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去買食物的時候,一定要看看保質期,來確定食品是否安全。說到食品保質期,很多人都很疑惑:沒過保質期的食物就不會壞嗎?比如說“保質期截至到中午12點”,那么過了中午12點食物就不能吃了嗎?保質期又是怎么制定出來的呢?
保質期究竟“保”哪方面
食物有多種屬性,比如外觀、顏色、口感、味道、安全性等。當我們說某種食品“合格”的時候,通常指的是它在以上方面都符合我們的要求。
通常說來,哪個指標最容易變得不合格,那么保質期就是保的哪個指標。比如熱灌裝的酸性食品(殺菌后處于熱狀態下進行灌裝的食品)、罐裝食品、無菌包裝的食品、冷凍食品等,這些食品中細菌和霉菌無法生長,所保的“質”就是風味和口感。它們即使過期了,也不會馬上變得不安全。
而那些生鮮食材,以及沒有完全殺菌的食品,如果沒有抑制細菌生長的措施,比如冷凍、真空、防腐劑等,變質常常是由細菌造成的。在超市里,放在冷藏柜里賣的食物基本上就是這一類。
保質期,并不是食品是否安全的分界線
食品的變質是一個連續漸變的過程。食品成分或者其中的細菌,不會像許多人想的那樣:在保質期之前老老實實呆著;過了保質期,成分發生360°的轉變,細菌大爆發,食品一下子就變成毒藥了。
那么,保質期究竟保證的是什么“質”呢?
原來,保質期是指在期限內,食品的風味、口感都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安全性要有保證,如果出了問題,廠家需要負責。而過了保質期,并不意味著食品就壞了,只是廠家不再擔保。這跟買個電器的道理類似,電器的保質期可能是一年,并不意味著一年之后電器就壞了。
雖然如此,我們最好在食品保質期內把它吃掉哦。
保質期內的食品也可能變質
保質期跟生產工藝密切相關。同一種食品,技術好、生產規范的廠家可以讓食品擁有更長的保質期;生產規范差的廠家生產的食品,即使在保質期內也有可能變壞。
也就是說,一袋完全符合國家保質期標準的食品,也可能是變質的。
保質期保護的其實是廠商
既然保質期是廠家自己定的,那如果廠家亂標保質期該怎么辦?
實際上,保質期是在告訴消費者:“我保證這個產品是合格的”。如果不合格,廠家就要被罰;如果造成消費者受害,那么廠家就要賠償。
但是,過了保質期,如果產品出了問題,廠家就沒有責任了。這種情況下,保質期就相當于一個“免責條款”。
對于那些“保”的不是安全性,而是風味、口感的食品,如果過期了還在賣,消費者就會覺得產品不好吃不再買了,也還是廠家的損失。
不變質的前提是遵循廠家的保存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保質”的前提是需要遵循廠家的保存要求。否則,在保質期內食品也可能變質,而廠家也就沒有責任了。
比如說,鮮奶的保質期設定為兩周,指的是沒有開封而且冷藏的前提下。如果已經開蓋,或者放在室溫下,那么可能很快就變質,而廠家對此也就沒有責任了。
再比如餅干,在保質期內不開袋的話可以保持酥脆,但如果開了袋,環境又比較潮濕,餅干很快就會受潮變軟,變得難吃了。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就不能追究廠家責任了。
保質期是怎么定出來的呢?
對于廠家來說,保質期并不是越長越好。保質期如果過長,一方面可能會給消費者帶來“不新鮮”“濫用防腐劑”等暗示,另一方面也可能增加產銷循環的不確定性。
一般而言,廠家研發人員會按照行業一般要求,或者跟經銷商確定一個需要的保質期,然后通過改進配方、生產工藝等形式來設計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