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崇高
【摘 要】如圖里所說,實證研究方法的引入是翻譯學“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它為“探究那些影響、制約翻譯過程、譯本和翻譯功能的諸因素之間的相互聯系提供了可能性”。翻譯研究中的實證性從一開始就有:對翻譯問題的認識最早源于對翻譯具體現象和實例的分析,也就是說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本文立足于實證研究法的定義,以自然性研究與實驗研究方法為切入點,闡述實證研究法的內涵,并得出實證研究在翻譯研究中的應用的相關結論。
【關鍵詞】翻譯研究;實證研究;實驗研究方法
1 實證研究法的概念
在論述實證研究法概念之前,應當厘清一組概念,即翻譯研究的兩種基本形式-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理論研究就是通過對概念的定義、闡釋和說明來建立理論框架或理論體系,加深人們對某一研究對象的認識或理解;實證研究是通過實驗、觀察收集數據和事實論據對理論假設證實、證偽或提出新假設的過程。
實證研究的基本過程是,研究者通過觀察、勘察等途徑獲得研究對象自然情景中的研究數據,然后通過歸納、統計和概括提出理論假設;或首先提出理論假設,通過實驗等方法獲得經驗數據,最后對假設進行證實或證偽。
在此基礎上,實證的概念主要體現在驗證假設的方法“觀察、實驗”上。即:翻譯實證研究不只是分析文本、描述翻譯現象,更是通過觀察、實驗等方法,概括“總結制約譯者翻譯行為的經驗變量和翻譯規范,闡釋和說明這些變量間內在關系的規律性”,最后建立關于翻譯現象、翻譯行為的解釋性和預測性原理和規則。
一般來說,翻譯的實證研究對象主要是翻譯過程、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思維過程、翻譯能力、翻譯專業技能。從本體論、認識論的角度來講,實證主義主張事物的本質規律是獨立于研究者之外而存在的,研究者通過使用客觀工具和方法實現對研究對象本質的認識和理解,得出與客觀現實具有一對一關系的研究結論,也就是說,研究結果是唯一的,可以被研究者反復測試和驗證。基于這個基礎,我們得出結論:翻譯實證研究應該基于“后實證主義”,即,研究對象是多維、復雜的,其規律性既客觀存在,又具有不確定性因素,研究者須通過多種實證途徑逐步實現對翻譯本質、過程、價值等方面的客觀理解。
因此探究翻譯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減少研究結論中的主觀成分、不斷接近真理的過程。
2 實證研究法的研究設計
關于實證研究,威廉姆斯、切斯特曼將其分為自然性研究和實驗研究兩類。所謂自然性研究,是指研究者在現實生活中和自然情境中對某種現象或過程進行觀察,在此過程中研究者沒有對該現象或過程作任何干擾,只是研究對象顯現的特征作了記錄。所謂實驗研究,是通過“干擾、控制事物的自然秩序”將研究對象的某些個別特征與其他特征區別開來專門研究的過程,試驗中須設定和控制實驗條件,以便與其他條件下得出的結論進行對比。
2.1 自然性研究在翻譯研究中的應用
其主要特點是,研究情景的自然真實性,同時自然性研究中研究者的洞察能力、定性、定量分析能力、理論素養等是至關重要的。在自然性研究中,主要討論最常用的一種方法——觀察法。觀察法是研究者或以“觀望者”的身份、或以親歷其中通過“視、聽”獲取研究數據的過程。
一般情況下,在確定觀察對象后,課題、論題已經確立,研究重點也已經明確,這時研究者會采用結構式觀察,按照一定程序和觀察提綱制定記錄表格實施觀察。
例:王淼在“從翻譯美學看簡愛兩中譯本的審美再現”一文中,采用觀察與描述的方式,以劉宓慶的翻譯美學理論為主要理論框架,從形式系統和非形式系統的各個層次而出發,對簡愛的兩個中譯本的審美再現進行探討,揭示譯本在美學角度的優點和不足,從翻譯美學角度提出不同見解或嘗試展現新的翻譯,豐富文學翻譯的研究方法,推動翻譯美學的發展。
