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俊
(貴州六盤水553000)
合唱藝術普及中老年人的常見問題及解決方法
李昌俊
(貴州六盤水553000)
隨著黨的文化惠民政策的落實,文化館的免費開放工作得到了進一步開展,越來越多的業余文藝愛好者,特別是很多退休了的中老年人,有機會走進文化館開展的各種免費的藝術培訓班、藝術輔導培訓基地、基層文化活動基地、館辦團隊等地方學習。本文針對中老年人在合唱中常見的問題,進行相關的探討。
合唱;中老年;問題;方法
老年合唱團易于組建,參與人數多,是群眾藝術普及的一種很好的形式。中老年人和初學聲樂的學生相比,由于他(她)們受教育的文化程度普遍不是很高,對聲樂藝術的認識不夠,缺乏對聲音的鑒別能力,全憑自己的感覺和模仿去歌唱,幾十年來形成了屬于他(她)們自己的歌唱習慣和語言習慣,在歌唱中存在的問題也更難以解決。中老年人在歌唱中存在的問題,往往是出于不正確的呼吸方法、不正確的發聲技巧和不規范的語言習慣。要糾正這些錯誤需要一個很長的時間過程,所以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要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多聽、多練、多思考,對具體存在的不同問題采取相應的方法去處理。
生命離不開呼吸,呼吸是歌唱發聲的動力。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人唱歌,幾乎都是采用平時說話接近自然的胸式呼吸方法,氣息非常平靜,非常短淺。加上中老年人身體機能的下降,功能的衰退,氣息更是顯得“底氣不足”或是“有氣無力”。
學習掌握胸腹式聯合呼吸方法,這是一種最完善、最科學的呼吸方法,也是我國民族聲樂傳統理論所講求的“氣沉丹田”。
1.吸氣。吸得快,吸得深??谇缓捅乔煌瑫r打開同時吸氣,迅速把氣息吸到胸腔的底部,吸入的氣息把肋骨的下部附近擴張起來,隨著橫膈膜的下沉腹部也向前和左右兩側膨脹,小腹則有微微收縮的感覺。切記不能抬肩含胸。想象自己置身于一片美麗的花海之中,愜意的聞著花香,這時候能把氣息吸得最深。
2.呼氣。呼得慢,呼得穩。歌唱用氣的時候,需要努力保持吸氣的狀態,有控制的把氣息源源不斷的吐出。呼氣的時候,橫膈膜要保持吸氣下沉的狀態,在呼氣的過程中逐步放松,與呼氣形成一種對抗的作用力,我們稱這種相互作用力叫氣息支撐點。通常采用發無聲練習“斯”和對著燃燒的蠟燭火苗徐徐吹氣,讓火苗倒而不滅的練習來訓練,這種有控制的呼吸,需要長期訓練。
3.“嘟嘟”發聲?!班洁健ぁぁぁ卑l聲是我們很多人兒時候愛玩的一種聲音游戲,用氣息推動閉合的雙唇震動發出一種如汽車喇叭聲“嘟嘟”的聲音,這種發聲易學易懂,很容易體會到呼吸對抗所產生的用力點的部位,經常做一些長音階練習,對鍛煉橫膈膜在呼吸中的控制力很有效果。
大白嗓是一種近乎于平時說話的自然狀態下用力大聲喊叫而發出的聲音。在中老年人的歌唱中普遍存在這種聲音。大白嗓主要是用口腔共鳴發出來的聲音,完全脫離了頭腔共鳴和胸腔共鳴,聽起來生、硬、淺、平、白、吵。形成這種聲音的主要原因是在沒有掌握一定的呼吸技巧、沒有認識人體各共鳴腔體和各聲區關系的情況下,盲目的去模仿、追求音量和沒有控制的去唱高音所導至的。
要克服大白嗓首先要解決氣息的問題,在有控制的呼吸基礎之上去做發聲練習。聲帶是極其短小的震動源,它受氣息推動發出來的聲音是很微小的,我們通常把它叫做“音源”,“音源”只有在人體的各個共鳴腔(頭腔、鼻腔、口腔、咽腔、胸腔等)得到充分共振,通過產生大量的泛音來增大音量,擴展音域,美化音色,統一聲區,使聲音變得集中、明亮、圓潤。在練習發聲的時候控制好音量,用“0”開口元音和“i”和“u”閉口元音在中聲區做發聲練習,先把中聲區的聲音基礎訓做好,然后再向低音區和高音區擴展音域。多做一些音階哼鳴練習,把高、中、低三個聲區連接統一起來。
在正確的歌唱中,尾音和延長的樂句都會形成優美的音波,音波正常的顫動是大約每秒鐘6次左右,非常有規律,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歌聲的美感和藝術表現力。聲音顫抖是老年人歌唱中很常見的問題,而且女聲較為多見,它與正常的音波不同,由于聲音沒有規律的顫抖,聲音上下搖晃,極不穩定。一般女聲的聲音顫動的頻率是超過了每秒7次,造成了聲音顫抖,給人浮躁、緊張的感覺。男生一般聲音顫動的頻率則是每分鐘少于5次,造成聲音大搖大擺,給人一種有氣無力的感覺。呼吸淺往往是造成聲音沒有規律顫抖的原因,學習正確的胸腹式聯合呼吸方法,學會用控制的聲音去歌唱是克服聲音沒有規律顫抖的主要手段。其次,是多唱短音、帶頓音的音階練習。最后,要改變自己對聲音正確的鑒別習慣。有聲音顫抖的人,往往是在沒有掌握正確的發聲方法的情況下去模仿美聲唱法,自認為美聲唱法就是要這樣上下搖晃喉頭而發出這種抖動的聲音。對此,要有針對性的在復式呼吸的狀態下,穩定喉頭,唱直聲練習。
方言是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就我們貴州來講,雖然同樣于屬南方,但是與北方省份一樣屬于北方方言區。貴州是一個多民族省份,在各個民族語言里,語音、詞匯上都有很大的差異,在同一民族語言里又分為若干方言和土語。如果歌聲里出現這些獨具特色的方言土語就很難讓其他聽眾聽清、聽懂,也很難做到傳統聲樂講求的“字正腔圓”。當然,原生態唱法除外。
在我們貴州土生土長的人群中,能講標準普通話的老人太少了,而且他(她)們的方言都特別重,幾十年來養成的語言習慣,雖然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間改變,但為了滿足歌唱正確咬字吐字的需要,還是必須要學習普通話,多聽多讀多說。還要讓這些中老年人明白,普通話也僅僅是一種交流工具,它不可能取代我們自己的方言土語。
J60
A
1005-5312(2016)30-01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