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夢
(遼寧師范大學,遼寧沈陽116029)
19世紀現實主義美術
婁夢
(遼寧師范大學,遼寧沈陽116029)
19世紀30年代開始,現實主義適應著時代要求,以客觀、批判的眼光看世界,遵循“誠摯”的原則,力求在創作中反映社會的某些現實狀況,從而逐漸取代主觀幻想的浪漫主義,成為歐洲占主導地位的藝術思潮。
客觀;批判;現實
1848年至1870年是現實主義美術大方光影的時代。現實主義(又譯寫實主義)藝術家保守和虛構臆造,主張以寫實手法表現當時真實的社會生活。現實主義美術的特點包括:一,重現實。對歷史事件及古典神話不感興趣,常常直接刻畫當代各個階層人物及其生活。贊美自然,歌頌勞動。全面再現現實生活的廣闊畫面。二,重客觀。反對對主觀臆造,主張客觀真實表現人物和事件。無論他是美的還是丑的。三,重批判。著重表現社會生活中底層任務的不幸生活,強調對社會黑暗面的批判,因此又叫做批判現實主義。
法國作為現實主義的發源地,在進入40年代,尤其是1848年革命以后,即包括二月革命和巴黎無產階級的六月起義,直到60年代,法國現實主義運動達到高潮,在美術方面以庫爾貝、米勒、杜米埃、羅丹等人為突出代表。
庫爾貝,在藝術史上第一個公開打出現實主義旗幟的畫家。在繪畫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庫爾貝是位畫路寬廣的,手法表現多樣的大師。他無論是在風景、景物、肖像、動物,還是城市,農村,都能盡微至廣,表達畫出畫面精美崇高的境界。代表作品有《奧爾男的葬禮》、《畫室》、《碎石工》等。
《奧爾男的葬禮》是畫家最大的一幅油畫作品,也是一幅畫家故鄉居民的肖像集。作品曾在1850年的沙龍中展出。畫家采用了17世紀荷蘭肖像畫的構圖形式,將40多位等身大的參加葬禮者組成稍有變化的橫排并紀實的刻畫了在特定場合中不同階層人物的性格和心里特征。如大腹便便的市長、文質彬彬的法官、面帶沉色的神父、紅鼻子的教堂執事和哭泣的女人等。作品造型嚴謹、色彩凝重、筆觸粗狂。沒有浪漫主義的激情與想象,沒有學院派藝術虛假的表情,較為典型的表現出庫爾貝的美學原則。畫家說這幅畫是“浪漫主義的葬禮”。
現實主義摒棄了現實主義繪畫藝術中的文學和象征意義,強調人物和環境的現實聯系。在這期間庫爾貝的一系列創作作品都是有關法國當代社會、現代事物和現實主義本質精神融為一體的。1855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拒絕了庫爾貝的《奧爾男的葬禮》、《浴女》、《畫室》等作品。畫家自費租用場地首次舉辦了個人畫展,名為“現實主義畫展”。成為對官方美術界及其清規戒律的一次公開挑戰。在畫展目錄的“序言”中,他宣誓自己的繪畫主張:“求知是為了實踐,這就是我的思想,要像我們看到的那樣,我要如實的表現出我那個時代的思想、風俗和他們的畫貌。一句話,創作活的藝術,這就是我的目的。”這一“現實主義序言”,不僅對法國現實主義美術有深刻影響,而且也鼓舞那些在藝術上反對陳腐題材,敢于創新的新的藝術家們。
米勒,藝術史上典型的農民畫家,之所以是農民畫家,首先是因為他本身就是農民出身。其次,他多以農民的生活為題材。他的藝術特色表現為:第一,以農民勞動及生活為題材,在藝術上具有深刻的意義,表現出農民“真正的人性。”第二,他描繪的農民形象,崇高莊嚴,具有紀念碑意義,充滿莊嚴和人道主義精神。第三,在形式上追求渾然一體的變現效果和畫面整體性的統一。第四,藝術語言平靜、造型概括、具有浮雕般的力度、情調渾厚、色調沉著,給人意質樸凝重,真摯動人的印象。代表作《播種者》、《拾穗者》、《晚鐘》、《牧羊女》等。
《拾穗者》是畫家1857年創作的油畫作品,描寫農村秋收季后,農民拾取田里剩余麥穗的場景,是現實主義繪畫風格的典型代表作。畫中,三位身穿粗布衫裙和沉重木鞋的農婦正在彎腰拾取收割后田里剩余的一點點麥穗。畫家并沒有作任何美化,我們甚至看不清他們面朝地面的臉。但是,勞動的神圣,要土地奉獻糧食的精神,已是對他們的高度贊揚。它的亮相使公眾首次感到平凡勞動的偉大,也似乎看到“拾穗者背后的地平線上,似乎有造反的長矛和1793的斷頭臺。”米勒采用橫著的構圖,將三位具有紀念碑意義的人物放在前景的原野上,三位主體人物分別頭戴紅、黃、藍色的帽子,衣服也以此為主色調,牢牢吸引觀眾的視線。他們的動作具有連貫性,沉著有序,布置光線來自畫面的左側,照在她們身上,讓她們顯得愈發結實。由于常年彎腰勞作,她們已經很累,但她們仍在堅持。
《晚鐘》以一種靜態處理,描繪了一對農民夫婦在茫茫暮色中認真聆聽不遠處教堂鐘聲時,正在虔誠祈禱的場景。畫面那田園的樸素和寂靜的詩情,共同構成一種莊嚴圣潔的宗教氣氛,仿佛使人能夠聽到真實的鐘聲在廣闊的前景中悠悠回蕩。《牧羊女》一畫表達的情緒與恬靜的音樂感更接近《晚鐘》,在黃昏夕照的廣漠原野上,密集的羊群安靜地低頭吃草,前景佇立的牧羊少女正在專心致志地編織著毛線,雖然她那裹著厚重衣裙的身影浸融在逆光中,但使人感到一種質樸純真甚至亭亭玉立的美。這幅寧靜優美的作品曾在沙龍中獲得二等獎。至于《母與子》(1857)、《小鳥的捕食》(1860)、素描《第一步》(1859)、《襁褓中的嬰兒》(1860)等作品,則表現了勞動者家庭內的溫情及生活樂趣。按畫家的解釋:“要畫出辛苦生活中的那些快樂與幸福的情景,清新的空氣與風和日麗的八月天”(《米勒傳》)。
J209
A
1005-5312(2016)29-02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