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婧琳
概念是反映對象的本質屬性,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質特點抽象出來,加以概括的思維形式。教師在解讀概念時,應該促使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樣學生才易于理解和掌握。根據新課程理念,概念學習不能僅停留在一字不落的默寫、背誦,而應該通過能舉例、能解釋、能描述、能應用等要求,評判學生對概念是否掌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核心概念的解讀方法,讓學生全面深刻理解概念的內涵。
1 在情境中導入核心概念
教師在生動形象的情境中導入核心概念,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好奇、好動、好問的心理動機,促使他們主動思維和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進一步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一。
1.1 聯系生活實際,利用好奇心,激發思維,理解核心概念
筆者帶女兒去超市購買葡萄,營業員介紹說新疆的葡萄最甜最好吃。仔細一看價格比南京本地葡萄高出一倍,不由得說:“好貴啊!”營業員接口說:“從新疆那么遠的地方運過來,成本當然高啦!”女兒聽到了就問:“為什么不把新疆的葡萄拿到南京來種,不就可以得到又便宜又好吃的葡萄了!”教師以自身的生活實際為情境,要求學生思考該問題。
學生思維活躍,熱情高漲,紛紛舉手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思考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最終使學生對這兩個核心概念都有更深入的理解。
1.2 利用圖表、視頻資源創設情境,適時導入核心概念教學
創設有效的情境引入核心概念,可以增強學生的求知欲,為圓滿完成教學任務創造良好的條件。學生好奇心很強,圖、聲、動畫、影片都是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的素材,這樣很快能讓學生進入教師的“圈套”,跟著教師的預設進入概念學習。
在學習神經調節時,筆者播放“望梅止渴”的動畫片,片中生動地講述了曹操帶兵打仗時,遇到戰士口渴行軍太慢而想出的辦法。看完動畫片之后,學生也感同身受,提到梅子,自己也流出口水來。教師借此機會,提出問題:“你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嗎?”從而引發學生的思考,為理解反射和條件反射這兩個核心概念進行了有效的鋪墊。
在學習人的性別決定時,教師播放黃宏和宋丹丹春節晚會的小品“超生游擊隊”,小品中夫妻二人為是誰決定了孩子的性別爭執不下。學生看過也各持己見,最終用生物學知識來科學的解釋,加深了對概念的認知。
教師在情境中引入核心概念,需要注意以下問題:① 情境不能華而不實,有的情境設計是能激起學生的興趣,但是如果沒圍繞本節課的核心概念,也屬于花拳繡腿。② 作為一節課的導入,情境設計時間不宜過長,才能讓學生對接下來的學習充滿期待。
2 在活動中構建核心概念
2.1 動手操作實驗,增加感性認識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不論是驗證性實驗還是探究性實驗,都增強了學生的親身體驗,有助于學生對核心概念的理解和記憶,這種記憶甚至可能是終生的。
在學習光合作用的時候,教材中給出了“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實驗,有的教師可能嫌麻煩或者課時太緊,會選擇動畫講解。但這遠不及實際操作這個實驗給學生帶來的視覺沖擊力強,尤其最后顯色時,筆者以變魔術的神秘感告訴學生“見證奇跡的時候到了”,學生會興趣激昂,仔細觀察實驗結果,積極思考。學生通過了葉片有光照的部分變藍,變藍說明有淀粉,得出結論: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從而對光合作用概念從抽象認識變成真實的感受。
2.2 編演概念劇本,理解抽象概念
有些生物學概念抽象,學生看不見也摸不著,可以通過課本劇的形式讓學生產生直觀的感受。課本劇的排演需要導演、編劇、演員,學生自編自導自演,以知識為藍本,最終的效果是能正確詮釋生物學核心概念。在講解人體免疫中三道防線是如何組成和發揮作用時,教師可以設計學生扮演不同角色,如皮膚、黏膜、白細胞、殺菌物質、淋巴細胞、抗體等,不同的角色扮演者要通過自己的臺詞和肢體語言,在表演的過程中體現自己的功能。教師為激勵學生還可以頒發“奧斯卡獎”。其他還有一些概念可以通過課本劇形式講授,只要教師愿意組織,班級學生又有這樣的表演能力,可以很好地在角色扮演過程中學習知識、理解知識。
