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譯澤
城市,作為承載并延續人類社會文明的重要載體之一,其具體的客觀面貌可以對一個地區的地域特征、民族習性、歷史風俗和文化積累產生出最有效、最直接的影響。在我國的古典著作中有大量關于對城市的詮釋。古往今來,城市都是作為一個地區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交通、商業和教育的代名詞,到了工業革命之后,全球城市化進程的發展開始了急劇加快的步伐,城市的發展也變得更加昌盛繁榮,與此同時,與其應運而生的就是城市色彩,可以說城市色彩是因由城市的產生而產生的,并伴隨著城市的發展而不斷演變進化。
色彩,作為人類視覺中最活躍的因素,同時也是人類五官中最能夠最大限度接受的符號,其存在的意義在于城市中的任何景觀事務,都是無法脫離色彩而單獨存在。所謂城市色彩,是指在城市的公共空間中所有裸露在外物體,是能夠被人類所感知的環境色彩之和。從廣義范疇來講,可以把城市色彩理解為城市外部空間中各種事物所具有的色彩總和。一般來說,由自然色和人工色兩部分構成了城市色彩:其中自然色包含山川丘陵、江河湖海、草場森林、山石樹木等客觀存在的物體顏色所組成;同時,居住在自然環境中的人類根據自身的生存活動的需求,對周圍環境采取了一系列的主觀改造行為,例如:修建鐵路、澆筑廣場和建房造屋等行為,我們把受到人類創造活動深層次影響的城市色彩,稱之為人工色。城市色彩作為城市面貌的最全面而直接反映,這點可以從三亞市的城市色彩上體現出來,三亞市的城市建筑色彩是展現出一座城市風貌特色和個性氣質的重要景觀,充滿亞熱帶風情的城市色彩,不僅給在這里生活的人們帶來優美和諧的城市景觀,還通過城市規劃朝著有利于識別城市整體個性的方向發展。
自然色作為更為穩定恒久的顏色,在城市色彩中不宜有較大的改動,這就需要在城市規劃中建立與之相配套的人工色,使后者能夠更加融洽的躋身于城市當中。同時,人工色與自然色通過色彩調節能夠產生相互協調的微妙反應,還可以達到人工色與人工色彼此之間相互交融,從而有助于城市達到和諧整體的色彩效果。城市色彩作為城市視覺組成的重要元素之一,其中所包括的城市自然色彩和人工色彩的相互協調,正是一個城市風貌特色能夠和諧的重要組成因素。城市,作為一個承載人類社會悠久歷史和文化底蘊的載體,如何把保護傳統建筑和開發新城區統一協調,成為現代城市規劃中的重頭戲,這不僅可以再城市當中形成強烈的地方特色,還能夠烘托出當地濃郁的文化氛圍。西安,作為中國歷史上的十三朝古都,在主城區中擁有眾多的歷史遺存,在這些鐘樓、鼓樓、明清傳統民居和西安城墻等建筑中,我們不難發現所占比重較大的顏色就是灰色,這是緣由灰色能夠深刻的體現出具有古都特色的西安,同時也達到從側面契合于這座城池的濃郁文化氣息;在此基礎之上,西安地處我國的黃土高原,賦予西安人以平和、穩重的心理感受,土黃色的城市色彩與當地的地理地貌顏色相一致,西安市采用土黃色作為主要城市色彩充滿了濃郁的關中地方特色。這不僅達到了與古城的整體自然環境色彩相協調的目的,同時又彰顯出鮮明的地域特色。一方面,傳達出現代的西安人對與城市傳統古建筑的尊重與保護,另一方面,也能深刻的體現出西安市作為古都在濃郁的歷史文化氛圍中煥發出蓬勃生機。
城市的色彩立足于自然界客體的本身元素當中,同樣也與人類主體所從事的創造性活動的相互關聯著、影響著。如今,在高度發展的城市化當中,城市已經不僅僅是經濟、政治、商業、教育和文化的中心,城市更是成為一個地區歷史傳承和文化識別的重要載體之一。毫不客氣的說,城市是人類逐步走向成熟和文明的重要標志,也是人類社會向群居生活慢慢衍化出的一種從低級形態到高級形態的表現方式,由此,一個城市形態的客觀基礎對于城市的風貌具有比較大的影響,而在城市的風貌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就是城市的色彩,大自然環境不僅賜予人類一個斑斕多姿的客觀世界,還給予人類一個特定的生存環境。在大自然的生存環境當中,人類依靠自身的創造性活動創造出完全有別于自然的、全新的城市色彩環境。
