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畫是中國繪畫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色彩觀在長時間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審美方式,本文研究了傳統山水畫和近現代山水畫對色彩的應用關聯,探索如何提升山水畫色彩表現力的具體措施,以期能促進中國山水畫的進一步發展。
中國山水畫在色彩應用上有著自己的發展歷程并形成了自己的特點,但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西方繪畫理論的傳入,山水畫在色彩應用上也在不斷發展。本文通過對中國山水畫色彩應用進行研究,探索山水畫色彩表現力的新途徑,尋求傳承和發展山水畫的新思路。
中國山水畫色彩觀的發展歷程與審美方式
1.中國山水畫色彩觀的發展歷程
早在先秦時期,就有繪畫需要用五種顏色的說法,而山水畫作為中國畫中的一種繪畫形式,色彩的應用在畫家的心中自然非常重要。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水畫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并開始從人物畫中獨立出來,這也給山水畫的后續發展留下了空間。但魏晉到初唐,山水畫技法相對稚嫩,色彩也多用青綠,中國畫理論家謝赫在色彩設色審美提出了“隨類賦彩”的觀點。到了唐代,山水畫正式從人物畫中獨立出來,并且形成了兩派并得以傳承下去:一派是青綠山水,特點是賦色濃麗而嚴謹,代表畫家為李思訓、李昭道等;一派是水墨山水,特點是賦色淡雅簡單,以水墨為主,代表畫家為吳道子、王維等。宋代繼承了唐代山水畫用色的技法,水墨逐漸成為山水畫的主流,色彩的研究也趨向于單一色彩的應用。元代畫家錢選突破了山水畫用色的主流,選用小青綠風格進行山水畫創作,將物象與抽象結合,給山水畫色彩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明清時期,山水畫畫風更加傾向于自然清淡,青綠著色來展現山水風貌是對中國山水畫色彩技法的沿襲,并沒有做出較大的突破。近代以來,張大千、李可染等山水畫大師更是吸收西方繪畫經驗積極推動筆墨技法的發展,在繼承中國山水畫傳統賦色技法的基礎上融入西方色彩理念,力求推動中國山水畫的進一步發展。中國山水畫色彩發展歷程從最開始的五彩并施到隨類賦彩,再到水墨與賦彩共同發展。多種顏色的運用,根據不同對象進行著色,加上水墨與色彩相輔相成,在水墨與色彩交融碰撞中隨著時代變遷而發展。
2.中國山水畫色彩的審美方式
西方繪畫的色彩審美立足于科學,通過混合色彩在不同環境下的變化來展現客觀世界;而中國山水畫更趨向于哲學上的思考,對內心世界的體驗。中西方繪畫對于色彩的應用有著不同的理解,中國山水畫色彩不追求對客觀世界的再現,而是注重傳達畫面的內涵與意境。“傳神寫照”可以說是中國山水畫色彩獨特的審美方式,“傳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國山水畫無論是青綠山水還是水墨山水,無論是色彩濃艷還是清新淡雅,都不是對客觀世界中山水的再現,而是重在傳達山水之精神、自然之韻味。展子虔的著名山水畫作《游春圖》對色彩的運用可謂是豐富,對山水的描繪可謂是形象逼真,但都不是對山水的復制,還是對山水精神的傳達。西方的色彩運用則多是再現式的表述,往往是通過色彩再現出一個場景或者一個自然環境,其主要是記錄式。 “澄懷味象”是中國山水畫色彩表達目的上的追求,從觀賞山水來獲得內心的愉快。中國山水畫色彩的應用不僅僅是客觀的與真實的,而是趨向于抽象,展現出一種意境美的表達。山水畫作運用色彩展現一個有山有水的真實世界,卻又通過不同于現實的色彩來傳達某種獨特的意境,從而達到“澄懷”的審美感受。色彩在山水畫作中的應用不是僵硬地描繪出山水之景,更要使山水畫作具有自己的活力與生機,在山水畫作中達到“返璞歸真”的藝術效果。中國山水畫色彩是情景交融的,是對情感的表達,是對畫家內心世界與生命體驗的展現。
