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衛娟
【摘 要】近年來固體廢物處理全產業鏈未能公開透明交易導致“地溝油”等非法處理事件時有發生,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文章通過對固體廢物現狀及流通監管方面著手分析,提出固體廢物全產業鏈信息化監管的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固體廢物處理;信息公開;監管;第三方平臺
1 問題提出
近年來,各家媒體多次報道不法分子加工“地溝油”事件,政府部門也出臺相關管理辦法,嚴厲打擊非法生產銷售“地溝油”行為。但是全國各地企業制售地溝油案件仍時有發生,2014年9月臺灣“香豬油”事件,臺灣媒體以“全島淪陷”形容此次地溝油事件的惡劣影響。又如2014年7月上海市“福禧牛肉”事件,過期牛肉、雞肉何以充當新鮮原材料予以加工利用,更堂而皇之的流入滬上知名企業供應商。2015年12月上視新聞報道,有收運餐廚垃圾的正規企業,違規把收來的洋快餐餐廚垃圾賣給了生豬養殖場,沒有按照上海市相關規定進行規范化處置。媒體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暗訪后發現,滬上多家洋快餐的廚余垃圾流向養豬場,肯德基、麥當勞等的餐廚垃圾最終成了豬飼料。
對此公眾不禁要問:是我們管理部門不夠?人員太少?執法不到位?都不是。問題恰恰出在管理部門太多,但管理側重點又不同,造成相互間信息封閉,信息不公開,更沒有實現部門間的信息互聯互通所導致的。
2 上海市固體廢物現狀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上海市固體廢物也呈快速增長態勢。據統計,上海市2014年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即達1924.79萬噸、危險廢物62.84萬噸。另一方面,根據報道顯示,各類固體廢物通過有效利用或處置,實現了固廢零排放、無害化處置率達90%以上。按理來說,我們生存的環境是朝著改善的方向發展的,但實際問題卻是“非法傾倒事件”、“固廢超標排放”等問題屢屢被曝光。如此說明固體廢物回收處置這樣一個量大面廣的產業市場實際面臨著三個突出問題:(1)產廢源頭不清:政府部門采集的產生源信息缺失或根本不完整;(2)終端出口不明:資源化、無害化處置率統計缺乏科學依據,資源化產品及減量化技術無法真實反映;(3)產業鏈斷裂:政府部門間信息無法實現互聯互通,監管無法落實到位。各監管部門對固體廢物無從抓起,無可追溯性的聯動機制。
3 固體廢物流通及監管存在的問題
雖然上海市已于2013年3月1日起正式實施了《上海市餐廚廢棄油脂處理管理辦法》。辦法中也對餐廚廢棄物(包括“地溝油”)產生、收運、處置各環節有相關規定,明確了各職能部門各自監管的范圍,明令禁止將餐廚垃圾作為畜禽飼料。否則將被最高處3萬元罰款,情節嚴重的,綠化市容管理部門將解除與其簽訂的招標收運、處置協議。此外,在餐廚垃圾收運處置環節,上海實施三聯單監管制度。而為杜絕人工核對的疏漏,滬上部分區還用IC卡代替紙質單據,在收運處置廚余垃圾的交接環節,形式上飯店、收運企業和處置企業都要在POS機上刷卡確認。
餐廚垃圾處置有嚴格的規定,為何餐廚垃圾還是會走“偏門”,甚至是從所謂正規企業,知名洋快餐中流出呢?首先產廢企業飯店及企業食堂沒有做到向社會公示食用油用量及可能產生“地溝油”的數量;回收企業也沒有公示自身能回收的企業數及回收量以及交給誰處理;處理企業也沒有公示處理量,加工提煉后成為何物,賣給誰,終端廢渣等有害物質是填埋還是焚燒等,上述問題屢禁不止歸根結底還是信息不對稱,制度設計上有缺失,措施不當或不到位,沒有抓住公開交易這個核心環節,沒有統一的可追溯可查詢監管公共交易平臺是問題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對固體廢物強化信息公開,運用第三方平臺實現公開交易是最強而有力的監管手段。
4 加快建立上海市固體廢物全產業鏈信息化監管平臺的必要性和意義
十二屆全國人大八次會議閉幕上,新《環境保護法》修訂通過,并正式于2015年1月1日起實施,其中就在第七章,法律責任之前專門設立了一章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就是為了保護公民的參與環境保護權,公眾已經有了一定實際意義上的參與環境權了。
