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鋒
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人們對室內設計的要求越來越高,這迫切需要對室內設計理論進行系統的梳理和研究,才能支撐新形勢下對室內設計的需要,室內空間環境中的感知規律便是室內設計理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本文從感知規律的概念入手,通過分析感知內容及影響感知的因素,得出室內空間設計應符合人的認知特點及規律這一結論,提煉出符合人們感知規律的室內設計營造方法。
人們對空間的感知各不相同,合理的室內空間氛圍營造可以增強人對其的直觀感受,最初的審美情趣來源于人的感受,人的感受受空間效果的影響與控制,空間的效果需首先滿足使用功能,在此基礎上去研究和分析人們對室內空間環境的感知規律。
影響感知的因素
1.尺度因素
空間的尺度不同,可以給人帶來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當室內空間尺度較大時,可使人感覺空曠、開闊、私密性弱;反之則會給人帶來狹窄、私密性較強的感受,因此,空間的尺度可直接影響到人對空間環境的直觀感知。
2.高度因素
空間的高度可分為相對高度和絕對高對兩方面,這兩種空間高度形式對人的感知各不相同。相對高度指的是空間高度與面積的比例關系,相對高度越大,地面與頂面的吸引力越弱;絕對高度指的是以人為基本尺度,高度過高會使人產生空曠的感覺,高度過低則會給人帶來壓抑、沉悶的感受。因此要合理的規劃空間高度,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3.形狀因素
室內空間形狀對人的感受至關重要,合理利用室內空間形狀是設計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室內空間形狀有很多種類,不同的空間形狀給人的感受各不相同。高且窄的空間形狀容易使人產生向上的牽引力,如一些宗教建筑就是利用此空間形狀營造神秘的氛圍,而一些細長型的形狀如:環形、弧形、彎曲等形狀則可以使人產生導向性的感覺,會產生一種方向引導的作用,展館的內部空間形狀就是利用了人的這一感知規律。圓形空間如:穹頂,會給人帶來向心力,凝聚等感受。合理利用好這些室內空間形狀,正確把握人的感知規律,會促進設計人本性的實現。
4.行為模式因素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行為習慣,將不同人在室內空間中的行為習慣加以整理和提煉就是行為模式。行為模式通常表現為空間定位、人際距離和領域性三個方面。
(1)空間定位
空間定位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位置的選擇,這與個人的行為習慣及性格有很大的關系,同時也與其他人的行為習慣和定位選擇有很大關系。比如在用餐時,大部分人通常會選擇靠墻或靠窗的位置,但當自己想要選擇的位置被他人占據時也會退而求其次。
(2)人際距離
人際距離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可分為親密距離、公共距離等,距離的遠近代表了關系的親疏程度,越親密的關系人際距離越近,同時人際距離還受到時代的發展及文化的影響。室內休息區座椅的設置要充分考慮人際距離的因素。
(3)領域性
領域性指的是個體空間,個人空間的界定各不相同,受到民族、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社會閱歷、性別等因素的影響。在設計室內空間時,要充分考慮個體領域性的因素,注重個人空間及合理的私密性營造。
5.心理空間因素
目前對心理空間的認知都借助于格式塔心理學,根據人的認知特性,心理空間可以分成氣氛營造空間和實用功能空間兩類。心理空間是一種虛幻的空間,有秩序的心理空間可以使人產生愉悅的心理感受,抓住心理空間因素可以深入的研究人的感知規律。
基于感知規律的室內營造方法
1.營造領域感空間
領域感分為私密性和公眾性兩類,私密性的領域感空間具有安靜和私密的特征,公眾的領域感空間具有動態和公眾的特性。領域感的營造要充分考慮影響感知的高度因素、尺度因素和形狀因素。
2.合理利用彈性空間
彈性空間主要特征為動,主要指一些可以活動的頂棚、地面、隔斷、墻體、燈具等。彈性空間的裝飾效果極強,可以同時滿足功能和形式美法則,還可以最大限度的進行調整變化,滿足不同的使用要求,因此要合理的設計和使用彈性空間。
3.營造多樣空間形態
空間形態可以有多種組合方式,因此對空間感知規律的運用也各不相同,其分類方式主要包括:空間內空間、相隔空間、穿插式空間、鄰接式空間等,空間形態組合主要是復合空間的組合,是由室內空間的功能聯系特點決定的。
4.營造空間性格
空間性格是指不同的裝飾風格和空間組合方式給人帶來的直觀感受,它是由影響人們感知的諸多因素在感知規律的支配下形成的。空間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空間的造型設計,同時又受到空間功能、尺度、色彩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和制約。
結論
室內設計是一門多學科的綜合體,在進行室內設計時,要充分考慮人的感知規律和特點,深入研究影響人們感知規律的各種因素,將符合人們感知規律的營造方法用于實際實踐中,這樣能大大增強設計的實用性和設計效果。
(作者單位: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