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克拉木·艾尼瓦爾
【摘 要】受現代工業化程度的影響,新疆維吾爾族剃頭匠行業手藝人所使用的傳統工具正逐漸被工業時代的產物,即新型的剃須工具所取代。手藝人為了迎合新時代手藝方式的改變而用時現代化剃須工具的同時,在手藝傳承的過程中固然對傳統工具的使用帶來沖擊。本文用文本和圖片的形式記錄了維吾爾族剃頭匠行業的一些傳統工具。
【關鍵詞】維吾爾族;剃頭匠;傳統工具
1 磨具
1.1 磨刀帶——Kaptal
磨刀帶是剃頭匠做手藝時用于磨剃須刀的工具,是一條掛在椅子一側的長行皮帶。在剃須之前,在磨刀帶打磨剃須刀,可以使剃須刀刀口更鋒利,便于做工。傳說,一人曾給穆圣剃須,過程中由于剃須刀刀口變鈍,弄疼了穆圣的臉,穆圣便對剃頭匠說:“使用Kaptal,使你的剃須刀更加鋒利”。從此,就有了Kaptal。
1.2 磨輪——Tartmaqah
磨輪在維吾爾語里稱之為Tartmaqah,Tart動詞,義為“拉”,qah是名詞,義為“輪”,因此,這個由維吾爾族民間手藝人設計創造的工具,顧名思義,是靠拉動繩子使磨輪轉動發揮功能的器具,是維吾爾族民間手藝人智慧的結晶,用來打磨維吾爾族剃頭匠行業傳統刀具的器具,是電以及電器在民間普及之前,用人力轉動磨輪來打磨剃頭匠行業刀具的工具。
磨輪的用法是,一個人兩只手抓著磨輪橫木上套的帶子,連續做前后拉動的動作,其中一個人一只腳踩著磨輪下方的踏板以保持固定,就可以使側方的磨輪轉動起來,用來磨刀具。
2 剃須刀
2.1 維吾爾族傳統剃須刀——Ostur
維吾爾族剃頭匠用傳統的剃須刀給人剃發刮須已有多年的歷史,即便是在現如今理發刀具款式多樣,有更多更加便于使用的刀具的情況下,大多數維吾爾族剃頭匠們仍然習慣并喜歡用傳統的剃須刀做手藝。在維吾爾族傳統剃頭匠行業中所使用的剃須刀主要由木質或獸骨制作的把柄和鐵制的刀面組成,長度沒有固定的長度限制,為了便于使用,一般為20厘米左右長,由傳統的小刀工匠們手工制成。
2.2 洋刀子
維吾爾族剃頭匠將剃須刀稱之為yangdaozi,在田野調查中,在莎車縣回城區的老剃頭匠艾海提·卡迪爾的理發店里找到大量的由巴基斯坦進口的剃須刀刀把和刀片,又因為“洋”一字義為“比海洋更大的水域”,在中國人的文化當中,將國外的事物稱之為洋人的事物,因此可以確定的是,維吾爾族剃頭匠稱其為yangdaozi的刀具,是漢語里“洋刀子”的音譯。洋刀子是維吾爾族剃頭匠行業中所使用的并非由本民族制作的剃須刀具,在田野調查中得知,維吾爾族剃頭匠多數將洋刀子放刀片的鐵制部分折斷取下后,接到圓柱形的木質把柄以代替洋刀子的扁形塑料把柄,因為用圓柱形把柄的刀具做手藝更加便于轉動剃須刀,使剃頭匠做手藝的手更加靈活。進口洋刀子的刀片和本民族剃頭匠習慣使用的傳統剃須刀的刀柄相結合而制成后的剃須刀被稱之為Tihjazi,這個被改造后的刀具更加適應本民族剃頭匠做手藝的特點,且這種做法是傳統剃須刀和現代工業化大生產背景下制造出的剃須刀兩者優勢的互補,是維吾爾族剃頭匠善于積累經驗,勇于創新的表現。
2.3 經剃頭匠改造后的剃須刀——Tihjazi
Tihjazi是維吾爾族剃頭匠將洋刀子和傳統剃須刀—Ostur的各自優勢進行互補并改造后的產物,因為洋刀子的把柄為扁狀,做手藝時不易于轉動,影響剃頭匠手的靈活性,故剃頭匠藝人將其換為圓柱形的把柄。
Tihjazi一詞為合成詞,由Tih和jazi構成。Tih在維吾爾語里有“剃須刀片”之義,jazi是漢語音譯直譯來的外來詞,指“架子”,即剃須刀的主架,把柄。故斷定“Tihjazi”一詞是維吾爾語和漢語詞匯相結合派生的詞匯,所以在維吾爾族剃須刀的稱呼上可以反映出維漢文化之間有交流交融的痕跡。