所以,如何能在固體廢物全產業鏈領域內營造一個信息公開、流程陽光、過程公開、交易公平、全程無憂的政府、企業、社會共同監管公共服務平臺,接受社會公眾有效監督是極其有必要的。
4.1 固體廢物產業鏈全過程監管需要建立一個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
未來幾年我國環保產業發展空間廣闊,《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5]40號)文件明確提出:建立廢棄物在線交易系統。鼓勵互聯網企業積極參與各類產業園區廢棄物信息平臺建設,推動現有骨干再生資源交易市場向線上線下結合轉型升級,逐步形成行業性、區域性、全國性的產業廢棄物和再生資源在線交易系統。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進固體廢物回收處置及綜合利用的業務流程和組織結構,通過覆蓋固體廢物的收集、運輸、貯存、處置、利用等信息資源的公開和共享,形成固體廢物逆向物流管理體系,協助政府監管職能部門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置標準規范的建立,不斷提高固體廢物的收集、運輸、貯存、處置、利用的效率和技術水平,同時也是提高廢棄物經濟效益,輔助提升政府監管和推進固體廢物的績效的有效措施。
4.2 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的良性運作需要企業相關信息公開
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是一個整合固體廢物產業鏈上所有相關各方資源信息以及政府監管部門的政策資源信息的平臺,推動政府改革固體廢物處置運行機制,促進固體廢物處置產業化發展。同時,通過市場化交易形成的數據信息的總結分析,形成各類報告輔助政府部門做出有效決策,同時整合政府監管部門的政策資源,為固廢處置相關各方提供政策解析,推動社會整體環保意識的增強。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的正常運轉離不開企業的配合,企業相關信息公開的程度直接影響了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數據的可靠性。
國內外的實踐表明,企業信息公開可以幫助公眾識別和規避身邊的各種風險,特別是食品安全風險。如“福禧”事件將過期的“牛肉”實施信息公開披露、社會監管,就不可能讓問題“牛肉”流向市場。“餐廚垃圾”事件,如果在同一個平臺進行收運、處置、利用全過程公開交易,就不會發生流向養殖場的事件。
5 措施與建議
為了加快建立上海市固體廢物全產業鏈信息化監管機制,特此建議:
5.1 政府要加強環境法制建設,完善環境管理體系,大力推廣信息公開模式,推進公開交易機制
我國雖已于2015年1月1日起實施《企業事業單位環境信息公開辦法》,其中已明確規定政府和企業的信息公開的義務和責任,但辦法主要針對的是重點排污單位,對非重點排污單位的環境信息公開時間等未作強制性要求。因此要盡快立法,將此項工作納入法制軌道。
5.2 凡是關乎民生享受相關優惠政策的企業都要做到公開交易,政府要加大獎勵力度,大力扶持環保誠信企業
對于自覺在公共服務平臺上進行信息公開、交易公示的企業,政府相關部門要給予政策扶持,進行相關稅收減免或優惠政策,鼓勵引導企業在平臺上交易,達到公開、公平、公正的目的。同時對有環境污染的企業應毫不留情的列入“黑名單”予以公示。
5.3 強化宣傳,讓全社會都來關心和監督企業誠信經營,樹立良好的社會風尚
誠信問題是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亟待解決的一個關鍵點。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社會國際化的發展趨勢,一個企業要在更高的層次上融入世界,就必須樹立誠實守信的思想意識,自覺公開相關信息,接受社會監督。
[責任編輯:王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