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斌
摘要:道德社會的構建必須遵循理論為先導的原則,使全體社會成員在觀念上形成對道德社會的認同,才能增強全體社會成員對道德社會的歸屬感,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新時代的創新精神、集體主義精神和職業奉獻精神等構成了當前道德社會構建的理念基礎。
關鍵詞:道德社會;道德;理念
“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因此,道德社會的構建也要遵循理論為先導的原則,使全體社會成員首先在觀念上形成對道德社會的認同,增強全體社會成員對道德社會的歸屬感。
一、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首先,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的魂魄,是一個民族“精氣神”的集中展現,凝結著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是民族品格的自然流露。當前,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就是要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們黨總結長期執政經驗堅持并創新民族精神的產物,是凝聚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進的精神力量,是構建道德社會的精神指引和價值歸屬。其次,弘揚尊老愛幼傳統美德。老年人曾為國家發展做出貢獻,為社會進步奉獻了青春,現在他們處于年老體衰,無論是身體還是精神狀態都不如從前。因此,社會要增加對老年人的關愛,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創造條件,在社區建立老年人活動中心,豐富老年人業余生活,設置老年人社區工作崗位,對身體條件允許的老年人經考核合格后自愿上崗,負責社區、街道的治安巡邏、從事義賣等能發揮老年人特長的工作,保障老年人老有所為。設置老年人旅游基金,每年享受定期出游,使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再次,弘揚勤儉節約傳統美德。在物質基礎較為豐厚的今天,勤儉節約往往被人們遺忘在角落,導致大量資源浪費。須知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及現代化的目標還未實現。因此,勤儉節約意識須臾不可無,我們要在繼續創造物質財富增長的基礎上為社會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最后,弘揚自強不息傳統美德。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雖歷經磨難,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撐,是社會主義中國朝著現代化目標邁進的重要信念,也正是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燃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道德社會的構建不求一氣呵成,但絕不能半途而廢,要把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熔鑄進道德社會構建的全過程。
二、培養創新精神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改革創新已成為時代的主題及現實的存在方式。道德社會的構建需要創新精神。
首先,堅持科學發展。傳統道德觀中有些是適合當今社會發展要求和易于被人們吸收轉化的,有些則是不適合社會發展變化、不易被人們接受的,對于適合的要很好的繼承,對于不適合的要堅決抵制,并且隨著實踐的發展我們要創造更多的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特點和需求的道德原則和道德遵循。構建道德社會我們要積極吸收一切對我們有益的道德思想和道德理念,借鑒國外社會道德發展的有益成果,并結合實踐進行改革創新,實現為我所用。同時要加快對道德社會構建對理論研究工作,使理論研究跟得上實踐發展的步伐,為構建道德社會提供適時有效的理論支撐和指導。其次,堅持學習精神。大道至簡,有時候最深刻的規律就寄存在最簡單的生活和事物中,但是必須通過學習來獲得高超的見解和深刻的體悟。學習不但可以增長知識才干,更可以開闊眼界,提升文化素養和道德自信,而且可以“提升人的思想修養和道德修為,提升人存在和發展的精神境界。”只有不斷學習才能獲得知識的更新,才能跟得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因此,要提高學習的主動性,養成樂于學習、勤于思考、踏實進取的習慣,時刻保持思想和頭腦清醒,堅定道德信仰。
三、發揚集體主義精神
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人的生存、發展和自我實現都離不開社會這個共同體。只有在社會共同體中,個人才能充分發揮自身的才能,才能為個體自由的實現創造條件。可見,要想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保障個人權利的實現就必須堅持集體主義原則,發揚集體主義精神。集體主義是道德社會的行動原則。社會主義中國無論是在革命時期還是建設時期都產生了許多具有代表性的集體主義精神,如長征精神、延安精神、鐵人精神、航天精神等。引導人們學習和發揚集體主義精神,把個人利益同國家前途、民族未來相結合,時刻關心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
首先,樹立主人翁意識、社會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社會是一個大家庭,每個人都應把自己看成是大家庭中的一員,急家庭之所急,思家庭之所需。在集體中要堅持以集體利益為重,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努力實現自身價值的最大化,把集體榮譽感融入道德意識培養和道德行為的養成中。只有集體事業發展了,個人利益才能得到實現。其次,樹立道德楷模。“中國之所尚,在圣賢。”道德模范具有強大的感召力,是道德社會構建的重要旗幟。構建道德社會的偉大事業離不開榜樣人物的引領,要充分發揮道德模范的先進模范作用和道德感染力。尤其是黨員、領導干部要充分發揮好帶頭作用,要講道德,樹模范,辦實事,以德化人。充分發揮榜樣模范的帶動作用,使道德模范成為道德社會構建的中堅力量。因此,要樹立形象鮮明、大眾熟知和認可度高的道德典型,加強對道德模范人物和道德事跡的宣傳力度,在全社會形成崇尚道德的精神追求和社會風氣。近年來,開展的“感動中國”人物、“最美人物”評選等活動在全國范圍內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應。
四、職業奉獻與享受并行
職業奉獻和享受并行。市場經濟條件下,只講奉獻,不講享受和權利的實現只會壓制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只有在職工利益得到實現的情況下,才會迸發出積極工作、改變未來的熱情。社會主義社會已建立了較為豐厚的物質基礎,雖然不能實現共產主義社會所倡導“各取所需,按需分配”的目標,但在社會主義生產力不斷提高和經濟建設不斷發展的基礎上,要為人們提供更為豐富和多樣化的產品和信息服務以滿足人們日常學習、工作、交往和生活的需要,提高職工薪資水平和福利待遇,使人們心情舒暢,不斷提高人們為道德社會做貢獻的積極性。道德社會既不能只講奉獻,不講享受,也不能只講享受,不講奉獻,要享受和奉獻并行。
參考文獻:
[1]梁漱溟.中國文化的命運[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46.
[2] 陳炳水.道德立法:社會轉型期道德建設的法律保障[J].江西社會科學,2001(1):136.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4]梁漱溟.中國文化的命運[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