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喬 汪愚 王可江
【摘 要】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教師良好的回應有助于幼兒增強自信心,形成民主的教學氛圍,建立平等的師幼關系,從而提高教學活動的質量,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因此,幼兒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有效而又及時地回應顯得尤為重要,本文旨在通過分析幼兒教師在回應時存在的種種問題,探討有效的回應策略,從而促進教學活動和幼兒的發展。
【關鍵詞】教學活動;幼兒教師;有效回應
1 回應及其重要性
教學活動是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學習活動,本文的教學活動專指教師在室內所組織開展的集中教育活動。幼兒園教學活動是實現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教育內容的基本途徑,而教學活動的成敗與教師回應的優劣息息相關。有學者指出(廖曉萍2007)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關注每個幼兒的反應,給予他們適宜的回應,決定著課堂的走向與教學的有效程度[1]。筆者認為,回應是教師對幼兒口頭回答或行為表現的反饋和幫助,是師幼互動的主要方式之一,分為言語回應和非言語回應。
在教學活動中,幼兒教師有效的回應具有重要的意義。教師與幼兒互動中,給予幼兒適時適度的回應,能夠啟發幼兒進一步思考、探究,促進幼兒思維的發展。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回應策略的恰當與否直接影響幼兒園教學活動質量的好壞。因此,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應及時把握幼兒的動態,給予他們及時的關注和有效的回應,使幼兒得到更好更快的發展。
2 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教師回應時存在的問題分析
2.1 許多幼兒教師一味地按照預設的教案來回應幼兒,以追求唯一的答案
在教學活動中,許多教師課堂的提問不是為了啟發幼兒自己思考,而是為了得到預設的答案。例如,在小班綜合活動課《小兔采蘑菇》中,當教師問道“小兔子最愛吃什么?”時,許多幼兒回答的是“胡蘿卜”、“青菜”,沒有回答老師預設的“蘑菇”,這位老師就急了,不斷重復地追問“還有呢?還有呢?”,當還是沒有聽到預設的答案后,這位教師最后只好把“蘑菇”的教具拿了出來,這才得到了預設的答案。由此可知,這位老師由于只追問答案而不加以啟發誘導,也沒有為幼兒指明進一步思考的方向,以致造成許多幼兒胡亂猜測或重復他人的答案;當幼兒多次猜不出老師預設的標準答案后,漸漸失去了參與活動的興趣,開始東張西望起來。案例中這位老師應該對幼兒的回答進行進一步的引導而不是一味的重復,當幼兒說出小兔喜歡吃胡蘿卜時,老師可進一步追問幼兒,如“它除了喜歡吃胡蘿卜,還喜歡吃什么?小兔子住的地方是在小山坡上,那里除了有青草外,還有它喜歡吃的哪些東西呢?”等一些開放性的回應給幼兒指明思考的方向,引導幼兒從多角度思考問題。
2.2 部分幼兒教師在回應幼兒時出現明顯的差別對待
在教學活動中,部分幼兒老師回應幼兒時出現明顯的差別對待:對于那些安靜的聽話的孩子因容易說出教師想得到的答案而多受到老師的青睞和表揚,而那些所謂調皮的幼兒往往因回答千奇百怪、五花八門而頻頻遭到教師的白眼。例如,在中班美術活動課《美麗的花朵》中,當老師提問一個平時較調皮的幼兒“這是什么顏色的花朵?”,該幼兒先是抓耳撓腮,想了一會兒,就在老師快要不耐煩時,大聲說“像大海一樣黑藍黑藍的顏色”,該教師馬上回應:“什么黑藍黑藍,有這個顏色嗎?小孩子不知道就不要亂說”,說完又提問了一個平時表現乖的幼兒,這個幼兒果然不出所料,馬上回答:“藍色的花朵。”老師立即說“啊哦,回答的真好,我們來給她鼓鼓掌,請坐!”案例中該幼兒老師對兩個不同類型的幼兒態度是截然相反的,很明顯,對于平時調皮的幼兒較少耐心,較少鼓勵和表揚,較多負面評價;而對于教師眼中的乖乖女,則回應多以正面的鼓勵為主。這種差別對待時間一長,會對某些調皮的幼兒產生不利的影響。
2.3 教學活動中多以教師為中心,對幼兒頻繁提出封閉性問題
指令性語言在活動中能夠起到快速控制課堂紀律的作用,但頻繁的使用往往會阻礙幼兒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和降低幼兒參與活動的熱情。現實中有許多幼兒老師只是簡單地運用封閉式問題來提問幼兒,幼兒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即可,這樣既沒有讓幼兒自己思考,容易使幼兒形成惰性思維,也不能激發幼兒的興趣,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探究,有些教師也沒有對幼兒簡單的回答予以回應。只一味地根據預設的進度計劃,把結果直接告訴給幼兒,忽視了教學活動中幼兒學習的主體性,使得幼兒只要張嘴回答“是”就可以了。
3 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教師的回應策略