中國山水畫色彩的應用
1.中國傳統山水畫色彩的應用
中國傳統文化對于人與自然有著自己的思考,人們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因此在傳統文化中孕育的傳統山水畫有著崇尚自然的特點。魏晉南北朝中國畫理論家謝赫提出的“隨類賦彩”為山水畫色彩的應用提供了理論基礎,這也是山水畫崇尚自然的體現。隨類賦彩不僅僅是根據具體對象的不同賦予不同的色彩,還有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畫家將自己的主觀感受來給物象進行賦彩。這種色彩應用理論給中國山水畫的發展提供了色彩上的理論準備,具有極大的意義。自唐代而來,中國山水畫分為了青綠山水與水墨山水兩個派別,兩派在色彩的應用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青綠山水可以說是自然主義的表現,以石青石綠為主,多是對祖國山河的描繪,期間夾雜著畫家自己的主觀感受,因此在賦彩上具有抽象性。青綠山水的設色方式隨著發展逐漸有大青綠和小青綠之分,但以青綠來描繪山水之中都有著畫家賦予的象征意義。宋代畫家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就是以青綠色為主,作者在如實的描繪自然景物,是青綠山水的典型代表。而水墨山水則是人文主義的表現,其已經超出了山水畫以青綠為主的賦彩方式的限制,色彩以黑白為主,但“墨分五色”理論的提出給水墨山水畫的色彩提供了更豐富的選擇。水墨山水畫也有文人山水畫的別稱,體現了古代文人心理情感的變化。水墨山水畫描寫的自然景物都是對自然的回歸,是對文人寬廣胸懷的展現,是自然之景與內心思想情感的融合再現。水墨山水畫中色彩僅用黑白,但焦、濃、重、淡、清的墨色極大地傳遞出山水畫所要傳達的信息,略施色彩更是成為重要的點綴,形成了一種清新淡雅的色彩表現方式。
2.中國近現代山水畫色彩的應用
正如中國傳統山水畫具有自己的色彩應用方式與理論,近現代山水畫在色彩應用上正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與突破。文化的發展是安邦興國的關鍵,一個民族只有在思想文化方面不斷覺醒才能融合現代社會文化發展需求。中國山水畫在青綠山水與水墨山水兩條道路上走了很遠,也取得了令人驚嘆的藝術成就,但墨守成規只會導致中國山水畫在色彩應用上的倒退。眾多中國山水畫大師在繼承傳統山水畫色彩應用的基礎上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像黃賓虹就提出了“五筆七墨”這種新的筆墨技法,更進一步的延伸了墨的使用方法;張大千提出了“潑彩”的新理念,在傳統“潑墨”的基礎上做了更前一步的探索,體現出浪漫主義的色彩;還有一些山水畫家在接受西方繪畫色彩理論學習之后積極與中國山水畫色彩應用進行融合,給山水畫色彩應用帶來了新的改變。現代藝術理論在不斷的發展,山水畫色彩應用的觀念需要做到與時俱進、不斷更新,這樣才能實現傳統與現實的結合,將民族性與現代性整合到中國山水畫的色彩應用中。
中國山水畫提高色彩表現力的措施
1.從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和西方色彩理念中汲取營養
