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薇
摘要:當前煤炭企業勞動關系呈現復雜化的態勢。員工權益保護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核心。在新的歷史條件和發展形勢下,為了更好地體現對員工的尊重,實現員工與企業的共同成長,應當更加全面地認識員工權益的概念,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更好地維護員工權益。
關鍵詞:企業;勞動關系;工會責任感
煤炭企業工作地點在井下,那里工作量大、環境惡劣、風險系數大等因素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農民工一般都來自邊遠山區,家鄉的經濟條件讓他們來到煤礦工作。企業工會如何切實保護好農民工的合法權益,讓他們有家的感覺與溫暖,將他們的人留下,更將他們的心留下,讓他們有一顆感恩的心,安心地工作,與煤炭企業共度今天的難關,共同創造美好的明天是煤炭企業文化不可回避的話題。
一、工會維權內容
關于職工權益的內容,在《集體勞動合同》第八條中有著明確的規定,職工與企業經集體協商可以就下列內容達成協議,簽訂集體合同,具體包括: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與衛生;補充保險和福利;女職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護;職業技能培訓;勞動合同管理;獎懲;裁員;集體合同期限;變更、解除集體合同的程序;履行集體合同發生爭議時的協商處理辦法;違反集體合同的責任及雙方認為應當協商的其他內容。
二、工會直選制度
中國工會章程規定基層工會可以直接選舉工會主席,但是并沒有非常具體的操作規定。直選產生的工會主席,能夠更好地對職工負責,代表職工利益,這種選舉辦法更能直接體現職工的意愿,將極大地改變長期以來中國基層工會對職工缺乏吸引力的問題。
三、煤炭企業工會維護員工權益的對策
(一)充分發揮工會職能作用
工會面對目前煤炭企業出現的勞動爭議和糾紛要充分發揮工會的作用,切實維護企業員工權益。同時進一步提高工會地位,明確工會權利,在企業內部形成勞資抗衡機制,使工會真正代表企業員工的權益,維護企業員工的權益。為此,工會應幫助職工提高自身的權利意識,了解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途徑。還應該幫助職工提高知識水平和工作能力。
(二)在調處勞動關系中敢于作為
在實際工作中只有把維權思想始終貫徹于調解仲裁全過程,本著依法、協商、及時調解的原則扮演好職工代表的角色,才能處理好工會履行職責、行使權利與積極參與調解、仲裁的關系,做到雙管齊下,實現企業與職工雙贏。
(三)建立完善勞動法律監督組織,完善各項維權制度
工會面對目前煤炭企業出現的勞動爭議和糾紛案件,只有建立一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組織網絡,才能更好地開展工作,才能依法保護職工的合法權益。
1.要加強基層勞動法律監督和調解組織網絡建設。把符合條件的基層調解委員會建立起來,逐步完善礦(廠)—區隊(車間)—班組三級組織網絡和有企業、工會、職工代表組成的三方調解機制,對專職調解員的人數進行規定,做到人員有分工、資金有保證、政令暢通、令行禁止,構筑調處勞動爭議的第一道防線,逐步形成季度一匯報、半年一檢查、年度一評選機制。
2.完善制度建設。嚴格按照《企業法》、《工會法》、《勞動合同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建立完善各項調解制度和應急預案,依法規范調解人員的職權和行為,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推進依法治會和依法維權工作進程。
(四)樹立正確的職工維權意識
職工維權意識,是勞動者對于勞動權利義務的認知、理解及態度,以何種方式實現權利。當其權利受到損害時,應以何種手段予以補救的心理反應。也是就說,正確的維權意識必須和守法意識結合在一起,合法、合理的維權,不能借助維權肆意亂鬧,這樣反而會對社會發展產生嚴重影響。
(五)政府與工會關系的協調
要更好的保證工會發揮維權職能,也必須理順政府與工會之間的關系。在民主化進程中,為了加強工會維權工作,應該在立法中保障工會參與國家社會事務的權利,在討論職工相關的利益上都具有表決、共決權,立法倡議權、行政復議權。
(六)建立高素質的工會干部隊伍
要使工會貫徹執行好《工會法》,承擔起代表、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職責,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工會干部的自身素質。提高職工干部的素質就必須建立正確的思想觀念、高尚的道德品質,培養卓越的工作能力和優良的工作作風,廣泛聯系廣大職工群眾,對職工真正做好維權工作,建立起威信力,進一步對職工行為產生影響力。
(七)實現工會產業化區域化重心
為了徹底改變混亂,隨時了解職工會員工作情況,維護會員的合法權益,必須以產業工會或區域工會為主體,以新的組織形式發揮維權職能,這種方式有以下優點:
1.獨立的開展工作。以產業或者區域工會開展維權工作,可以不再像企業工會那樣,受到資方的干擾限制。產業工會干部的工資、工作條件、社會保障都是由木級總工會統一管理,可以一心一意站在職工一方,對企業資方形成對立面,沒有后顧之憂和打擊報復,改變工人同企業主地位、力量不均衡狀況。
2.統一進行會員管理。產業工會代替企業工會對會員會籍進行統一、規范的管理,避免企業職工流動性強、小企業穩定性差的情況。一般而言,職工比較容易換企業,但不太容易換行業。統一的會籍管理,還可以促進會員之間的交流、溝通,推動行業發展。
3.社會資源更加豐富。產業工會、行業工會、區域工會還可以與行業協會、主觀行政上級建立起合作關系,進一步了解行業特點,在職工權利和經濟利益上,開展平等協商、簽訂集體合同、民主管理工作,制定適合木產業、行業、區域的制度規定,協調勞動關系,緩和社會矛盾。
參考文獻:
[1]吳尚宗,范實秋.員工權益保障分析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商業時代,2006, 33: 51-52.
[2]趙濤,劉保民,朱永明.基于員工權益的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探討[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 2: 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