3 剃須刀套——Hilip
為了方便存放剃須刀——Ostur,刮耳毛的小刀——Jodozi等鋒利的刀具,剃頭匠人用獸皮縫制一側完全縫合,另一側開口的剃須刀套——Hilip。Hilip是維吾爾語,義為“套子”,“盒子”。剃頭匠在不做手藝的時候,將剃須用的刀具清理干凈后,把鋒利的一頭塞進剃須刀套里,可以防止刀具遇水生銹,也可防止他人不慎碰到刀口被意外劃傷。
4 刮耳毛的小刀——Jodozi
在維吾爾族剃頭匠行業,除了給人剃頭刮須之外,為了更加注重個人儀表,講究衛生,剃頭匠還會給被剃須者刮耳毛。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耳廓多毛癥①或耳洞長毛等耳部長毛發的現象,為避免影響聽力和追求美觀為目的,剃頭匠在剃須之后,用刮耳毛的小刀——Jodozi給被剃須者刮去耳朵內部和外部長出的耳毛。
刮耳毛的小刀——Jodozi的把柄大致與剃須刀Ostur的把柄相符,只是刀片很巧妙的制成L形,以方便刮去耳朵內外的耳毛。
5 掏耳勺——Hulah hoqolhuq
Holah hoqolhuq是掏耳勺的維吾爾語稱呼,意思是“掏耳朵的器具”,即掏耳勺。人的外耳道耵聹腺可分泌出淡黃色的粘稠液體,這種粘稠液遇空氣干燥后便形成耳垢。雖然少許的粘稠液對人耳朵具有保護外耳道皮膚及粘附灰塵、昆蟲等作用,但是積過多的耳垢會影響人的聽覺,且有引發炎癥的可能性,因此,為了個人衛生,剃頭匠在剃發之余用掏耳勺替人掏耳垢。
田野調查中,在南疆莎車縣莎車鎮的老剃頭匠艾海提·卡迪爾的理發店里,經老先生介紹得知他所用的掏耳勺是市場上買來的現成掏耳勺外套上塑料管,增加手握部位的厚度和整體的長度,以此提高使用過程中的靈活性。
6 剪子——Dokat
只用于剪胡須的剪刀。剃頭匠做手藝非常講究工具的分類,因此,只用此剪刀——Dokat剪胡須,而非他用,實質上可以起到防止人體不同部位毛發所寄生微生物互染的作用。
7 刷子
剃頭匠給他人剃頭刮須之前,需要將已經泡軟的香皂涂在顧客的頭上和臉上,這樣可以軟化毛發,在做手藝的時候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減少疼痛感。剃頭匠所使用的刷子由木質把柄和動物毛兩個部分組成,將動物軟硬度適中的毛進行處理后牢固在木制把柄上,可靈活的將剃須所用的泡沫涂在所需剃除毛發的部位。維吾爾族人多體毛較重,剃須剃發前將毛發進行軟化是必不可少的程序之一。
記錄并呈現維吾爾族剃頭匠行業的傳統工具是記載維吾爾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對此進行概述和理論梳理對于了解絲綢之路上的古老民族—維吾爾族人們的傳統生活方式起著重要的作用。受田野調查水平和經驗的不足,有諸多相關資料還未搜集完善,調查和研究工作仍將繼續。
【參考文獻】
[1]陳海洋.莎車瑰寶——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物集錦[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14.
[2][美]馬凌諾斯基.文化論[M].華夏出版社,2001.
[3]迪木拉提·奧邁爾.阿爾泰語系諸民族薩滿教研究[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注釋:
①耳廓多毛癥是指男性成年后在舟狀窩(耳輪溝)長出較長的毛發,也有報道發生在耳尖部位,常伴有外耳道多毛或耳屏內側多毛.
[責任編輯:王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