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 晨
中國式養老之路
文/于晨
在我國養老問題中,人多、錢緊、資源少是當前呈現出的“三大特點”。
“有一個事實我們不能忘記,就是我們在變老,世界也在變老,中國更是在變老”,這是中國營養學會博士生導師楊月欣發出的警示。當前社會養老問題不容樂觀,老齡化被稱為中國新一輪貧困的禍首。
養老是自人類史以來一道永恒的課題。人到了老年以后,自身沒有生產能力,只有消費了。如何讓老有善終、老有所養、老有頤養,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應關注的民生問題。2300年前,孟子見梁惠王時,說過這樣一段話:“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這是孟子的養老觀念,也是孟子盼望的民生。
養老在全球范圍內都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話題,每個人都希望以老有所依的方式走到生命的終點。而在中國跑步進入老齡化社會后,國家和個人面臨著種種養老問題。從老年學理論來說,養老包括三個層面,即滿足人類晚年階段的生存、發展和享受上的需求。從生存上來說,養老就是要確保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水平。對于已經喪失自理能力的老年人,生存意義上的養老就是要確保他們能夠維持正常的日常生活。從發展上來說,養老就是確保老年人的價值在維持基本生活的基礎上能夠有一定程度的自我實現。從享受上來說,養老就是要確保老年人在社會資源、經濟資源和文化、情感資源等方面體驗到作為完整的人的生命意義。據此,可以把養老的水平或標準分為低、中、高三個層次。即生存型養老、發展型養老和享受型養老。當然,如此劃分僅僅是為了理論研究的方便。在養老的具體實踐過程中,尤其在每一個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中,應努力使三個層面結合起來。
然而在我國養老問題中,人多、錢緊、資源少是當前呈現出的“三大特點”。人多,這是中國的國情,必須予以重視,在研究和決策任何養老問題時,都不能繞開這個國情。錢緊,要把養老工作做好,資金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也是推動養老發展的重要保障。隨著老年人口越來越多,未來養老金出現缺口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資源少,目前,我國養老資源少已是不爭的事實,并且這種局面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難以緩解和改觀。據來自民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與中國近2億老年人口相比,截至2014年底,中國4.4萬個各類老年服務機構所擁有的床位僅為416.5萬張,供需矛盾可見一斑。
與此同時,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與之相應的養老保障體系尚未建立完善,經濟發展面臨調結構、穩增長的壓力,“未富先老”讓國內養老與國外養老有很大的區別。“從搖籃到墳墓”的養老保障體系難以在國內建立,其存在的弊端也較為明顯,不僅成為經濟增長的負擔,而且不可持續。國內“4-2-1”的人口結構對傳統的“養兒防老”、“居家養老”形成挑戰,年輕人在高房價、高學費、高醫療費用的情況下,可謂“壓力山大”。而此前一些研究報告的預計則是,到2025年,中國內地的老齡人口將達到3億人。面對數量龐大的老年群體,國家財政可能無法提供有效而全面的個人養老保障。
顯而易見,社會養老成本和壓力在加速上升。關于養老保障的討論也在不斷升溫。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黨組書記戴相龍曾表示,人口老齡化形成的缺口要從延遲退休、增加社保基金兩方面解決。而無論是65歲退休,抑或增加社保基金,都引發了社會輿論的廣泛討論,在國家財政可能無法提供有效而全面的個人養老保障背景下,我們將要如何養老?
目前,中國現代養老體系尚未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政策方面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整體性養老政策在宏觀上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和重視。1984年以來進行的職工養老保險試點改革并非出于宏觀上對養老問題的通盤考慮,而是配合“搞活國有企業改革”進行的。職工養老保險改革以及農村養老保險進行到今天,仍然沒有完全關注到養老的整體性布局。二是養老形式(如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等)的政策選擇和政策定位滯后。從本質上來說,養老保險屬于養老體系中一個組成部分,雖然很重要,居于核心地位,也是現代養老的主要形式之一,但不能因此而在其他養老方式上出現長期的政策空位。例如,長期以來,具有幾千年文化傳統的家庭養老的功能,在理論界一直是一個不衰的話題。中國學者把家庭養老當作中國特色的養老事業的標志。國外老年學界甚至把中國特色的家庭養老視為世界老齡事業的希望。但家庭養老沒有在政策上得到應有的安排。在學者和政策決策部門,家庭養老得到的待遇是不同的。《老年人權益保護法》雖然已經作了規定,但法律上的規定不等于政策的落實。因此,從作為老齡事業的核心來說,養老政策的通盤考慮,或者構建中國養老政策的基本框架應是目前的當務之急。
養老政策的目標就是在一定社會、經濟、制度、文化等基礎上建成相應的養老體系。因此,構建中國養老政策的基本框架,總的原則就是: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健康老齡化發展戰略,增強人民群眾對發展改革成果的獲得感,根據人口老齡化的客觀趨勢、不同歷史時期步入晚年的人的需求和意愿,充分考慮傳統文化的特點,發揮各種養老形式的作用,從總體上配置養老資源,建立匹配中國社會經濟整體發展的養老體系。
第一、建立基本養老保障政策體系,確保老年人晚年的基本生活。在城市實行養老保險制度,目前的改革正在實行統一的制度,隨著改革的推進,將會形成一整套政策。在農村,實行農村養老保險,目前的參保率較低,其根本原因在于沒有成熟的政策,國家的責任沒有相應的體現,僅僅依靠民政部門的努力顯然政策的力度不夠,需要從全國農村地區的整體考慮制定適應性強的基本養老保險政策,考慮到21世紀中中國非農人口達到50%的發展目標和趨勢,要使農村養老保險在政策上能夠具有向城市基本養老保險過渡的兼容性。
第二、建立醫療保險制度,分散老年人晚年的疾病風險損失。城市目前的改革步履維艱,其根本原因主要是沒有高效的操作性政策,試點過程中應付改革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現象充分說明了這一點。農村合作醫療的發展步伐難于適應現實需要,需要加大政策干預的力度。
第三、建立養老社會化服務政策,解決高齡老年人的照料問題。目前,部分城市已經作出政策性的安排,例如上海。但從全國城市來說,養老社會化服務沒有統一靈活的明確政策,在經費、管理、組織、人員等諸多方面沒有基本的安排。政府大力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養老事業,但在稅收等方面缺乏可操作的鼓勵性措施。農村地區的養老社會化服務由于設施、交通、通訊等方面的天然劣勢,目前主要限于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五保”政策,很難適應農村老齡化的需要。
第四、建立扶持家庭養老的配套政策,刺激家庭成員養老的積極性,使老年人居家養老有一個政策上的保障。家庭在贍養老年人的現實作用毋庸置疑,如上所述,目前的問題是沒有實質性的刺激和鼓勵措施。如果不盡早采取強有力的政策干預,加上社會養老的不確切的宣傳,將會挫傷家庭成員養老的積極性。
“最美不過夕陽紅,溫馨又從容。”這是多少老年人所憧憬的金色夕陽歲月。當我們年老的時候,我們都渴望享受一份美好的晚年歲月,但這一切的前提都在于國家與個人,國家的扶持是必要的,我們個人也要盡早規劃自己的養老計劃,當然政府的這一抓手才是最好的保障。

當前社會養老問題不容樂觀(圖/C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