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國勝
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的臨床效果分析
●汪國勝
目的:探究比較腹腔鏡和開腹手術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粘連性腸梗阻患者70例,依據不同的治療方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5例。觀察組患者采用腹腔鏡手術,對照組患者采用開腹手術,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的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腸蠕動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5.7%低于對照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0.0%(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粘連性腸梗阻患者采用腹腔鏡手術的療效顯著,與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手術具有出血少、恢復快等優(yōu)勢,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腹腔鏡;開腹手術;粘連性腸梗阻
粘連性腸梗阻是臨床常見的急腹癥之一,具有發(fā)病快、病情發(fā)展迅猛、病情危急等特點,如不及時治療,極易引發(fā)其他嚴重并發(fā)癥,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影響[1]。臨床通常采用手術治療,本次研究分別采用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粘連性腸梗阻,探究比較兩種術式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粘連性腸梗阻患者70例,依據不同的治療方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5例。觀察組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齡26~74歲,平均年齡(42.63±12.74)歲;手術史如下:闌尾炎切除術14例、膽囊切除術12例、腸切除術9例。對照組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齡24~69歲,平均年齡(45.12±13.24)歲;手術史如下:闌尾炎切除術15例、膽囊切除術12例、腸切除術8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史等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患者采用腹腔鏡手術:患者取仰臥位,麻醉選擇全麻,距離原切口6cm處進行穿刺并置入套管,建立人工氣腹,氣腹壓力設定為11~13mmHg。在直視下探查腹腔內的粘連情況,采用四孔法導入腹腔鏡,如果存在粘連情況,使用電鉤進行分離、清除。找到梗阻位置后,利用超聲刀將梗阻的粘連組織進行分離,術后使用生理鹽水對腹腔進行反復沖洗,無菌紗布擦凈后注入透明質酸鈉防止粘連復發(fā)。對照組患者采用開腹手術:患者取仰臥位,麻醉選擇全麻,新切口選擇距離原切口4~5cm處,進入腹腔后擴張腸管進行探查,找到梗阻的位置,探查梗阻的具體情況,如梗阻的不是粘連帶而是成片的粘連,需要將粘連松解后,再進行分離,分離避免出現鈍性剝離。術畢使用生理鹽水進行沖洗,并注入透明質酸鈉。兩組患者在術前均給予常規(guī)腸胃減壓、禁食禁食,術后給予常規(guī)營養(yǎng)、抗生素等治療,保持患者的水電解質平衡。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腸蠕動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及并發(fā)癥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3.0對所有資料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使用(n,%)表示,用χ2進行檢驗,計量資料使用表示,用t進行檢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
由表1可見,觀察組患者的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腸蠕動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的各項手術指標比較
2.2 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情況
由表2可見,觀察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5.7%低于對照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0.0%(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比較,P<0.05。
粘連性腸梗阻是指腹腔內出現腸粘連,導致腸內的物質無法在腸道內正常運行和通過。造成腸梗阻的原因很多,如先天因素、腹腔炎癥、腹腔出血等,最常見的病因就是腹部手術后粘連。患者的臨床表現為惡心、嘔吐、腹脹、腹痛等[2],病情嚴重的患者會出現休克、胃腸出血等情況,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
以往臨床治療粘連性腸梗阻患者通常采用保守治療,藥物治療的方式不會對患者造成創(chuàng)傷,但治療效果不夠理想。近年來,治療粘連性腸梗阻多采用手術治療的方式,主要包括開腹手術和腹腔鏡手術。據王萬之[3]的報道稱,開腹手術不僅對患者造成一定的創(chuàng)傷,而且術后容易再出現梗阻,復發(fā)率較高。本次研究中,對兩組患者分別采用不同的術式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腸蠕動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5.7%低于對照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0.0%(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由此可見,腹腔鏡手術屬于微創(chuàng)手術之一,與傳統(tǒng)開腹手術相比,具有較好的手術視野,術者能夠更加準確的找到患者病變部位,有利于手術的順利進行,而且該術式對患者的創(chuàng)傷較小,避免對患者的粘連腸管及局部病變部位造成損傷,有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此外,腹腔鏡手術的手術時間更短、術中出血量更少,降低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再梗阻幾率。
綜上所述,腹腔鏡手術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的療效更佳理想,相比于開腹手術,術中出血量更少,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均有所減少,值得在臨床推廣和實施。
(作者單位:武漢仁生醫(yī)院)
參考資料
[1]楊超,陳華,鐘源波.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粘連性腸梗阻68例臨床效果對比研究[J].中國醫(yī)藥導刊,2014,05(12):806-807.
[2]梁嶸.腹腔鏡與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的臨床效果對比觀察[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5,22(11):80-81.
[3]王萬之.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的對比分析[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6,88(16):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