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資卓
摘 ? 要:墓葬中出土的陶俑藝術,因其生動形象,寫實活潑,受到人們喜愛。俑在最初是種殉葬制度的代替,代替活人進行陪葬,這種制度自西周時期開始實行,至到漢代達到了普及鼎盛的狀態。本文就殉俑藝術的起源與發展進行討論,以供學習。
關鍵詞:殉葬制度;社會背景;陶俑藝術
中圖分類號:K892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9-0132-01
一、殉俑藝術的起源
史前人類尚巫,相信死而不滅,人殉現象在史前時期便多有發生,以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期及父系社會時期為主,大多表現以妻妾殉夫幼童殉葬等形式出現。史前時期已初步形成了規范,有了成熟的殉葬葬式,脫離萌芽時期。“殷人尊神,率民以事身,先鬼而后禮。”殷商人崇尚祖先,視祖先為神靈,為了使祖先能夠在死后世界富足享樂,人殉制度在商朝前期開始普及到后期殺殉之風到達頂峰造極的地步。西周初期文化變革提倡“民之所欲,天必從之”的民本思想,注重現世的生活,對待鬼神敬而遠之,尊禮尚施,導致西周時期人殉習俗逐漸衰落,數量不多。與此同時西周出現俑葬制度,多制作粗糙,俑的造型輪廓較為模糊,僅在大體上似人造型,細部刻畫不細膩。但從表現形式上看,木偶持物做侍者狀,顯然作為活人的替代進行陪葬。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蕩,戰亂頻繁,禮樂崩壞,傳統禮樂被摒棄,各諸侯國揭竿而起,人殉習俗出現復蘇回潮,且范圍較之殷商更為廣闊,人殉習俗與俑殉制度并存,如“湖北當陽曹崗5號墓中,兩具殉人分別置于墓主的兩側,兩具人俑分別置于墓主腳端兩側,儼然已經代替活人起到了殉人的作用。俑葬在春秋戰國時期被廣泛應用,數量較之西周時間明顯增加。其中以南方楚地尤為盛行,俑偶做工精細,造型紋飾綺麗,成為了楚地一種流行的喪葬形式。
社會的變革,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的價值地位得到提高。精神思想上的覺醒起,反對人殉的社會思潮,都表現出人對自身認識的加強,既表達了對墓主的尊重也使活人避免被殺害,最終使得俑葬制度得以擴大,至到秦漢時期,俑殉已經完全代替了人殉制度。
二、殉俑的造型發展及社會功能轉變
“始作俑者,為其象人而用之”。作為人殉的代替物,與人相像是殉俑的造型刻畫的前提與唯一條件。先秦時期俑作為人殉的替代以墓主人墓穴之外的陪葬坑形式出現,造型單一樸實。俑藝術尚處于萌發發展的初期,殉俑的輪廓模糊,面容刻畫不清晰,輪廓近似人形模樣,制作粗糙。春秋戰國時期,殉俑的制作工藝較之前朝有所進步主,北方出土的殉俑多為陶質,敦厚簡樸,體態微小,形態較為活潑隨意,做工粗糙。“信巫鬼,重淫祀”習俗濃郁的南方楚地,出土殉俑多為木制俑,因此造型秀氣修長,輪廓較北方清晰,紋飾刻畫豐富,制作細膩,充分的表現出了楚人尚鬼神之力的信仰風格。
秦漢殉俑制度已經完全代替了人殉制,其中以陜西省臨潼發掘出秦始皇陵陪葬坑中出土的兵馬俑為代表。俑像皆高1米八、九,性質如真人大小,寫實細膩,服飾著裝的甲片刻畫精準,發辮束式清晰,神態面容栩栩如生,出土時著色,膚入活人一般。經鉆探發掘,三處俑坑約7000多件俑像,戰車100多架,戰馬100多匹,形成了一個秦朝軍陣。
漢代初期,社會百業待興,宗族結構向家庭結構轉變,大規模的陶俑成為了墓主人社會地位的新象征。以漢景帝陽陵陪葬坑為代表,出土陶俑3000余件,制作精良,陶俑周身赤裸且涂有膚色,均無雙臂,陶體修長勻稱,四肢刻畫細膩,面容表情生動與真人無異。其中針對不同的身份其膚色不一,如后宮嬪妃膚色較白,刻畫更為細膩修長。據考古學家推算,這些陶俑在陪葬時應有活動的木質手臂,穿搭有衣著配件,因時間久遠皆以腐朽。東漢殉俑也成為了墓主人墓室的一部分。地主豪強莊園經濟開始發展壯大,視死如生厚葬習俗成風,生活氣息濃重,殉俑的種類增多,出現了家兵俑、歌舞樂伎俑、百戲俑等,形象豐富數量增大,且各地風格多變。真實的反映出了當時的社會風貌。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經濟落寞,厚葬之風被制止。原先題材的殉俑藝術漸漸沒落,出現了一種全新的組合儀仗俑,以鞍馬牛車為中心的俑群,體現著墓主人的社會及地位。北朝時期,漢胡文化的融合,殉俑逐漸由魏晉時期的瘦骨清像轉化為肥實豐潤,這也為隋唐時期的陶俑藝術奠定了基礎。
隋唐時期殉俑藝術走向巔峰,以強大的經濟基礎為支撐海納百川,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藝術造型及手工藝技術都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白瓷加彩,唐三彩等工藝的出現豐富了殉俑的材質也使之造型更為完善。唐代殉俑多形體柔和,線條流暢,表情細膩,面部具體,妝容飾品表現明確。胡人俑,侍從俑,歌舞樂伎俑,天王俑,武士俑等,外來文化宗教文化的影響下,俑的種類豐富,且此時部分人物俑從最初單純殉葬的社會功能轉變成墓葬的鎮護功能,例如隋唐成為一定陪葬規范的武士俑及天王俑,十二神俑等,以人為主體造型賦予了其神鬼之力,這也反映出,人自身價值的被重視,自我意識的被提高,唐朝人的自信。
三、結論
隋唐以后,殉俑藝術開始衰落,,自秦漢以來的殉俑制度只存在于少數墓葬中鮮有發現,且整體制作水平簡單,遠不及隋唐時期的精美細膩。宋代以后,運用于陪葬的殉俑漸漸以紙、布的材質形式代替。俑的制作,多為世俗的把玩欣賞,墓葬屬性漸漸淡化。從先秦的人殉制度發展至俑殉制度,而后被紙、布工藝所代替,這種從墓葬文化的轉變,存在社會氛圍對于人的強調,以及外來宗教文化的直接影響。更多的是生產力發展帶來的自我意識萌芽,及自我價值的認識和覺醒,這種對于生命文化的自省,早就了殉俑藝術的輝煌。
參考文獻:
[1].熊煜.中國陶塑藝術特征的初探及歷史文化意義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