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
摘 ? 要:作為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文化博大精深,徽文化國際交流的廣度和深度也在不斷擴大,徽文化的影響力逐漸加強。國內學者對于徽文化的研究已經取得一定成果,國外學者對徽文化的興趣也越來越濃厚,徽文化要進一步加強國際交流,翻譯的作用不可小覷。本文從分析徽文化與國外文化的交流現狀入手,強調了翻譯在徽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并分析了目前徽文化翻譯當中存在著的兩大問題:翻譯缺失與翻譯謬誤。針對徽文化翻譯的現狀,提出了完善文本翻譯,促進徽文化交流的方法。
關鍵詞:徽文化;學術交流;官方交流;民間交流;文本翻譯
中圖分類號:H059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0-0094-01
一、徽文化的國際交流現狀
自改革開放之后,徽文化的國際交流日益頻繁。而其文化交流的主要形式有學術交流、官方交流和民間交流等。在學術交流上徽文化和其他文化的互動主要通過研究機構、期刊文章和國際交流會等形式來進行。而基于徽文化的徽學研究成果正是徽文化的國際交流逐漸深入的佐證。
官方的交流以黃山市為例,黃山市以旅游立市,制定了“打好黃山牌,做好徽文章”的 跨世紀發展戰略。同時一些國際賽事在黃山的成功舉辦,不僅促進黃山及整個徽州地區旅游經濟的發展,還使得徽文化與其他異質文化的碰撞和交流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徽文化的國際交流日益深入。
二、文本翻譯在徽文化國際交流中出現的問題
隨著大眾傳媒的革新和交通的便捷化,不同文化接觸得越來越頻繁,徽州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不可阻擋。但徽文化該如何在交流與沖突保留自己的個性和特色,如何在交流中能避免文化誤讀,如何全面正確地展示我們千百年來沉積的文明成果呢?
在徽文化的國際交流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異質文化的解讀是存在空白與偏差的。作為徽文化和其他文化交流的媒介,翻譯在全面準確的促進徽文化的國際交流方面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學者們對徽文化的研究目前已滲透到各個方面,但是在徽文化的英譯方面,研究的空白還有很多。有關徽文化的官方出版的文本翻譯十分稀少,雖然中國安徽英文網站這個了解徽文化的窗口網站于2010年6月全線開通,在徽文化的國際交流方面,文本翻譯更多地只是停留在口頭翻譯,而國外對于徽文化的翻譯文本更加稀少,國外對于徽文化的翻譯文本主要都集中在電視傳媒方面,更多的徽文化國際交流要從準確全面地“輸出”基礎上實現對應的“輸入”。縱觀徽文化國際交流的文本翻譯,目前文本翻譯存在有兩大問題:
(一)文本翻譯的缺失
徽文化的研究自文革以來在國內外都取得了研究的巨大突破和成果。在徽州方言、訴訟制度、慈善設施、徽商及其網絡、徽州宗族與社會變遷等研究領域,日本學者平田昌司、中島樂章、夫馬進、臼井佐知子和韓國學者樸元搞甚至取得了填補空白的成果。此外,如徽州祭祀、徽州法制等研究領域,日本、韓國等國學者也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這些成就許多都沒有翻譯成不同語言的文字讓不同國家的讀者領略徽文化的魅力,文本翻譯的缺失阻礙了徽文化國際交流的前進步伐。除此之外,一個城市的宣傳片集中代表了一種文化,黃山市的旅游宣傳片英文字幕的缺失是一種文本翻譯的缺失,更是一種文化交流的缺失。
(二)文本翻譯的謬誤
如果說文本翻譯的缺失可以在未來彌補,那文本翻譯的謬誤則是文化交流的嚴重阻礙。以黃山風景區為例,黃山天下馳名,但近日,浙江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的“清風行”外文翻譯糾錯暑期實踐隊在三天的實踐中走訪了8個主要風景區,發現了14處英文錯誤。在黃山這座海外游客相對集中的景區都有如此的翻譯錯誤,其他景點的翻譯錯誤更是可想而知。
翻譯過程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重要。對于“程朱理學”的翻譯,就要將中西文化背景結合起來。而且翻譯應該遵循一定的翻譯模式,不能憑空造詞。
三、完善文本翻譯,促進徽文化國際交流
國家旅游局將2011年確定為“中華文化游”主題旅游年,安徽省結合實際,提出了“徽文化,讓旅游更精彩”的口號,借助主題年的契機,進一步弘揚徽文化,推動安徽省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
文本翻譯的完善是推動徽文化國際交流的語言根基和媒介。針對目前文本翻譯主要存在的兩大問題:文本翻譯缺失與文本翻譯謬誤,相關政府部門和研究機構都要重視起來,落實在行動,跨過這塊阻礙徽文化國際交流腳步的絆腳石,促進徽文化的縱深發展與進步。
作為文化傳播的使者,譯者承擔著翻譯傳達和文化交流的重任。要解決文本翻譯缺失問題,需要譯者發現缺失的領域、需要譯者秉承吃苦耐勞的精神、需要譯者發揮團結合作的風格,而文本翻譯的謬誤需要譯者立足于民族的需要,立足于時代的需要。要借鑒國外的翻譯理論,但切忌照搬照抄;也要吸收前人的翻譯經驗,做到“古為今用”。
★基金項目:《徽州文化重點的對外翻譯推介研究》(項目號:A2012039);《安徽旅游詩詞跨文化闡釋及應用翻譯研究》(項目號:SK2012B458)。
參考文獻:
[1]卞利.20世紀徽學研究回顧[J].徽學,2002(01).
[2]吳順輝.打造徽文化,做強新黃山[J].江淮雜志,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