當然,翻譯研究不只停留在文本的“觀察對比”上,對譯者認知心理過程的觀察也是自然性研究的主要內容。另外,觀察并非一次性的,研究者只有通過對研究對象進行長期、反復的觀察,才能從事物顯現的眾多現象中收集到有用和可用的數據。
2.2 實驗研究方法在翻譯研究中的應用
實驗研究方法就是有計劃、有目的地對理論假設中的變量和某些實驗條件進行控制和操縱,通過對另一變量變化的觀察來探究兩種變量間的因果關系中,從而對假設進行證實、證偽的過程。其主要特點是人為干預和操縱、研究結果可反復測試。
實驗研究方法的三組基本要素如下:
1)自變量和因變量;2) 前測和后測;3)實驗組和控制組。
其實驗邏輯為,通過實驗驗證假設命題的過程。實驗研究方法的常見類型主要有實驗室實驗、實地實驗、前實驗與準實驗:
實驗設計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例:鄧志輝在“譯者選詞決策過程的影響因素分析—一項認知心理學視角的翻譯過程實證研究”一文中采取翻譯過程的認知心理研究視角,通過定性研究與量化問卷的定量研究相結合,探討了六名被試者在以分句為單位的英譯漢過程中對三個對象詞進行目的譯詞選擇時,影響其決策的各種因素及影響程度。具體內容如下:
1)研究假設
本研究始于對一個本研究始于對一個較具普遍意義之翻譯現象的觀察,即:在進行單字翻譯時,通常會有多個目的語譯詞進入譯者的選擇視野,但因種種因素的影響,各詞的獲選可能性大不相同,并最終導致了某個特定譯詞當選。基于這些基礎,作者做出假設。
2)研究設計
本部分將收集分別來自研究過程中的信息。并對其進行數據判斷與分析,包括蓋然性判斷與有聲思維信息的判斷,以及對問卷調查的數據分析。最終得出相應結論。
3)實驗操作
本研究的受試為6名學歷背景相似,英漢雙語流利的非職業譯員。被試翻譯時需按“刻度盤”標準對各備選項進行判斷,并同時盡可能向研究者口頭陳述所有思維活動,對全過程錄音。被試每完成一句翻譯,立即進行問卷調查。
4)研究結論
本研究的結果表明,譯者在進行單字的翻譯過程中,其對譯詞的選擇過程自始至終都與文體、語義、語境等因素緊密相聯,這些因素與其他更具個性化的因素( 如性格、個體經驗等) 一起,影響了譯者的最終決策。
3 結論
著名學者姜秋霞、楊平曾說過:“翻譯研究中的實證性從一開始就有,對翻譯問題的認識最早源于對翻譯具體現象和實例的分析,也就是說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在過去的20年中,實證研究已發展成為西方翻譯研究的前沿性研究。在中國,這種研究模式也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翻譯研究者的重視。
其之所以受到重視的原因,最主要在于它能為翻譯研究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參照規范。能夠彌補我們過傳統譯學中的缺陷和不足。不過實證研究也存在弊端,其參與實驗的對象的主觀性太強,往往容易導致研究結論向主觀性方向偏離,這是值得我們反思與完善之處。
【參考文獻】
[1]姜秋霞,楊平.翻譯研究理論方法的哲學范式——翻譯學方法論之一[J].中國翻譯,2004,6:10-13.
[2]姜秋霞,楊平.翻譯研究理論方法的哲學范式——翻譯學方法論之二[J].中國翻譯,2005,1:23-28.
[3]江天驥,段秀芳.可證偽性、可批評性和科學方法.世界哲學[J].2007,2:24-31.
[4]王淼.從翻譯美學看《簡愛》兩中譯本的審美再現[D].山東大學,2014.
[5]鄧志輝.譯者選詞決策過程的影響因素分析——一項認知心理學視角的翻譯過程實證研究[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11,05:71-76.
[責任編輯:王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