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燕王利橋
(四川音樂學院,四川成都610021)
真善美
——舞蹈與書法的靈魂
王春燕王利橋
(四川音樂學院,四川成都610021)
不管是書法還是舞蹈,正因為有了真善美的內在本質,才使得這些藝術形式永葆生機,煥發出高貴的儀態和永恒的魅力。真是來自于生活的點滴積累;善在于藝術作品中所弘揚的正確價值取向;美則來源于標新立異、獨具風格的形式美。只有深入挖掘兩種藝術門類的共性,才有助于編導和舞者將兩種藝術形式貫通,創造出美的空間高度、美的動作和美的藝術形象。
舞蹈;書法;共性
人常說,藝術是相通的。為藝雖別,在道則一。著名美學家李澤厚曾說過“書法為中國造型藝術的靈魂”。從古至今,作為藝術中的瑰寶,舞蹈與書法的關系都十分密切。不管是意境氛圍的營造,審美特質的張揚,抑或是氣韻的展現、著力的角度都有著極大的相似之處。所以在書法中舞蹈編創者可以獲得很多的創作靈感,在對舞蹈的品鑒中書法家也能大有收獲,筆下生輝。書法與舞蹈彼此融合,不僅可以不斷提升個人的文化修養,也可以使學生對舞蹈的欣賞能力、編導能力得到極大程度的提升.
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生活是藝術的唯一源泉”。正因如此,生活性、真實性是藝術作品創作的重要基礎和前提。優秀的藝術作品要求藝術家們在對生活有所感悟之后,將所思所悟進行歸納、概括、提煉,從而創作出最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作品。讓藝術作品散發永恒的魅力,從而揭示出生活的本質和歷史的規律。
雖然舞蹈與書法看上去是兩種大相徑庭的藝術門類,但創作者們卻都不約而同地遵循著“真”的規律。舞蹈作品不是對生活簡單的復制粘貼,編導必須從自己的認識和感悟出發,在大量的實踐和切身體會中,選擇、發掘、提煉真實的生活,通過一定的舞蹈手段和技巧再現并重塑。比如第七屆全國舞蹈比賽摘得最高獎項的舞蹈《中國媽媽》講述了一段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母親與日本遺孤之間感天動地的故事,舞蹈中母愛的光輝、母性的偉大震懾著每個觀眾的心扉。這樣一個平凡卻又偉大的故事中,如果沒有編創者對“母愛”的深切體會,沒有編創者對抗戰歷史的深度挖掘,該舞蹈就不可能表達出中國母親的寬廣胸懷,折射中國母親愛的偉大,也不可能引起大眾的共鳴,最佳的藝術一定是群眾性的。所以我們說,藝術作品首先一定是真實的,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無獨有偶,書法家在創作藝術作品時,亦是在人心、身體協調的內外運動的輔助下,將內心的種種感情起伏訴之于流動的筆墨之間,根據筆鋒、筆體等的不同,抒發內心的種種雜緒,讓觀賞者與之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沒有真情就沒有書法。心存仁愛大義,正氣德厚盈足,心正自然筆正。“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耐得住寂寞,靜得下心來,細心體悟生活,作品自然高雅不凡,充滿意境意趣,韻味深遠。
由漢字表意功能決定,書法藝術是一門高度融合思維、修養的藝術門類。因此,中華民族優秀的人文精神必然會浸潤到書法作品當中。儒家精神倡導“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述而》)。宋黃庭堅云:“學書須要胸中有道義,又廣以圣哲之學,書乃可貴。”這都表明書法藝術中時刻彰顯著民族道德文化的內核,這使它具有深層的審美價值和社會價值。中國漢字誕生之初,先輩們通過它來表現對自然的熱愛與敬畏,傳達內心的“善意”。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在說到漢字起源時說:“仰觀魁星園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之象,博采眾美,合而為字。”蔡邕則概括漢字為“書肇于自然”。
實現生活中的善與藝術中的善完美銜接,再通過高超舞蹈藝術手段將這種善傳遞給每一個觀眾,這是每個舞蹈編創者的艱巨使命。任何藝術作品都是時代的衍生物,不能緊扣時代脈搏的作品也不可能煥發生機的。舞蹈作品也不例外。那些優秀的舞蹈作品之所以能夠經久不衰,就在于它們緊扣時代脈搏,弘揚民族文化,傳遞中華民族開拓奮進、勇往直前、富于創新等最珍貴的文化核心。
具有永久藝術生命力的作品才是永恒的。如何才能讓作品保持長久的生機呢?創新就是藝術創作中的關鍵。藝術貴在創新,只有創新才具有新的生命力和長久的藝術魅力。創新的藝術作品首先必須是美的。考古證明,從人類最早的結繩記事到近現代風格各異,生動活潑的中國漢字,雖然點畫、結構、章法都發生了許多改變,但是都已具備了書法美的要素。書法和舞蹈都要訴諸于視覺感官,只是兩者選擇的載體不同罷了。書法通過點、橫、豎、撇、等筆法傳達書法的形美與意美。舞蹈則是通過動態的形象,諸如手、足、頭等身體部位的協調運動傳遞美的藝術。
綜上,我們確定,舞蹈與書法之間已經是密不可分,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他們都不約而同地遵循著藝術創作的核心規則。無論是書法還是舞蹈,只有堅持真善美的統一,才能持續健康地發展,才會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精神需求。美是藝術的生命,舞蹈有獨特的美,書法有高雅的美。也許所有的藝術家們應該好好思考如何才能創作出美的作品,領悟美的真諦,創造出美的高度、力度和空間。
[1]李麗宏.真善美——藝術創作的三個尺度[J].藝術教育,2011(05).
[2]韓麗.筆飛墨舞,氣韻相通——從舞蹈《行草》看舞蹈與書法的共通性[J].美與時代,2011(11).
J705;J292.1
A
1005-5312(2016)29-0088-01
2015年四川音樂學院院級一般項目“書法藝術與舞蹈作品的共性研究”(編號:CY2015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