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作土
摘要:當前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舉措,實現國有資產戰略性重組的重要途徑,國有企業改革工作的提出和推進,對于培養具有極具市場競爭力的市場主體具有重要意義。而人員安置問題又是國有企業改革的重中之重,故在本文主要對地方國有企業改革中人員安置問題和對策進行了簡單的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地方國有企業改革;人員安置;問題和對策
一、員工安置原則
(一)依法合規與充分考慮員工利益相結合
在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員工的正當訴求,合情合理合法地安置好員工。
(二)公開公平公正與程序規范結合
在公開、公平、公正的基礎上推進員工安置工作,做到制度公開、程序公開、費用公開,實施陽光操作。讓每個員工在公平、透明的環境下選擇安置措施,享受相關政策待遇,履行規定的程序和義務。
(三)以人為本與穩妥推進相結合
充分考慮不同人員的訴求,制定多種安置措施,達到企業和員工都能接受的最佳平衡點。員工需根據自身實際,選擇合適的分流安置措施,共同推進分流安置工作的順利進行。
二、地方國企員工處置和安置的策略研究
(一)加強宣傳,營造氛圍,轉變國企員工從業觀念
通過輿論宣傳,引導國企職工在思想上正確認識和對待國有企業改革。國企改革有破有立,要做強做優做大國有經濟,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只有國有經濟越強大,國企員工的長遠和根本利益才能切實得到維護和保障。引導國企職工主動適應和參與經濟發展新常態,為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出積極貢獻。讓廣大員工了解并理解國企改革的實質內容,在思想上正確認識和對待國有企業改革,減少和消除各種顧慮。通過新聞媒體、社區、部門組織宣傳,使國家《就業促進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精神和各種惠民利民政策家喻戶曉。提倡勞動光榮、創造價值應“點贊”的社會價值取向,營造自主創業人人支持和令人羨慕的社會氛圍,促使廣大國企員工主動轉變就業觀念,增強自主就業創業信心,自覺提高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學習創業知識,增強維權意識,主動享受轉崗就業政策帶來的實惠。同時增強用工單位依法用工意識和全社會參與促進就業責任,共同推進國企員工轉崗就業和再就業工作上新臺階。
(二)完善保險制度,確保職工安置的公平分配
國有企業改革是經濟長期運行的必然結果,一旦國有企業開始改革,職工就可能丟掉既有的工作,且不一定能即刻獲取新的工作機會。為使這部分職工能在國有企業改革中的失業期間得到生活救濟, 資金來源穩定,為職工再就業提供必要補助,有須完善職工的失業保險基金制度。一方面,該失業保險基金的來源應廣泛,由國家、國有企業、職工三方共同按照法定比例繳納。職工是社會保險最主要的受益者,他們在行使失業救濟權利時還應承擔一定的義務,也就是個人勞動、預先支付等義務,以便使社會保險機構能籌集到資金。一旦國有企業改革,職工自然就能從專項失業基金里得到救濟,徹底預防因職工身份不同而出現新的不公平分配現象。另一方面,提取該保險基金時應合理。職工不能只從國有企業改革財產中提取基金,而應從企業的所有稅前利潤中提取,且失業保險基金是國有企業改革中職工失業的救命錢、吃飯錢,務必做到??顚S茫_保職工安置的公平分配。
(三)做到群策群力,落實分流職工的后續工作
盡管國有企業改革中的職工安置屬于一種內部安置,但政府及有關部門應做到群策群力,共同做好職工分流之后的后續安置工作,不能在把與國有企業解除勞動關系的職工推向社會之后就置身事外,要盡可能為他們提供再就業的條件、機會,為他們疏通流向社會的渠道,實現職工再就業的社會化、市場化。因此,應想方設法開辟職工就業門路,做好分流職工的再就業工作;從本質上將一些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失業人員的生活水平下降、再就業困難等問題徹底解決掉,在擴大就業、促進再就業方面狠下功夫;將職工就業、再就業作為重要任務來抓,加大職工安置力度,千方百計增加職工就業機會,有條件的國有企業應竭盡所能挖掘內部潛力,通過主輔分離、輔業改制等手段興辦各種各樣的經濟實體,使分流職工獲得新的就業崗位,盡可能多安置一些分流人員;加大發展市場需求大、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及就業空間廣闊的第三產業,尤其是社區、家政服務業,探索更多公益性就業崗位,包括衛生保潔、交通管理、環保綠化、治安聯防等;認真落實國有企業改革分流職工的再就業扶持政策,并結合當地實際出臺一些優惠政策,支持其他類型的企業吸納分流職工,鼓勵職工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支持社會各界開展再就業中介機構,采取職業介紹、指導等方式為分流職工提供周到的服務,幫助他們找尋合適的崗位,使他們得到妥善安置。
