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城市污染現狀十分嚴峻,城市化進程急劇加速的今天,垃圾污染問題已經迫在眉睫。隨著生態破壞垃圾污染問題漸漸浮出水面,相應的回收、再利用環節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本次課題我選擇關注最容易被人們忽視卻也至關重要的環節——垃圾回收區。
1.我國城市垃圾回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1)近些年來,我國非常重視環境保護問題,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相繼頒布或實施了系列的法規條例,對環境保護的保護力度不斷得到加強。(2)宣傳教育手段較單一,缺乏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環保教育需要適當增加實踐部分可以幫助深入理解。(3)回收分類簡單。在丟棄環節做到了初步分類,需注重城市統一回收環節的分類收集和存放。(4)垃圾資源再利用涉及到生物、化學工程等等諸多領域,研究相應理論可以加速再利用進程。
2.實例收集
某小區垃圾回收區域劃分混亂,標注垃圾分類類別模糊不易區分。每個樓道口都放置了垃圾回收桶,卻沒有真正意義上做到“分類”,回收的垃圾無法做到最大化能源分類再應用。
3.國際范例
德國:
德國的垃圾分類處理目的明確的定位為“將垃圾中有用的東西盡量回收利用”。1996年全德國家庭僅包裝垃圾回收就回收了約550萬噸,其中532萬噸是有用的原材料占總數的97%。提到這組數據就不得不提起德國的垃圾分類。德國的家庭垃圾通常分為紙類垃圾、廚房垃圾、包裝垃圾。德國當局對垃圾分類有著嚴格的規定,不僅按垃圾桶顏色區分不同類別的垃圾,還在每季度統一回收淘汰的家具、電器提高這類垃圾的回收利用率。
其他案例:
在一些國家垃圾回收作為一種產業的到了迅速的發展,并在產業結構中占有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1995年后垃圾分類回收逐漸開始施行,這一舉動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在節約垃圾處理費用的同時還創造了一筆新的財富。正是因為垃圾分類帶來的正面反響超出預想,所以在接下來的推廣過程中各國政府得到了當地居民的極大支持。
4.設計理念闡述
完善垃圾回收設施:
(1)同一居民固定活動范圍內只設置一個垃圾回收中心。最大化集中垃圾回收區域,減少勞動力浪費,把回收區納入居民社會活動區域中。(2)對垃圾回收區域進行功能劃分,按色彩劃分垃圾桶的功能比照德國將垃圾分成紙質垃圾(黃)、包裝垃圾(紅)、廚房垃圾(灰)。垃圾桶脫離原有“桶”的概念,形成分類存儲倉,并采用單向推門丟棄口用以降低垃圾氣味造成的次污染。(3)每周發放與分類垃圾桶對應顏色的分裝袋,在分裝袋上用簡筆畫形式羅列出相應的垃圾內容。
5.我國城市垃圾回收問題解決途徑
(1)推廣環保意識,加大垃圾回收宣傳力度。增加宣傳的模式,使垃圾回收從書本、條文中跳脫出來。推廣垃圾文化,使其“藝術化”、“生活化”。(2)完善并應用相關法律條文。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借鑒美國等國的“三位一體”的垃圾處理政策。發揮企業在垃圾處理中的作用,使垃圾的流向并不僅僅是政府需要考慮的問題。(3)完善垃圾回收設施。
(作者單位:大連工業大學)
作者簡介:宋琳希(1992-),女,遼寧大連人,研究生在讀,現就讀于大連工業大學環境藝術設計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