再如學習傳染病時,教師讓學生分角色扮演傳染源、易感人群、醫生等,使學科知識向生活滲透,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來解決學習中的問題,不僅能使學生學以致用,更重要的是改變了學生心態,活躍了課堂,有利于培養學生對學科的興趣,能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生物課上可以開展的活動還有很多,如制作模型、調查訪問、猜謎語等,教師只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程度和特點安排活動,通過聽覺、視覺、空間知覺、觸覺等的體驗,讓學生憑自己的能力參與到活動中去學習,必然能加深學生對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在活動中形成核心概念,教師需要注意的問題:① 有的活動課前必須讓相關學生進行充分準備。② 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給予適當的指導,提出明確的要求。③ 加強對學生的組織紀律教育和良好習慣的培養,使學生活而有序。④ 活動必須有明確目的,才能達到教學目標,使活動切實有效。
3 在手繪圖表中,理清核心概念
3.1 教師繪制概念圖,將核心概念形象化
美國康乃爾大學的諾瓦克博士認為:“概念圖是用來組織和表征知識的工具。它通常將某一主題的有關概念置于圓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連接線將相關的概念和命題連接,連線上標明兩個概念之間的意義關系。”概念圖教學作為一種科學的教學策略,教師主動自覺地在教學活動中運用概念圖來幫助提高教學質量,使思維可視化,使零散的知識系統化,有利于學生構建點、線、網的知識體系。
在學習免疫這一節的時候,學生對抗原、抗體的概念、相互之間的關系以及是如何發揮作用的理解都比較含混,這時教師如果邊講解邊在黑板上繪制出圖1所示的概念圖,想必學生能在頭腦中理順它們的關系,把零亂又易混淆的概念辨析清楚。
3.2 學生自己繪制圖表,深刻理解概念內涵
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繪圖表加深對概念的理解,訓練科學思維,培養綜合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學習DNA是主要遺傳物質的相關內容時,概念比較多,教師在自學基礎上請學生根據概念的含義用圖示來表達細胞、細胞核、染色體、DNA以及基因之間的關系(圖2)。
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將文字信息轉換為圖示,一方面表明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梳理了概念之間的相互關系,直觀并且清晰。
在手繪圖中理清核心概念時,教師需要注意以下問題:① 繪制的圖解一定要科學,準確的表達出概念彼此之間的關系。② 構圖時恰當的使用各種符號如箭頭、短橫、括號等。③ 圖示不能過于復雜,對于初中學生來說簡明清晰很重要。
4 在類比推理中,辨析核心概念
類比的基礎是比較,通過打比方、舉例子、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等,剖析核心概念,了解概念的本質和內涵,讓學生在聯想中獲得啟示和感悟,把不易理解的核心概念通過類比推理后變得容易理解,把容易混淆的核心概念變得清晰,把難于記憶的核心概念變得易于記憶。
在學習細胞分裂時,教師如何讓學生明白分裂后細胞數目增多,而所含的染色體的數量保持不變?筆者提出一個問題:“老師手里有一份試卷,我想給兩個同學,怎么辦呢?”學生自然回答:“去復印一份。”這樣正中教師的下懷,“細胞分裂也采用的是這種策略,先復制再平均分配。”這樣的類比效果非常得好,讓學生自然的理解了細胞分裂的奧秘。
人類的疾病分很多類,初中學生分不清傳染病和遺傳病,尤其是遇到艾滋病母嬰傳播的時候,學生總想不通,易混淆。教學時,會先提問:“傳染病與遺傳病哪一類是會在你我之間傳播?”(生:傳染病)“遺傳病只能在家族中由上代遺傳給下代,是遺傳物質決定的,而傳染病是病原體寄生導致的,可以在沒有血緣關系的人群中通過一定的途徑傳播,所以兩類疾病存在本質的不同,某種疾病不可能既是傳染病,又是遺傳病。現在請思考一下艾滋病是否只能在家族中由上一代傳給下一代?”很快,學生根據所學知識知道艾滋病可以在沒有血緣關系的人群中傳播,從而得出艾滋病是傳染病的結論,母嬰傳播也就是病原體由母親傳染給嬰兒。不要因為害怕學生會混而回避概念,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比較找出概念的本質特征,把握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其變化規律,使已學知識更加深刻而牢固,糾正錯誤認識,構建核心概念。
傳染病這節內容中涉及到生僻的概念較多,如傳染源與病原體怎么區分。筆者讓學生把握“源”和“原”的不同,“源”是源頭,而“原”是原因,傳染源是指傳染病的源頭,如果班級里有一位學生得了流感,那么他就是源頭:會傳染給其他學生,使其也患流感。病原體是指導致我們生病的原因,因此,這位同學為什么會患流感?是因為流感病毒寄生在他的身上,所以流感病毒就是引起生病的原因,屬于病原體。經過這樣的剖析,挖掘概念的內涵,學生自然也就掌握了核心概念的內涵。
在類比中區分核心概念時,教師需要注意以下問題:① 類比要恰如其分,從有助于理解概念入手,不能引起歧義或誤導。② 類比時可以采用多種方式,打比方、舉例子、舉一反三等。
生物學習過程中,只有學生真正領悟了核心概念的真諦,掌握了核心概念的精髓,生物學知識才能在學生的生活中拓展出深度和廣度,學生才有可能學以致用。而教師的引領和指導得當,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