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時瑞
摘 ? 要:一個民族的文化如果沒有自己的特色,必將淹沒在歷史的潮流中。近代以來,西方思想不斷沖擊中國文化,如何在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中保持中華民族文化的獨立已成為當今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儒釋道哲學滋養著中華民族在內的特有的文化,深深影響著中國古代繪畫的風格。當今想要保持繪畫的中國性在重新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同時,必然要重新喚起中華民族的傳統哲學。
關鍵詞:儒釋道;傳統哲學;繪畫的中國性
中圖分類號:J212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9-0156-01
隨著現代化步伐不斷推進,中國面臨著新的發展任務,如何在與時俱進的同時保持中國文化的民族性使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已成為我們亟需解決的問題。這其中便包括如何保持中國 繪畫的民族性。
中國傳統繪畫源遠流長,它根植于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中,經過歷代的革新,形成了融匯著整個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素養、哲學觀念、審美意識和思維方式的完整的藝術體系。卓越的藝術是哲學的,哲學指引著藝術的發展。作為中國傳統人文思想的載體,儒、道、禪三大哲學思想必然是民族藝術的基石,我們在此文中僅就哲學思想對藝術的影響做一些淺顯的討論,以期闡明他們對保持文化中國性的重要作用。
古代畫家,或多或少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儒學的思想核心,是以尊崇社會道德精神為其根本。這種在血緣關系的親子之愛的基礎上發揚了的人道主義和博愛精神,深深影響了中國畫家的思想和創作。儒家主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充分表達了對個體的人格完善的追求。儒學促成的藝術本體論中的和諧精神及道德內涵,不僅使繪畫在中國被看作修身養性的手段,并且被賦予崇高的道德使命。忠孝節義為題材的民間繪畫藝術,就是以儒家精神為支撐,另外各種政治題材的繪畫更是嚴謹遵守儒家的思想。《帝王圖》《步輦圖》等各類皇室貴族為中心的繪畫作品,無一不體現嚴格的等級分劃,君君臣臣的界限。
中國畫之所以成為中國畫,取決于中華民族特有的藝術觀,而這種藝術觀的完善,不僅包括儒家思想,更包括道家和佛家思想。
道家思想基于出世的哲學觀以老子的“無知無欲”為理想人格,由莊子發展到了極致。莊子以“逍遙游”的幻化理想,追求與儒學理想不同的另類人格境界——“虛靜坐忘”“天人合一”——《莊子.人世間》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①對于藝術而言,莊子的“心齋”與“坐忘”就是要求在從事藝術創作時要拋卻功名利祿、凡塵瑣事的纏繞,心無旁騖,只有虛心靜氣,才能神思遨游,通古今于一瞬,完成對宇宙萬象的化境,寓無限于有限,達到“同于大通”的境界。得益于莊子的哲學,古代藝術家在創作中獲得了精神的自由,達到與物同一、超脫感官感受而用心感知的深層的審美體驗。莊子主張“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 只有心境純澈,才能獲得對世間萬物的的把握,從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至高境界。
庖丁解牛、輪扁斫輪等寓言,更直觀地體現了天人合一的詩意境界,曾云巢畫草蟲沉浸于“不知我為草蟲耶?草蟲之為我耶?”(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的物我兩忘的狀態,從本質上實現了對一切客觀現實的超越而進入“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莊子.養生主》)的審美境界。我們看敦煌飛天壁畫和魏晉名士繪畫,線條婉轉流暢,人物衣袂飄飄,神情悠然自得,仙骨俠風。這些畫呈現給觀眾的是仙境,是可生可死的超脫的審美境界。老莊的思想,甚至影響了中國畫的觀察方法和空間觀。有學者稱中國繪畫觀察法為“散點透視”,對此定義,學界有不同觀點。但相比于西畫的焦點透視到三點透視,中國繪畫的觀察是多角度動態的,它并不拘泥于眼睛一時能領略的風景,更不拘泥于當下能領略的風景。比如繪畫中的建筑,多個面可以同時呈現,甚至屋內的場景也是可見的。②山川更是高深處可見于同一畫面, 在畫中,斗轉星移,不同時空的物體可以同時呈現,古代文人畫常繪的松竹梅菊四君子圖便是典型。這種不合西方“邏輯”的存在常常是在客觀的基礎上聯系“在場”與“不在場”的,奇思妙想,心領神會。