在人們視覺層面所能感受到的城市色彩之中,色彩具有極其強烈地調節空間、辨識空間和塑造空間的作用,一方面,能夠傳達出一般城市的形態要素和形狀要素所不能傳遞出的情感;另一方面,也能夠傳達出與眾不同的城市特點,襯托出一個城市的蓬勃生機,更加能夠彰顯出居住在這個城市中的人們的文化構成和底蘊涵養。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盡管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但其在城市色彩的發展方面卻是一脈相承的,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以獨特的城市風貌立足于世界城市之林,沉淀出獨具魅力的文化底蘊和不朽的城市色彩,其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比較作為歷史名城的整體色彩。以2000年北京開始實施《北京市建筑物外立面保持整潔管理規定》為例,就為城市建筑確定以“外立面主要采用以灰色調為主的復合色”的調子,既襯托出天子腳下威嚴莊重的氣質,又體現出北京作為我國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中心的恢弘底蘊。采取故宮建筑群中金碧輝煌的色彩作為城市色彩的核心地位,輔助以灰色系作為城市色彩的主旋律,營造具出大氣、素雅、穩重、和諧的城市色彩的北京市,烘托出北京作為歷史古城的文化底蘊和人文內涵。
這些城市色彩被承載于不同的客觀物體之上,依據承載時間的長短不同,我們可以得知不同的載體具有不同的可持續性,城市色彩也可以分為流動性色彩、臨時性色彩和永久性色彩。其中,流動性色彩包含有川流不息的汽車、身著各色服飾的人群和在不同時刻陽光照耀下的風景;臨時性色彩往往是指短時間內可以更改替換的載體色彩,例如:城市的街頭廣告牌、夜晚的路燈和節日廣場的裝飾等等;能夠相較于持久保留下來的載體所呈現出的顏色,通常我們稱其為永久性的城市色彩,它包含有城市中的千年古剎、四季常青樹木和古老大橋,在這些客觀物體上存在的顏色都能夠保留較長一段時間。
我們通常在城市中所感受最多的是城市當中的永久性色彩,永久性色彩受到一個地區文化特性的較大影響,一個地區人文內涵的沉淀是城市中最為顯著的文化特性,一座城市色彩的文化特性在于如何向世人傳遞表達出一系列關于它的產生歷程和發展活動,伴隨著城市文化的發展脈絡。產生城市色彩的原因首先是受到一個地區文化的積累所造成的,這也就是現在我們可以從大多數城市當中,探尋保留下來的遠古城市的風貌。在我國南方的徽派建筑當中,尤其以安徽的皖南地區最具代表性,粉墻黛瓦的建筑風格裝點了當地的大街小巷;而在我國北方的大部分城市中,灰磚青瓦的主題樣式成為當地城市色彩的主旋律。在城市文化特性的不斷發展過程中,對于我們所生活的城市色彩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表現在它的產生與發展當中,伴隨著城市文化的一系列發展脈絡。
雖然城市色彩是在城市出現的時候就已經存在的事實,但是城市色彩卻跟隨時代而發展變化。古時的城市由于各種客觀條件的限制,往往與城市色彩的關聯性較小,這是因為傳統城市的經濟、文化、技術、工藝等等都處于較為低級的階段,信息閉塞,文化封閉和技術水平的落后導致在城市色彩中很難產生跳躍和獨特的色彩。
首先,一個地區城市色彩的產生和發展,勢必會受到這個區域所積累的人文因素和歷史沉淀的影響,這也能夠從側面證明為什么在我國大多數傳統城市都能夠找到一些長久存在的主流色彩。城市的色彩不僅能夠直接或間接的反映城市的發展歷程,也能夠呈現出當地的歷史底蘊和文化意象。其次,隨著城市經濟文化的日新月異,引起城市色彩的不斷升級換代,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開始突飛猛進,伴隨而來的是城市文化內涵的變更、替換、截斷和轉向,這些都是能夠直接影響到城市色彩的不斷發展變化的主要因素。正如當今的香港和澳門,在自身基礎上引入了外來文明,再加上后來興起的相關現代化城市色彩,人們以更加開放包容的態度選擇了接受,城市當中采用的色彩也更加趨于復雜化和多樣化。對于這些承載古代色彩比重較大的城市,可以通過客觀物體的形態和色彩反映到城市外觀上來,這些色彩既是不同民族審美趣味的結晶,同時也是東西方文明的交流與融合。
當今社會正處于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時代,人們對于能選取應用在城市色彩中的顏色范疇變的更加廣闊。不再單純地受到地域限制和階級等級觀念的影響,采取更加主觀的態度和選用更加豐富的城市色彩,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城市色彩的環境逐漸變成一個色彩繽紛的調色盤,這就要求我們往往不能通過單一的色彩和簡單的形態來判定一個城市的定位,因此,對于城市色彩環境的研究已經變得迫在眉睫。
(作者單位:浙江理工大學 服裝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