創業新人并配以專題報道。這位叫做霍姆斯的金發美女被描繪成了“硅谷下一代領軍人物”。文中引用了霍姆斯在斯坦福的導師羅伯遜的話:“我意識到,我可能看到了下一個喬布斯。”
此后,霍姆斯的故事便成為媒體用來炮制雞湯的佐料。彭博社、福布斯、快公司、經濟學人、紐約客……一家家媒體紛紛開始講述美女CEO創造的奇跡。報道中雖然也有不少質疑和多方意見作為參考,但“一滴血窺視百病”這樣的字眼卻顯而易見地占據了上風。
如果Theranos最終被裁定為是一場真正的騙局,那霍姆斯肯定要成為史上最光鮮、最高智商的騙子之一。且不說那些被騙走了真金白銀的風險投資機構,曾經排著隊為霍姆斯站臺“背書”的大媒體和政商名流們都要統統被打臉。
2015年10月、也就是《財富》炒起來“滴血驗病熱潮”的一年多之后,《華爾街日報》刊出了美國媒體上首篇“開扒”Theranos的深度長文,有理有據地從各方面提出對Edison檢測器的可信度和可靠度的質疑。由于援引了不少Theranos前雇員提供的內幕消息,整篇文章將其“炒作概念”和“沒有真材實料”的形象公諸于世。監管機構也隨之跟進,霍姆斯從天堂跌入了地獄。
寫出這篇揭露性報道的約翰·凱路尤稱,一段時間內“幾乎人人都在驚訝于這項技術是多么神奇和革命性,卻少有人去探究它背后的科學原理。”按照霍姆斯長期以來的說法,不對外公布Edison的運行原理是為了保護商業機密,但它卻足夠讓人有理由懷疑Theranos就是一個虛構出來用來套取風險投資的“大空頭”。

美國前國務卿舒爾茨是Theranos的董事會成員
在這一出好戲中,曾經用來為Theranos增加可信度的名人和媒體“背書”最后反咬了霍姆斯一口,霍姆斯通過媒體公關和大咖搭線來營造“神話”的套路浮出水面。原來她根本不是什么“白手起家”,也不是什么“下一個喬布斯”,而是“到處都有人脈”、擅長炒作的心機女子。
公開資料顯示,Theranos的董事會中一度匯聚了美國前國務卿舒爾茨、前國防部長佩里這樣的頂級政客和富國銀行前CEO科瓦策維奇這樣的超級富翁。十人董事會中有六名政府高官、兩名高級軍官,而真正懂技術的醫學專家只有兩位——他們雖然是研發骨干,但卻對營造新聞曝光率沒有什么幫助。“政商名流撐腰,權貴勾結一起來騙錢”的標題一出,本來就已經碎成渣的霍姆斯個人形象再次崩塌。
所謂墻倒眾人推,現如今還堅定站在霍姆斯身后的可謂是“真愛”了。Theranos早期的投資者蒂姆·德雷柏就是這樣一個人。“她是全世界最杰出的女性企業家之一”。德雷柏多次這么評價她。德雷柏是霍姆斯家的密友,對霍姆斯可謂知根知底。Theranos獲得的最早一筆大型投資就來自于德雷柏領銜的硅谷風投。
“政府應當給創新企業更多鼓勵,而不是搞區別對待,”德雷柏在接受CNN采訪時仍然堅稱是傳統醫療器械公司聯合政府剿殺新科技,而Theranos的估值其實遠超過90億美元,他“希望政府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Edison項目陷入僵局之后,霍姆斯并沒有從正面和FDA展開對抗,而是將心思放到了下一個項目的開發進程中。年會當天,很多科學家驚訝地發現,他們沒有從霍姆斯那里聽到有關Edison的更多解釋,而是被引薦了Theranos的又一個新玩具。
這款被命名為“Minilab”的新產品大小相當于一個電腦打印機。霍姆斯介紹說使用它時僅需幾滴血液,即可得出一系列測試結果,其中包括最新的寨卡病毒。不同于往常的神秘,這次Theranos公布了涵蓋11種血液檢測的公司內部的臨床數據。在這之前,它一直以行業機密為由拒絕公開公司的實驗室信息。
在一系列丑聞之后,霍姆斯或多或少希望將這場新品發布會當做一次“榮耀回歸”。然而根據現場的不少科學家的回應來看,她并沒有成功。《紐約時報》記者稱,“現場只有零星的掌聲,氣氛比較尷尬。”
“這些臨床數據沒有一項是經同行審查過的。因此在我看來,這有點像是一場推銷會而不是嚴謹的科學會議。”MedCity新聞網撰稿人斯蒂芬妮·巴厄姆稱對Minilab的未來同樣表示擔憂。巴厄姆說,當天Minilab展示的血樣是從靜脈抽取的,而非Theranos所一直推崇的指尖采血。“這似乎又有虛假宣傳的嫌疑。”

Theranos新產品“Minilab”
面對新一輪的指責,霍姆斯依然保持了淡定。她最近首次將媒體記者邀請到了Theranos的總部,似乎有意讓公司在形象上變得更加透明和開放。霍姆斯承認說,自己也讀到不少負面報道,但“大部分都是為了吸引眼球”,并不客觀真實。
“他們這么寫其實很不公平。但面對這種情況你只有兩種選擇:一是就這么任由它打垮你然后直接認輸,二是起來反抗,讓自己變得更強大。”霍姆斯說,無論怎樣公司都會繼續開下去,她可能會對領導層做一些調整,然后聽取更多專家咨詢團的建議。
現在來預測霍姆斯和Theranos的最終命運顯然還為時過早——輿論當初盛贊她的辭藻有多華麗,如今鞭笞她的皮鞭也就有多用力。霍姆斯還在策劃著一次咸魚翻身,而好萊塢卻從中嗅到了商機。
《好萊塢報道者》消息稱,導演亞當·麥凱已經聯合傳奇影業決定根據霍姆斯的故事拍攝電影《勢不兩立》(Bad Blood),由“大表姐”詹妮弗·勞倫斯出演身陷爭議的美女CEO霍姆斯。預計這部電影會在2018年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