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紅 李亞萍 李亞靜
精神科護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對策分析
●李亞紅 李亞萍 李亞靜
目的:分析精神科護理不良事件原因,同時提出應對措施。方法:對我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期間精神科護理工作進行回顧性分析,調查不良事件的發生率以及原因。結果:常見的精神科護理不良事件包括跌倒、傷人、自傷、外走等;不良事件發生后,無傷害患者24例,占比24.00%;輕度傷害58例,占比58.00%;中度傷害10例,占比20.00%;重度傷害8例,占比8.00%;護理不當23件,占比23.00%;環境因素11例,占比11.00%;設施設備缺陷9例,占比9.00%;執行醫囑錯誤8件,占比8.00%;溝通不足5件,占比5.00%;操作不當4例,占比4.00%;40.00%;初級職稱的護士因素所引發的不良事件發生率最高,由于護理人員因素所導致的不良事件為23例,占比23.00%。結論:精神科比較容易發生護理不良事件,這些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的原因包括患者自身疾病影響、護理操作問題等,針對此,需要不斷加強對護理人員的培訓,同時對護理不良事件進行總結,加強預防工作,對這種不良事件予以控制。
精神科;護理;不良事件
護理不良事件也就是在護理期間所發生的預計不到或是不希望發生的負性事件,其中包括患者自身的跌倒、自傷等行為,也包括其他非正常的護理事件[1]。精神科是比較容易發生護理不良事件的科室,也是護理安全管理工作的主要關注方向,其主要原因是精神科病患的特殊性,多伴隨發生思維、情感、意志等多方面的障礙,常會發生自傷、外走、藥物中毒等不良事件。為進一步明確精神科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原因,以便于做出防治預案,特對我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期間的護理工作進行調查,現將具體報告呈現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對我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期間精神科護理工作進行回顧性分析。在此期間根據醫院護理風險管理制度主動上報護理部的護理不良事件為100件,患者100例。100例患者中:男78例,女22例;年齡23~70歲,平均年齡(50.24±10.37)。疾病類型:精神分裂癥60例,情感性精神障礙20例,腦器質性精神障礙10例,精神活性物質所導致精神障礙2例,其他8例。護理人員20名,男2名,女18名;年齡23~40歲,平均年齡(32.25±5.21)歲。職稱:護士12名,護師5名,主管護師3名。
1.2 方法
護理部根據醫院護理風險管理制度定期對上報的護理不良事件進行討論與分析,主要針對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等,同時對上報的不良事件進行建檔保存[2]。
1.3 療效判定
對精神科不良事件發生類型、原因等進行調查與分析。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當中的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以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以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護理不良事件類別
統計結果顯示,常見的精神科護理不良事件包括跌倒、傷人、自傷、外走等,詳細情況見表1。

表1 護理不良事件分類情況(n,%)
2.2 不良事件后患者損傷結局
不良事件發生后,無傷害患者24例,占比24.00%;輕度傷害58例,占比58.00%;中度傷害10例,占比20.00%;重度傷害8例,占比8.00%。
2.3 護理不良事件發生原因
統計結果顯示,護理不當23件,占比23.00%;環境因素11例,占比11.00%;設施設備缺陷9例,占比9.00%;執行醫囑錯誤8件,占比8.00%;溝通不足5件,占比5.00%;操作不當4例,占比4.00%;40.00%。
2.4 不同職稱護理人員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統計結果顯示,初級職稱的護士因素所引發的不良事件發生率最高,由于護理人員因素所導致的不良事件為23例,占比23.00%。見表2。

表2 不同職稱護理人員不良事件發生情況(n,%)
3.1 精神科不利不良事件原因分析
精神科患者最常發生不良事件為自傷、傷人、外走等,本次調查結果也顯示出,常見的精神科護理不良事件包括跌倒、傷人、自傷、外走等,其主要原因是精神疾病患者的自知力以及行為能力較弱,多伴隨著沖動行為,為此,可以認為精神科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與精神科疾病以及患者特殊性具有重要關系。在精神科病房內,傷害事件是常見不良事件,所占比例超過50%,其主要表現是患者對自己的傷害,或者是對其他患者以及護理人員的傷害,除此之外,跌倒也是比較常見的意外不良事件[3]。本次調查中統計結果顯示,護理不當23件,占比23.00%;環境因素11例,占比11.00%;設施設備缺陷9例,占比9.00%;執行醫囑錯誤8件,占比8.00%;溝通不足5件,占比5.00%;操作不當4例,占比4.00%;40.00%。此結果顯示出,護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引發因素是護理不當,也就是說精神科不良事件的發生與護理工作質量具有重要關系,其次還包括環境因素以及患者自身因素等。
3.2 護理對策
(1)推行主動報告以及激勵制度:經由強化對護理不良事件主動上報制度的培訓,提升護理人員的護理風險防范意識,確保所有護理人員都能夠明確掌握上報制度以及流程[4]。醫院結合上報制度,制定激勵機制,對上報人員給予適當的獎勵。(2)定期進行不良事件總結與分析:由主管護師定期組織會議,組織所有精神科護理人員參與,對一個階段內所發生的護理不良事件進行總結,并分析多發不良事件以及引發原因,結合分析結果制定預防干預方案。(3)加強護理人員素質培養:院方需要不斷加強對護理人員的培養,包括護理人員對精神科護理內容掌握水平、護理人員對各項護理措施的操作能力等。
綜上所述,精神科由于患者的特殊性以及護理工作的特殊性,比較容易發生護理不良事件,而這些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的原因包括患者自身疾病影響、護理操作問題等,針對此,需要不斷加強對護理人員的培訓,同時對護理不良事件進行總結,加強預防工作,對這種不良事件予以控制。
(作者單位:河北省榮軍醫院)
[1]伍春香,崔亞萍.老年精神科68起護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對策[J].當代護士(上旬刊),2016,02(08):120-122.
[2]吳劍影,陳美,周國秀等.55例精神科護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應對策略[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06(01):127-129.
[3]謝文菊,楊志彩,董翠鋒.38例精神科護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對策[J].中國民康醫學,2015,02(19):102-104.
[4]戴蘭云.臨床精神科護士護理不良事件認知現狀的調查分析與對策[J].中國醫藥導報,2013,03(18):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