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悅
摘 ? 要:隨著音樂教育地位的恢復提升,學校逐漸開始重視和保證音樂課的開設。并且,為了促進器樂教學,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展了第二課堂。本文針對第二課堂授課時的一些現象和問題提出了感悟和思考,力求為音樂教育發展貢獻一些力量。
關鍵詞:第二課堂;民族樂器;器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951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9-0232-01
寫這篇文章的起因是筆者曾授任的一所“以民族樂器為特色辦學”的小學揚琴課停課,原因是學校覺得教學效果不明顯。得知這個消息頓時覺得很可惜,也許是學校認為開銷與收獲不相抵,覺得在此方面的投入不能帶來資金或名譽上的收益。回想起上課幾個月,雖然時間不長,但能明顯感覺到孩子們的進步。
具體到每周上課的一個半小時,除了基本的練習指導,筆者采用“一個學生演奏,其他人聆聽、點評”的方法來促進他們的交流學習。另外,每次課的后二十分鐘,會帶領學生進行一些簡單的節奏訓練:自行編創節奏、用鈴鼓或擊掌等方式為一首熟悉的曲子伴奏等。他們非常喜歡,甚至產生“每節課都過的很快”的感嘆。對于已經熟練掌握的樂曲,筆者會逐漸鍛煉他們自主合作、合奏、指揮的能力,孩子們對此充滿了熱情,樂此不疲。有時,還會涉及一些關于器樂學習的基本知識,如:調琴、換琴皮、調整琴竹、 如何抄寫琴譜等。在課程結束前,筆者會引導、鼓勵學生闡述這節課學到了什么,體會到了自身的哪些優點和不足。幾節課下來,能明顯的感覺到他們在演奏方法、演奏情緒、節奏掌握、合作能力、組織能力等多方面的進步。作為一名教師,我非常希望能帶學生逐漸進入揚琴的領域、進入民族器樂的領域,進入民族音樂文化的領域,希望他們能夠越來越專業,越來越熱愛所學。只是如今,可能再也接觸不到那些二三年級的孩子,也無法了解他們學習器樂的狀況。是否依舊對揚琴、對民族音樂抱有希冀、充滿熱情呢?
關于器樂學習的實際狀況,首都師范大學周世斌老師曾表示:在我國現行中小學音樂教育體制中,如果說器樂學習還有所存在,也主要被劃歸在學校的課外活動中,由學校組織各類樂團或課外器樂興趣小組來進行。的確,雖然2011年版《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提出:器樂演奏對于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對音樂的理解、表達和創遣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正式確立了器樂學習在基礎音樂教育中的地位,但在實際中小學音樂課堂中,只能保證豎笛、口風琴等樂器的學習。對于其他類樂器,也只能由學校自行組織的第二課堂或校外機構來提供。而學校由于面臨升學、聲譽等各方面的壓力,對于持久提供器樂學習的開銷,尤其是在無法快速見成效的初學階段,往往是很難的。但是,對于這種現象,難道不值得關注和反思么?早在1994年,對發展學校藝術教育的意見和建議的相關座談會上,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明確提出過:“我們的一些領導同志之所以不重視美育,是因為他們在讀書時就很少受到藝術教育,缺乏藝術方面的修養。”簡單中肯的幾句話卻一語中的。小學揚琴授課的中斷反應的不僅僅是一個學校對音樂教育、對器樂學習的態度,也是整個社會、大多領導、家長對于讓孩子上音樂課、學習樂器心態的真實寫照——我能得到什么。即上音樂課、學一門樂器我能得到什么?能不能保證在短時間內讓孩子演奏、演唱出宏大的樂曲?能不能學幾個月就參加比賽并保證獲得獎項?能不能以此讓孩子成為音樂家、功成名就?歸根結底還是功利性和目的性在作祟。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學校重視音樂課、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到基礎音樂教育的重要性,社會上主動培養孩子音樂方面才能的家長也屢見不鮮。但是學校領導和家長對于孩子學習器樂的功利心態依舊沒有完全轉變,因此,出現短時間內中斷器樂學習、未見成效停止相關課程的現象也理所當然的順理成章。
再談及學校所反應的授課效果不好,最客觀的因素在于沒有練琴時間的保證。其實所授班級里家里有揚琴的孩子只有三分之一,大部分練習的時間集中在學校每周一、周三一個小時的練習課,且練習課沒有專業教師輔導。可想而知,他們每周只能保證一個多小時的學習和幾小時的練習,又怎么能很快看到成效呢?我們到底應該如何評判一個課程的存在價值?學到知識的快速實用性效果還是孩子喜歡、享受課程的狀態以及對其成長的長遠影響?又應該用多久時間來驗證授課的成效?不得不說,付出投入和收獲是成正比的,孩子們在文化課學習、甚至補課上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要遠遠大于練琴,又怎么能用相同的評價標準來評判授課效果呢?就好像說起來學習揚琴已有一個月之久,實際上孩子們只是間斷性的、短時間的進行了缺少正確指導的練習而已。用這種臆斷的、不符合實際的評價標準來否定授課,對孩子、對教師、對音樂學習行為本身都是不公平、不負責任的。
日本著名音樂教育家鈴木鎮一說過:“在初學階段,當孩子沒有顯示出天才,還處于白紙一張的狀態時,指導者要對他多付出些時間和耐心”,還指出:“第一個十年是入門階段,許多孩子還受到限制”。這些經過實踐驗證的觀點更說明了,只有通過長時間持續的學習才能很好的看到成效的道理。沒錯,就像種子發芽、樹木生根的過程,急于求成、揠苗助長、亦或是干脆放棄,是無法品嘗到收獲的果實的。靜下來想想,真的,需要我們做的太多了,而這種努力需要每個人去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周世斌.不應再被忽視的器樂教學——我國中小學器樂教學弱勢狀況分析及改革思考[J].人民音樂,2012(08).
[2]黃橙橙.“中國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研討會會議綜述[J].中國音樂,2011(01).
[3]謝嘉幸.器樂學習——一座沒有彼岸的橋梁[J].中國音樂教育,199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