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錦翔
(中國藝術研究院,北京100029)
福建南音音樂形態特征與傳承探討
林錦翔
(中國藝術研究院,北京100029)
作為一種獨特的音樂形式,福建南音不僅具備了較高的藝術價值,還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南音最早起源于唐朝,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如今,南音已經逐漸成為居住在閩南地區與東南亞地區的華人和華僑現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南音的發展前景不容樂觀。本文在對福建南音的音樂形態特征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相關對策,以期將福建南音更好的傳承下去。
福建南音;形態特征;傳承
福建南音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以及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全球華人的眼里,它不僅是音樂的內在靈魂,還是民族的文化瑰寶,可供人們依托自己的情感。人們將福建南音、江南絲竹、十二木卡姆以及西安鼓樂這四種音樂形式統稱為民族音樂中的四朵奇葩,而福建南音憑借其優雅的韻律、柔和恬靜的情緒以及舒緩悅耳的節奏自成一家。在2009年,福建南音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的批準,被正式納入到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當中。
福建南音指的是一種在閩南地區比較流行的民間音樂。它所運用的演奏樂器、演唱形式以及譜曲都有著非常獨特的特征。早期的福建南音一般只在泉州地區流傳,之后受交通發達、遷居移民、地區之間的貿易增加以及南音本身所具備的獨特魅力等因素的影響,福建南音逐漸傳播到了更廣闊的區域,包括澳門、臺灣、香港與東南亞等等。
福建南音的形態特征主要包括三個部分的內容。
(一)板式運腔
福建南音中“指”和“曲”所用的結構一般為“散—慢—中—快—散”。“指”是聲樂套曲,主要敘唱的是比較完整的故事,共有48套,其中運用該結構的有14套。它的板式是從散到整,然后再到散;速度是從慢到快,然后再到慢;時值是從大到小,然后再到大;節奏是從疏到密,然后再到疏;句幅是從長到短,然后再到長,彼此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而使得音樂呈現出一種自然的遞進格局,并具有和諧而又完整的變化之美。
南音的結構主要受情感因素的影響,它是根據不斷變化的心情來對不同的曲子進行聯接,隨著情感的不斷發展,各個曲子之間也越來越融合,從而通過遞變的板式來達到作品的情感高潮。所以平穩是南音最大的特征,它給人的感覺往往是幽雅和淡美。而南音的旋律則以回轉式級進和旋行為主,每個樂句都以舒緩少字的長腔來作為結尾,最終以同音結束。
(二)取音下指
福建南音不同于艷麗華彩的近現代戲曲,它追求的是質樸、靜謐以及恬淡。從最初以琵琶彈奏散音攤指開始,到運用洞簫來表現出先抑后揚以及先高后平的旋律,再到唱詞最開始的取音,整個過程都是不加任何裝飾和渲染的,給人一種雅靜和恬淡之感。另外,演唱者比較注重追求音的韻味,強調以自然和淡然為主。就拿南音中的“譜”來說,“譜”之所以能夠給人一種淡雅的感覺,主要在于以下幾個因素,首先,“譜”的作品意境以清新、恬淡為主,它通過描寫美景來寄托情感,從世俗當中脫離出來,表現出一種淡雅之感。其次,“譜”的演奏也是使其呈現淡雅之感的一個重要因素,“譜”的演奏樂器一般為洞簫與琵琶,這兩種樂器本身就具有古樸的風味,加上演奏者獨特的演奏方式,使得“譜”散發出一種柔美的韻味。最后,“譜”的織體比較淡薄,不過于追求“立體式”的音響,也不追求和模仿復調式的節奏,而是以齊奏為主,通過琵琶音與洞簫音的相互襯托來給人淡雅之感。
(三)收聲歸韻
1.聲調。福建方言中的聲調比較多,一般有七個,即陽平、陰平、去聲、上聲、人聲,其中上聲包括陰上與陽上,人聲也可以分成陰陽兩種。由于閩南方言中的聲調存在很多細微差別,為了更好的處理好南音中的旋律與情感,確保字音唱的“正”,就需要加上裝飾音,這就使得南音在演唱時變得更加柔和與委婉。