(四)堅持雙管齊下,促進退休職工社會化管理
堅持雙管齊下,促進國有企業與社區、國有企業退休職工與社區之間的聯系,實現退休職工的社會化管理,這是國有企業改革中妥善安置職工的另一有效途徑。國有企業要積極聯系社區,架通社區與退休職工的橋梁,促使社會服務逐漸介入企業退休職工的日常生活。國有企業可定期邀請退休職工居住較多的、老年服務做得較好的社區及部分退休職工聚集在一起開展座談交流會,社區可向退休職工們介紹自己的服務理念、服務項目,退休職工可談一談自己對社區服務的看法、意見及期望,從而拉近退休職工與社區的距離,讓國有企業退休職工慢慢熟悉社區、主動走進社區。針對退休職工提出的生活要求,如果社區可以解決,國有企業應幫助雙方溝通,引導退休職工樹立起有事找社區的意識;針對社區提供的有償服務項目,包括義工服務、康復服務等,如果國有企業有條件,可考慮為真正需要這些有償服務的退休職工購買,或通過社區到其他專業機構購買這一類特殊服務;國有企業可聯合社區開展活動, 組織退休職工積極參與社區活動,促使他們從情感上真正融入社區,體現雙重關愛,提高職工安置水平。
三、人員安置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要做好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
國企產權制度改革最重要的是職工思想能否跟上改革的步伐,假如職工思想不能實現“改制”,那么企業改制工作就會遇到較大的阻力。要通過廣泛的政策宣傳讓職工認清改制的意義,認清改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惟一出路,以此增強全體員工的適應能力和承受能力。要建立必要的上下溝通渠道,認真解答職工關心的問題,近可能地減少和化解各種矛盾,把矛盾和隱患解決在基層,避免職工上訪案件的發生。當改制進入實質階段,在保護大多數職工利益的同時,勢必會觸及個人利益,各種疑慮也會不斷出現,在這一期間企業要分層次做思想工作。
(二)要尊重職工知情權民主參與權
知情權是職工保護自身利益的有力手段、知情權是監督權利的有效手段、知情權是現代民主的根本要求。企業改制工作涉及眾多職工的切身利益,特別要強調公開、公平、公正原則。要廣泛征詢職工意見,吸收綜合素質較高的職工進入企業改制領導小組,全程參與方(草)案的研討、論證、制定過程。只有這樣,才能取得廣大職工的充分信任,才能得到職工群眾的理解和支持,有利于改制工作穩步、有序地推進。
(三)要準確把握政策嚴格規范操作
企業改制涉及面廣,政策性強,既要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保持社會穩定,又要確保國有資產安全、不流失,還要為改制后企業創造良好的發展平臺……這一系列問題要求在改制時根據企業實際,用足用好用活現有政策。要嚴格按照政策規定程序規范操作;要嚴格按照法定的范圍和人數組織職工參加會議、參與表決;要充分尊重群眾的選擇,廣泛聽取群眾意見,體現職工意志;要增強透明度,堅決杜絕暗箱操作。
(四)要合法合規保障職工利益
按照政策規定,企業改制時,原企業要依法與職工變更和解除勞動合同,規范和建立新型勞動關系。在處理職工身份轉換和經濟補償的有關問題時,應該在企業改制完成前解決,最好不要把問題帶到新的企業中進行。要綜合運用中央、省、市政府的有關政策,根據當地實際環境,妥善安置內退、工傷、離退休職工,合理合規處理拖欠職工有關費用和社會保險費用,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改制方案必須經職工代表大會通過。這樣,才能為改制順利進行奠定基礎。
總之,自改革開放以來,深化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一直積極穩妥推進中,尤其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結構性問題突出,按照“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穩妥處置“僵尸企業“必須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人員的問題,即國企員工的處置和安置事宜。由于歷史原因,各個企業處置和安置員工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復雜性,要用改革的精神來解決,并要依靠企業、政府、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推進國有企業改革中對人員的科學的安排,從而促進企業實現更加快速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曹佳祥.貴州省國有企業改制的職工安置問題及對策研究[D].貴州大學,2007.
[2]曹卓.國有企業退出中職工安置問題研究[D].西北大學,2005.
[3]周磊.遼寧省國資委對于企業遺留人員托管問題的管理對策[D].沈陽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