當然,提到哲學思想對繪畫的影響,禪宗是不可忽視的,它將“莫靜坐”作為其要旨,反對傳統“靜修”觀念。對南禪宗而言,關鍵不在客觀狀態的動與靜,馬祖就認為一味靜寂就會“沉空滯寂”。所謂“不識玄旨,徒勞念靜。”“靜修”也只是修道的一種形式,沒有了悟真宰,“靜修”也是徒勞。
《趙州錄》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問:“無為寂靜的人,真落在沉空也無?”師云:“落在沉空。”云:“究竟如何?”師云:“作驢,作馬。”③ 虛追寂靜,只得墮落。它指點我們要意順“自然”,杜絕虛念妄想。糾結虛靜,只能沉空滯寂。禪宗思想深刻影響著宋元以降的中國文人畫,因此才有了八大山人“涉事涉塵”的繪畫思想,才有了石濤“一畫之法,乃自我立”④的繪畫變革。
儒釋道哲學思想的熏陶下,中國繪畫本因不斷發展又獨具魅力。然而近代以來,中國被迫打開國門,被動接受了許多西方的思想文化,有識之士,要“睜眼看世界”,新文化運動更強烈地要求引進西方“先進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一律貶為糟粕,置之度外。然而,魯迅先生撰寫的“拿來主義”并未被很好地領會。中國文化的精髓隨著糟粕一同被打入冷宮。至今中國傳統文化一直被拒于主流之外,文化的中國性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在這里,并非主張將西學拒之門外,中國想要現代化就要開放視聽,兼收并蓄。但看大唐盛世,雄偉壯麗,國立強盛,統治者兼收并蓄。但國人的心態是驕傲自尊的,縱使收攬不同風貌,依舊有著中華民族獨立的風格。近代以來,遭遇了侵華戰爭,中華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的打擊,雖然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取得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但是中國對于自己的傳統文化開始排斥。只要是舶來品,總是比國產貨好的。
雖然1987年新學潮開始對文化藝術反思,出現了諸多補救“去中國性”的“再中國性”運動,但依然沒有改變西方文化藝術對中國繪畫的操控。
如今,知識開始大眾化,然而高雅的傳統文化傳播得卻越來越狹窄,傳統的繪畫只在少數學者之間流傳,高校教育也逐漸偏向西式的風格。相比于日本和韓國,中國并未能保持自己文化的民族性。日本如今是個現代化的發達國家,但是日本人依然注重書法修養,注重歷史悠久的浮世繪。日本從來沒有放棄現代與傳統的雙軌發展制。而在中國,毛筆字和中國畫依然只是小眾的,供少數人自娛自樂的,中國畫的市場也是被壟斷著的。中國繪畫沒有得到良好的傳播,人們對自己文化的瑰寶更是缺少了解。
常有不了解中國畫精髓的文化人批判中國畫太有“程式性”,總是一成不變。西方繪畫確實有變化,但中國繪畫也是不斷發展的。從早期壁畫到文人畫,從重彩畫到淡彩畫,從工筆到寫意,從花鳥畫到山水人物畫,中國畫的繪畫技法不斷拓展,繪畫精神不斷豐富。要知道,在老莊時代,中華民族的老祖宗就通曉“流動生變”的辯證哲學了。
沒有民族性的文化是難于在世界之林立足的,深化中國繪畫的中國性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藝術的發展總是以文化和哲學為依托的,我們不是要歸復到古代的私塾教學,處于優良文化的大眾傳播也應該采取更便捷高效的方式。然而不可否認,我們并未能真正欣賞自己的優良文化,我們更應該多加發揚民族的優秀文化,用外來文化的優點補其不足。眾所周知,陳丹青的一組西藏組畫享譽內外。這是一組油畫,他很好地詮釋了中國性,也很好地詮釋了充分具有中國性的中國的繪畫才會被世界所認可。繪畫是民族文化藝術的體現,繪畫的中國性不僅關乎藝術本身,更關乎民族的文化和長遠發展。想要保持繪畫的中國性,首先要承認和充分了解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重新樹立民自尊心和自信心,由政府和民間共同致力于民族性的傳播和發展
注釋:
①莊子.南華經[M].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印刷廠,1995:46.
②韓瑋.中國畫構圖藝術[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 2010:14
③朱良志.南畫十六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4:598.
④石濤.周遠斌(點校).苦瓜和尚畫語錄[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