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靜
不同時間針灸介入治療對周圍性面癱臨床療效的影響
●謝靜
目的:分析治療周圍性面癱臨中采取不同時間針灸介入療法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計算機表法將我院自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間收治的21例周圍性面癱隨機分為三組,為A組、B組以及C組,A組患者為發病時間在1~3天之內,B組患者為病時間在4~7天之內,C組患者為病時間在8~10天之內,分析對比三組患者不同時間針灸治療的臨床效果。結果:1療程治療后、3療程治療后B組周圍性面癱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A組與C組,差異顯著且P<0.05,統計學意義存在。結論:將不同時間針灸介入治療應用于周圍性面癱患者中均可獲得一種效果,但發病時間在4~7天之內開展針灸介入治療效果最顯著,值得借鑒。
不同時間;針灸介入;周圍性面癱;療效
周圍性面癱是常見的臨床疾病,局部神經缺血,面神經受壓、血管痙攣以及局部水腫為主要臨床表現,單側面部肌肉麻痹是發病基本特點,中醫理論指出周圍性面癱是因經絡阻塞、感受風邪引發的口眼歪斜[1]。針灸是臨床治療周圍性面癱的有效措施,擁有效果顯著、時間短以及副作用小等特點。現對筆者研究的21例周圍性面癱患者治療結果予以報道、
(1)一般資料。此次研究的21例樣本數據均從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間收治的周圍性面癱患者中選取,依據計算機表法將患者分為三組,每組例數為7例,A組中女性3例,男性4例,最大年齡70歲,最小年齡12歲,中位年齡(53.25±5.36)歲,發病時間在1~3天之內,平均發病時間(2.01±0.21)天。B組中女性4例,男性3例,最大年齡72歲,最小年齡10歲,中位年齡(54.55±4.56)歲,發病時間在4~7天之內,平均發病時間(5.01±0.54)天;C組中女性2例,男性5例,最大年齡73歲,最小年齡13歲,中位年齡(54.24±4.87)歲,發病時間在8~10天之內,平均發病時間(9.04±0.54)天。利用統計學軟件分析本次收治的21例周圍性面癱患者基礎資料無顯著差異且P>0.05,統計學無意義。(2)方法。所有患者入院之后均實施分期治療的基本原則,對于急性期患者治療過程中采取發病7天之內治療的原則,對于靜止期患者治療過程中采取發病8~15天之內治療的原則,對于恢復期患者治療過程中采取發病16天及以上治療的原則。每組患者每天一次治療,一個療程為10天。急性期采取發病7天之內治療原則患者一般都是A組與B組,選取患者肢體遠端配穴,少針淺刺治療患側面部。選取下關穴、迎香穴依據平補平瀉處理對健側面部;采取瀉法處理患者雙側內庭穴、太沖穴、外關穴、曲池穴以及合谷穴;通過淺刺法處理患側牽正穴、地倉穴、陽白穴以及顴髎穴。剛開始針刺中盡可能少針淺刺,避免對患處過渡刺激,隨后緩慢增加刺激量以及取穴量。進針得氣以后,對面癱部進行艾條溫和灸,對肢體穴位進行TDP照射,進行40min留針。起針后經循環線走罐處理背部膀胱與督脈。靜止期患者予以患側多針淺刺法實施治療,選取患者患側地倉穴、迎香穴、牽正穴、顴髎穴、四白穴、承泣穴、攢竹穴、太陽穴以及陽白穴,每次大約選取8~10個穴位,同時與四肢循經取穴進行配合,通過平補平瀉法針刺內庭穴、足三里穴、太沖穴以及外關穴等穴位,面部予以TDP照射,進行40min留枕針。起針之后閃罐處理局部。恢復期患者通過透刺法與深刺法等進行患側面穴位針刺治療。深刺顴髎穴、下關穴以及太陽穴等穴位得氣之后,選取迎香透四白、地倉透頰車、地倉透迎香、陽白透攢竹、陽白透絲竹空以及陽白透魚腰當中3組透穴進行處理。得氣之后通過電針儀斷續波實施5min通電治療,頻率為2Hz,40min留針。(3)觀察指標。患者經治療之后抬眉與鼓腮時雙側額紋、鼻唇溝均對稱,可正常閉眼,在進食過程中不出現殘渣滯留齒頰間,在說話哭鬧時口角不會歪斜,面部表情較為自然判定為顯效;患者經治療之后抬眉與鼓腮時雙側額紋、鼻唇溝基本對稱,閉眼之后欠實,在進食過程中殘渣滯留齒頰間基本不會出現,鼓腮中嘴角不漏氣,在說話哭鬧時口角基本不會歪斜判定為有效;患者經對癥治療之后各項指標不能緩解為無效。(4)統計學方法。本次筆者分析的的21例周圍性面癱患者所有數據均應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以率(%)的形式表示兩組周圍性面癱患者者1療程治療后臨床治療總有效率、3療程治療后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實行卡方檢驗,P<0.05,差異存在統計學分析意義。
2.1 對比觀察三組患者1療程治療后臨床治療總有效率
B組周圍性面癱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A組與C組,差異顯著且P<0.05,統計學意義存在。

表1 三組患者1療程治療后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對比
2.2 對比觀察三組患者3療程治療后臨床治療總有效率B組周圍性面癱患者治療總有效率與于A組、C組對比差異顯著且P<0.05,統計學存在對比意義。

表2 三組患者3療程治療后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對比
周圍性面癱屬于常見的一種疾病,也被稱為面神經炎,是因面神經管內出現非特異性炎癥導致周圍性面癱。中醫理論中指出周圍性面癱一般都是因脈絡空虛、衛外不固以及正氣不足引發風邪入侵,筋肉不收,經絡失養等癥狀,臨床治療周圍性面癱的基本原則為標本兼治,重固衛祛邪[2-3]。周圍性面癱發病之后口歪眼斜為主要癥狀,且不能良好完成閉眼、鼓嘴以及抬眉等動作。周圍性面癱與性別以及年齡之間不存在關系,大部分都是單側面癱。周圍性面癱存在很多種發病原因,如病毒感染、自主神經功能不穩、受寒等,進而導致局部神經營養血管出現痙攣,面部神經形成缺血水腫。在對周圍性面癱患者實施針灸療法可獲得相對比較好的效果。依據發病時間的不同將周圍性面癱患者分成三個階段,為急性期、恢復期以及靜止期,于患者不同時期開展針灸介入治療獲得不同的效果。
筆者研究發現患者發病4~7天是最為嚴重的面神經炎性水腫階段,逐漸穩定面肌癱瘓癥狀,針灸介入治療應用以后可對面神經進行良性刺激,盡快恢復自主神經調節功能。綜上,將針灸介入治療應用在周圍性面癱發病4~7天患者中效果更顯著,可提升恢復幾率。
(作者單位:常州市中醫院針灸科)
[1]張金星.不同時間針灸介入對周圍性面癱療效的影響[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17):18-18.
[2]馮蕾,馬文珠.不同針灸介入時間對急性周圍性面癱療效的影響[C].//全國針灸臨床適宜技術推廣研討會暨甘肅省針灸學會201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2013:225-229.
[3]馮蕾,馬文珠.針灸擇期分型辨證治療周圍性面癱的體會[J].環球中醫藥,2013,6(5):339-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