2.鼻化韻。鼻化韻指的是發音時,氣流會從鼻腔與口腔同時發出,也就意味著要同時運用鼻腔共鳴與口腔共鳴才能發音。閩南方言中有很多的鼻化韻。由于鼻腔共鳴無法發出“剛”音,只能發出“柔”音,這也是南音具有纏綿悱惻風格的一種原因。
3.調值。泉州音中的聲調以平調和中低降調為主,調值比較低而且平,所以增添了南音的柔和之感。
4.復元音。復元音中包含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元音,所以在發復元音時需要產生兩種口形,或者是從小到大,或者是從大到小,從而發出兩個不同的音值。與單元音相比,復元音更為曲折和豐富,也具有更強的表現力,發出的聲音也更為悅耳,所以使得南音呈現出委婉的風格。
(一)政府部門應提高重視
作為一種凝聚著古老藝術元素的“活化石”,福建南音具有著較高的藝術價值,而且福建南音還是很多海內外的華僑華人最直接的精神寄托,因此,將福建南音繼續傳承下去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而要傳承這種古老藝術,就需要充分發揮政府的力量。舉個例子,對于江南絲竹、西安鼓樂兩種音樂形式,當地的政府耗費了大量人力、財力以及物力來進行挽救,才使得這兩種音樂形式沒有失傳,能夠繼續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如今福建南音的發展前景也不容樂觀,政府部門應對此提高重視,加大資金投入,積極開展研究和搶救福建南音的相關工作,從而將福建南音進一步傳承下去。
(二)對福建南音加強改革
福建南音距今已有幾千年歷史,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其中必然會有一些東西顯得陳舊與落后,加上解放前為了保留南音的原生態,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沒有進行任何改變,但這種做法不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任何的藝術種類要在社會上繼續發展下去,都應在保留傳統的基礎上積極進行改革和創新。丁馬成和紀經畝兩位老先生是對南音進行改革的代表人物,他們為改革南音付出了巨大努力,并獲得了良好的成效。
(三)對南音的傳教形式進行改革
在封建思想的影響下,師傅一般會將南音作為私有財產傳授給自己的弟子,創作的曲目也從不外泄,并且所使用的傳教方式一般為“口傳心授”,因此,能夠真正學習和掌握南音的人并不多。隨著不少老藝人的謝世,南音中的很多唱腔與曲譜逐漸失傳。現如今,能夠演唱南音、能夠讀懂工尺譜的人越來越少,這主要是受以往傳教方式的束縛。要想改變這種局面,就需要對南音的傳統傳教形式進行改革,除了通過一些民間的社團和藝人進行傳教之外,還可以將南音請上高校的講臺,對其進行專業研究來收集、整理和保存南音的相關資料,并開展教學活動來擴大南音的傳播范圍。
(四)充分發揮社會各階層的力量
要搶救南音,并將南音進一步弘揚出去,就需要充分發揮社會各階層的力量,共同為南音事業而努力。社會大眾應正確認識到南音本身所具備的藝術價值、研究價值以及歷史價值,積極主動的加入到繼承南音的事業當中。對南音感興趣的部分人員可以展開學習和研究,有一定經濟實力的個人、企業或者團體可以為南音的相關研究提供資金支持,從而改善南音目前的窘迫情況。目前香港、泉州、澳門、廈門以及新加坡的很多南音社團就是在企業或華僑的資助下才能繼續發展的。
總而言之,福建南音本身具有著獨特的魅力以及較高的藝術價值,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凝聚著古老的藝術元素,是海內外的華僑寄托自己思鄉之情的重要載體。因此,政府應采取有效措施來將福建南音進一步傳承下去,并將其發揚光大。
[1]周卉.當代人文環境下福建南音的主要傳承模式及啟示[J].藝術教育,2008(02).
[2]王珊.泉州南音概述[J].中國音樂學,2007(02).
[3]張光宇.淺談泉州南音現狀與未來[J].音樂天地,2005(09).
[4]王耀華.福建南音繼承發展的歷史及其啟示[J].音樂研究,1997(03).
J607
A
1005-5312(2016)30-01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