中國傳統民間藝術有著用色較為鮮艷的特點,其極具裝飾性的圖案配合喜慶、鮮艷的色彩受到了勞動人民的喜愛,表達出勞動人民節日、豐收等生產生活實踐的祝福和快樂。因此,我們可以在山水畫中汲取傳統民間藝術的營養,將其賦彩用色觀念應用到山水畫的創作中。年畫可以說是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民間藝術,其鮮艷、明凈的色彩以平涂的方式繪制在年畫上,體現了民間藝術色彩應用的觀念。將這種年畫色彩觀融合到山水畫的創作中,從而增強山水畫色彩的表現力。但我們應該注意的是,像年畫這樣的民間藝術形式在色彩應用上也有著色彩缺少變化等缺陷,所以汲取這些民間藝術色彩應用的優點,摒棄其缺陷是非常重要的。西方色彩理念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已經有著自己的成果,我們不應該一味排斥而不加以學習。西方色彩理念立足科學,對于不同光和影下色彩的混合有著自己的獨特理解,這些都值得我們學習。只有通過與其他色彩應用理念的交流融合,山水畫的色彩應用才會得到發展,才能提高自己的色彩表現力,才會實現自己的進步。
2.拓展中國山水畫的題材
中國山水畫的題材還相對單一,多以山川、湖泊、樹木等為主,但科技的發展以及各種交通設施的普及,我們可以“日行千里”,欣賞故人不敢想象的世界。題材的相對單一也導致山水畫色彩應用的較為單一,青綠與水墨可以說是中國山水畫的特征,對于廣闊無垠的沙漠、幽暗神秘的原始森林、地球兩極的冰雪世界、赤道上的熱帶風光以及城市的風景,我們還缺乏色彩的應用實踐。固守中國山水畫的傳統題材只會導致山水畫題材的匱乏而缺少創新,脫離現代社會也會使山水畫的發展逐漸停滯。拓展中國山水畫的題材,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山水,更要關注這世界的廣袤無垠,從而進行更多的山水畫實踐。畫家在新題材的創作中可以更多地嘗試色彩的應用,這對提高中國山水畫色彩表現力有著重要的作用。
3.做好材料的創新與技術的更新
從“五彩章施”到“墨分五色”,再到“五筆七墨”,可以說顏料的創新與技術的更新一直在進行著,要想提高中國山水畫色彩的表現力,我們必須做好材料的創新與技術的更新。傳統山水畫色彩總體來說還是匱乏的,因為顏料的研發進度還比較緩慢,很多畫家借助新型的“高溫結晶”技術研制出很多新顏料,這給中國山水畫色彩的應用打下了基礎。賦色技法的更新給中國山水畫的色彩應用提供了更多的實踐和參考,使得色彩的表現力得到大大的提升,同時借鑒現代繪畫的賦彩技法,從而豐富山水畫色彩的應用體系。
4.融合青綠山水與水墨山水
從唐代開始,山水畫分為青綠山水和水墨山水兩派,這兩派對色彩的應用有著自己的特點,但為了保持自己的特點而很少進行融合。為了提高中國山水畫色彩的表現力,我們可以融合青綠山水和水墨山水的優點,實現中國山水畫的融合發展。中國山水畫一直推崇水墨山水,認為其為文人山水畫,最能代表中國山水畫的文化內涵,加上水墨賦彩技法有著自己的優勢,青綠山水一直被認為稍顯俗氣。但青綠山水色彩應用上更為向上健康,展現出山水畫的氣勢磅礴,更受到普羅大眾的歡迎與喜愛。我們應該積極推進青綠山水與水墨山水的融合,打破黑白水墨的色彩限制,結合青綠山水色彩應用的優點,提高中國山水畫色彩的表現力,促進山水畫的健康發展。
結論
中國山水畫色彩觀有著自己的發展歷程與審美方式,并且在中國傳統山水畫和近現代山水畫中色彩的應用都有著自己的特點,但提升色彩的表現力依然非常重要。畫家必須從傳統民間藝術和西方色彩理念中汲取營養,拓展山水畫的題材,做好材料的創新與技術的更新,同時融合青綠山水與水墨山水,從而提高山水畫色彩的表現力,促進中國山水畫的發展。
(作者單位:阿壩師范學院美術系)
作者簡介:劉珂(1982—)女,四川綿竹人,云南師范大學畢業,現為阿壩師范學院美術系講師,美術學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