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農民畫屬于非常珍貴的一種,所以農民畫的產業化發展研究也就顯得更加重要。但是當前我國陜北的農民畫產業化發展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首先,農民畫創作人才缺乏,欠缺專業的農民畫創作團隊。其次,農民畫市場管理有待加強。最后就是農民畫開發存在著一定的問題,缺乏完整的產業鏈條。本文以陜北農民畫的產業化發展研究為主題,從農民畫產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入手,展開了一系列的探討與分析,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定的思考和啟發。
前言
我國陜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比較豐富,最具有代表性的當屬農民畫。陜北農民畫起源于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戶縣,這是一個距離陜西省西安市38公里處的一個縣城,卻因為農民自發形成的民間繪畫藝術而被稱為“中國現代農民繪畫之鄉”,以其絢麗多彩、個性鮮明的陜北風格而為整個西部地區民間藝術抹上了濃重的一筆。大面積形成于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陜北農民畫經過了近三十年的努力,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走出了偏僻的陜北地區,走向了全國和國際。同時,也是我國當前主要推廣的藝術形式之一。促進農民畫產業化發展,能夠有效地提高農村地區農民的個人素質,保證人民生活的質量,從而更好地滿足其精神文化需求,是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重要的環節,也是繁榮中華文化,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方式。
1.農民畫產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透視
(1)創作人才欠缺,開發形式較單一
農民畫產業化發展遇到的首要問題就是農民畫創作團隊出現斷層的現象,缺少專業的農民畫創作人才。由于一部分老一輩的農民畫創作和輔導人才都已經退休,一些新生代的創作人員大多數缺少創作經驗,沒有扎實的技術作為支撐,所以導致農民畫技術難以傳承。另一方面,一部分農民畫僅僅以收藏或者展覽為主,這樣就會導致農民畫的開發形式比較單一。農民畫可以用于許多形式上,包括二三產業,但是由于沒有多樣的開發形式,所以難以形成完整的農民畫產業鏈,最終影響農民畫的產業化發展。
農民畫相關的人才的缺乏會影響群體性的創作水平下降。這種下降主要是由文化環境的變化改變了陜北農民畫原本的藝術狀態,沖擊了其質樸、本真、和諧的美學理念,目前面臨作品空洞、不再感人的處境。藝術受眾接受農民畫作品有兩個審美標準:地域獨特性、藝術表現性。這兩個審美標準實質是主流精英繪畫藝術與地域民間鄉土藝術的碰撞式融合,是較為困難的,需要創作者不僅具有現代繪畫技法和審美意趣,更重要的要有傳統民間藝術制作的功底。因此,安塞農民畫必須保持民間文化鮮明的個性,健全陜北農民畫的文化土壤,克服創作者想象力萎縮和個人情感消退的困境。只有具備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飽滿的人文情感,農民畫才能保持長久的藝術活力。
(2)市場產業化發展有待建立
陜北民間文化是陜北農民畫生成發展的生命源動力,農民畫與腰鼓、剪紙、民歌一起組成了安塞縣極為獨特的陜北黃土風情文化表現,社會各界人士和政府機構以此為依托展開了文化旅游、藝術推廣等手段推動地域經濟的文化優勢發展。然而,對于農民畫的產業化發展方面,仍然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這主要表現在藝術產品開發的單一性,農民畫未能建立起系統的產品架構,無法拓寬其發展路徑。另一方面是對外交流平臺不完善。上世紀農民畫的興盛主要從政府推廣方式進行,舉辦官方展覽,進行國際對外交流,但如今只憑借這些方法已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經濟市場要求,需要建立多層次、共贏聯合式的平臺對農民畫的對外交流進行推動。
2.推動農民畫產業化發展的對策選項
(1)注重傳承,深度開發
針對當前農民畫產業化發展存在的諸多問題,我們應該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善。首先就應該注重農民畫的藝術傳承,加強對于農民畫的開發力度,從而有效保證其健康的產業化發展。首先,可以收藏一些老藝術人的作品,建設農民畫藝術收藏館。同時,關注老年繪畫者的生活實際情況,進行有效的支持,使其創作熱情得到有效的激發。其次,應該重視教育與繪畫的協同發展,尋找一些高校進行合作,開設農民畫繪畫課程,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農民畫創作大軍中,從而保證農民畫創作有不竭的人才。最后,應該注重農民畫藝術形式的交流,定期開展一些藝術交流會,邀請老一輩的創作人員和優秀新生代創作人員進行座談,大家一起探討農民畫的創作靈感,通過有效的交流學習,使農民畫的整體創作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這些都需要政府進行有效的指導,根據地區農民畫實際發展需求,為其提供更多的便利條件,使農民畫的發展能夠更加迅速,使其產業化發展更加健康,同時也是農民畫成為本地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2)加強市場監督,推動農民畫可持續發展
鑒于當前農民畫市場發展比較混亂的情況,要求市場應該加強監督。首先,政府應該不斷完善農民畫市場的管理規范,保證農民畫市場健康地運營。這樣就能夠有效杜絕市場中哄抬物價和一些仿制的現象。其次,政府應該注重對農民畫市場發展的引導,制定相關的政策,鼓勵農民畫市場更加積極健康地發展,例如,可以組織相關的機構聯合舉辦畫展,吸引參觀群眾,提升客源等。通過政府加強監管,能夠使市場中不正當競爭行為有效減少,農民畫創作人員也可以更加健康地進行創作,這樣農民畫的質量就得到了很好的保證。
(3)舉辦特色的文化藝術活動
陜北農民畫是最具地方文化特色、文化價值和群眾文化基礎的代表性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同時也是最有可能與地方特色文化旅游節日相結合進行傳承與保護的項目。地方政府可以依托陜北地區廣泛的群眾基礎,整合與之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并考慮到季節因素后,在每年固定的某一個時間段舉行為期一周左右的大型活動。這樣既有利于地方傳統文化的傳播,又可以帶動地方旅游業的發展;既可促使地方全民參與,又可以為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提供一個大的展示平臺。在文化旅游節的表演活動上,還可針對相關的傳統文化進行民間音樂表演、民間祈福表演、地方婚俗表演、特色服飾展示、地方美食呈現以及一些競技競賽等表演。同時可以邀請游客參與其中,不僅展現地區的傳統文化,還可以讓外來的游客感同身受的體驗到不同地方文化帶給他們的震撼力。文化旅游節的成功舉辦,可以帶動與之相關的特色產品的產業鏈的形成和發展,促進地方土特產的銷售,并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技藝展示、作品銷售在全國人民面前提供了一個極大的傳承和保護平臺。
結語
綜上所述,推動農民畫的產業化發展,能夠使農民畫產業鏈不斷完整,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進而推動社會的文明進步。所以,這就需要我們首先解決農民畫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培養農民畫的創作繼承人,需要政府不斷加強對于市場管理,規范農民畫市場,使農民畫的藝術色彩更加濃厚,能夠為人們美好的生活貢獻出更多的力量。同時,鼓勵和支持農民畫創作人員,激發起創作熱情,保證農民畫藝術可以得到很好的傳承,有效地推動農民畫的產業化發展。
(作者單位: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
作者簡介:張曉紅(1979-),女,遼寧,美術學碩士,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