3.1 教學活動中幼兒教師要營造寬松的應答環境,運用多種回應方式拓寬幼兒的思維
教師回應是師幼互動的一個動態過程,寬松的、民主的活動氛圍往往能調動幼兒參與教學活動的熱情,活躍幼兒思維,促使幼兒多角度看問題。教師要不時地把話語權還給幼兒,讓幼兒多發問多思考,自主探究,針對幼兒的問題可以讓他們先嘗試自己解答;還是不能解決的問題,老師可以幫助幼兒分析、歸納、總結、引導,在老師的幫助下找到問題的答案。對于幼兒多樣化的回答要予以充分地肯定,使幼兒不至于中途放棄參與活動的熱情,要讓幼兒在教學過程中時刻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答案的重視和認同,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和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教師在活動中可以通過多種回應方式拓展幼兒的思維。可以采用生動有趣的語言引起幼兒的注意;可以運用肢體動作給幼兒一個擁抱來表示鼓勵和肯定;可以利用教學具激發幼兒的興趣,讓幼兒認真聽清楚教師提出的問題;還可以采用夸張的表情、激勵的眼神讓幼兒感受到自己受到老師的關注,從而更加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來;還可以組織游戲,讓幼兒在游戲中體驗快樂,拓展思維。
3.2 幼兒教師對待幼兒應一視同仁,回應每一位幼兒的應答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教師組織和實施教學活動應以幼兒為本,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參與幼兒活動,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互動。以幼兒為本體現在活動內容的選擇,活動目標的確定都要根據幼的發展需要和原有經驗。在教學活動中,各個幼兒的發展水平不一樣,要因人而異加以指導,使每一個幼兒都能得到全面的發展。對于調皮的幼兒,教師要多一份耐性,多一份關懷,教師要多關注其閃光點,以身作則,對幼兒潛移默化地施加正面影響;對于教師眼中的“好幼兒”,教師可適當設置懸念,提高問題的難度,引起幼兒進一步探究。幼兒教師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要掌握幼兒各年齡階段的發展特點,因材施教。針對個性不同的幼兒,都應該持公平的態度,一視同仁,最大限度挖掘他們各個方面的潛能。
3.3 教學活動中以幼兒為本,多以開放性問題引導幼兒思考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把幼兒放在第一位,施教時能夠讓幼兒自己觀察的就讓幼兒自己觀察,能夠讓幼兒自己動手操作的就把權利交給幼兒,能夠讓幼兒自己思考,說出自己看法的就讓幼兒自己說出來,而不是把答案、結論直接告訴幼兒,讓幼兒按照教師預設的方向走。教師要注意多觀察幼兒、了解幼兒的動態,多提開放性的問題讓幼兒參與到思考中來,抓住幼兒的興趣點強化刺激,通過分析幼兒的回答,及時梳理信息,靈活運用各種回應,鼓勵幼兒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多采用啟發誘導少用指令性語言,謹慎使用批評式、否定等消極的方式回應幼兒,維持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總之,沒有最好的教師回應策略,只有最有效的教師回應策略。教學活動中高質量的回應需要教師進一步去思考與探究,付出行動不斷積累。“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良好的回應需要教師心中有幼兒,眼中有幼兒,多了解幼兒的特點,結合教學活動的實際情況,選擇合理的回應策略。
【參考文獻】
[1]廖曉萍.讓課堂“動”起來——集體教學中教師回應藝術的探討[J].上海教育科研,2007(11):73-74.
[2]李行建,主編.現代漢語規范詞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582.
[3]朱珊.集體教學活動中幼兒教師應答言語行為的個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2).
[4]李如密.教師課堂教學回應藝術探析[J].江蘇教育科研,2013(3B):41.
[5]周玲.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回應行為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
[6]張樂天,主編.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195.
[7]羅樹華,李洪珍.教師能力學(修訂版)[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33).
[8]謝秀蓮,田茵.師幼互動中教師回應策略探析[J].教學研究,2012(11).
[責任編輯: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