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瀅
(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湖南株洲412007)
淺談日本傳統建筑中的日式美學
李瀅
(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湖南株洲412007)
從古代以來,日本民族就形成了房屋建筑順應自然、與大自然和諧統一的理念。通過對日本傳統房屋建筑的風格分析,結合日本的審美意識的特征,總結出了日本傳統房屋建筑中蘊含的日式美學的幾點基本特征,由日本傳統房屋的構造以及特點,探究其與日式美學千絲萬縷的聯系。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至今仍影響著當代日本的建筑美學,也將一直傳承下去。
日本建筑;美學;審美觀
日本藝術美學思想中,藝術之道遵循自然之道,自然主義是其一大特色。這包括兩方面的含義,其一,是指藝術創作源于對自然生命的感受;其二是說藝術創作不矯飾,不夸張做作,不違背自然事物的狀態以及人的自然天性和情感。它對事物內在的含蓄的注重更甚于外露的輝煌,追求洗練的高雅更甚于繁麗和奢華。
從古代以來日本民族就有了建筑的建設應該是順應自然和與大自然融和統一的美學觀。他們覺得建筑物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也應該是自然風景的組成部分。日本的傳統建筑并不會像西方的哥特式建筑那樣凌駕于其他事物之上的強勢之氣,相反,日本房屋隱藏在四周的樹木植被之中,與周圍的環境融和為一體,成為他們中的一部分。
大自然對于日本民族有著神圣的性質。大自然是日本民族的審美意識的源泉,也是生命的源泉,是對森林植物的生態萬象的欣賞和同情。在這樣的的條件之下,也形成了“空寂”產生的搖籃。著名的龍安寺的石庭,就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設計者富有深刻內涵的創意動機和新奇的構思,在于庭內雖然沒有樹木植被,但他將置在其中的白色沙子、石頭和周圍長出的苔鮮,抽象成了海洋、小島、森林,形成了另一種意境的世界,一望無際的海、一些零星散落分布的小島,小島上生長著郁郁蔥蔥的樹木植被。總的來說,就是要以一定的界限,恰到好處的地方,表達出“無”的狀態,將人從一個小空間進入到一個大空間,從有界限進入到無界限,來傳達出“空寂”的情趣,得到一個抽象為富有意境的藝術效果。
日本民族的植物美學觀有“自然即美”和“櫻花情結”或“物哀情懷”。“自然即美”有兩層意思:第一層,自然就是美,美好的事物本來就該是源于自然的,這些事物的美是在自然美的基礎上創造的。第二層,大自然的東西它本身就是美的,也就不需要任何的修飾,其本身就有一種無形的美的魅力存在,枯敗的景象、有青苔的石頭、凋零的花瓣也罷,會給人一種自然本性之美,不用任何修飾的。
群島獨特的自然條件,給予了日本民族一種特別的審美心理。日本位于比較高緯度的位置,會常常見到有積雪的山頂,而山下,是一片蔥蔥郁郁的綠色植被。日本列島上空氣潮濕氣,氣候溫和,俯瞰日本島嶼,一片綠韻之感,感覺吸入到的都是有著一點清新甜美的怡人空氣。但在日本這樣的環境之下,又給予了日本民族一種悲傷的壯美之感。日本的傳統房屋建筑的風格無不體現大和民族的特有的與大自然共處的特色。
日本的房屋由于氣候、風土的緣故需要有相對寬大的屋檐,但這種寬大的屋檐同時也造成了室內光線的暗淡,而且還有沿著房屋建的走廊,就會形成籠罩在大屋頂下面的一片幽暗,由暗淡的光線孕育出了陰翳的審美情節與文化。在幽暗的空間里,金色的屏風會捕捉到遠處的光線,反射出靜謐的蒼芒金翳。日本傳統住宅的一般情況四周會有茂密的樹木,這會影響室內的采光;另外,有時候,就算白天,屋檐下的房間仍是幽暗的,門、窗戶、柱子等幾乎也看不到。房屋內的光線暗淡,這時透光的隔扇就像一面發光的墻體,所以幽暗中的逆光讓陰翳看起來華麗動人。日本審美意識中的陰翳,應該就是從日本傳統房屋建筑中誕生出來的吧。
縱觀這幾個美學特征,日本建筑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是有其深涵的美學根源。人與自然的一體感,孕育了日本獨特的自由自在的建筑風格,日本人在生活中對自然奉若神明,認為世間一切的生活方式都是由自然規律來決定的,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形成的日本建筑的美學風格,是日式美學中的重要部分之一,日本傳統住宅建筑與日式美學是緊密聯系、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日式美學至今仍影響著當代日本的建筑風格,也將一直傳承下去。
[1]張濤.從細節看日本建筑[J].中華建設,2007(01).
[2]谷崎潤一郎.丘仕俊(譯).陰翳禮贊——日本和西洋文化隨筆[M].上海:三聯書店,1992.
[3]李輝.和風在日本建筑歷史中的傳承[J].中外建筑,2009(01).
[4]謝浩.日本建筑設計理念讀解[J].室內設計,2009(01).
[5]顧晶,楊茂川.日本建筑繼承傳統意象手法淺析與啟示[J].山西建筑,2009(20).
[6]黑川雅之.日本的八個審美意識[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14.
TU-0
A
1005-5312(2016)29-00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