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良
摘 ?要:隨著社會物質生活水平以及精神層次的提高,人們對于生活品質的追求日漸高漲,對室內的家具用品要求更為嚴格。人機工程學是研究人體尺寸、人體活動、人體性能及心理的一門綜合學科,它對現代家具創作設計有著深刻的指導作用,為家具創作提供科學依據。在家具創作中要充分研究人體機能,不斷調整改善家具功能以及外觀設計,合理搭配家具材料,提高家具的舒適性和安全性,使創作的家具達到最優化設計。
關鍵詞:家具;人機工程學;家具創作;科學依據;優化設計
中圖分類號:TS664.01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9-0265-01
一、人機工程學的研究對象
人機工程學是以研究“人”為主體對象的一門學科,它研究人與物的基本相互作用關系,人與環境的基本影響狀態等。具體研究人的的身體機能,如人體靜態尺寸、人體活動范圍尺寸、人體活動舒適范圍尺寸、人體結構、人體舒適性狀態數據等等;研究人與物的相互作用關系,如人體對物件的操作性能、抓握使用參數、坐臥活動參數、拿取活動參數等等;研究人與環境的各種影響狀態,如聲音、光照、氣體、場所等對人體的刺激,從而產生的一系列人體感知和心理活動。熟練掌握人機工程學能為設計提供強有力的、科學的參考依據。
二、人與家具的關系
人與家具是一種使用與被使用的的關系,家具的使用者為人,我們所做的一切家具創作必須以人為本,充分尊重人的機能和狀態。一個好的家具作品,在使用時,必須是方便、舒適、實用的,并能減輕人體的疲勞,提高使用者的舒適性,獲得精神上的愉悅。
人與家具的關系比較密切,首先,人在一天中所接觸家具的時間比較長,白天大部分時間處于工作狀態,如白領工作者,坐姿時間長達六小時以上,所以要提高辦公桌椅的舒適性,減輕疲勞狀態,提高工作的效率;晚上休息時,與床接觸的時間長達5小時以上,床的舒適程度直接影響人的休息質量,床設計得過硬或是過軟都會使人產生腰酸背痛之感,傷害人的身體機能,沒有達到人體休息、放松的作用。
第二,人在一天中接觸的家具類型較為豐富,例如睡醒之時接觸的是臥類家具,洗漱時接觸的是桌椅、存儲類家具,就餐時接觸的是座椅類家具;在家時接觸的是家用家具,工作時接觸的又是辦公類家具等等。總之,好的家具設計可以減輕人體的負擔,提高人體的舒適度,避免肌體的疲勞,提高工作及休息效率,去害為利,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
三、人機工程學的在家具創作中的作用
(一)為家具的功能設計提供科學依據
人機工程學研究人的基本活動,對人一身的活動內容和活動范圍都有著詳細記錄和研究,對人的基本功能要求有著深刻的認識,在家具創作中,我們可以迎合人的基本需求,創作人體需求的功能家具,充分滿足家具的使用性能。例如多功能搖椅設計,座椅的四肢退改成半圓搖弧結構,成人坐在上面根據身體和腳的力道不同形成搖擺椅;椅子周身加設小型嬰兒床,滿足幼童的搖籃需求。
(二)為家具的外觀設計提供科學依據
家具的外觀設計應遵循人的使用性能,人機工程學為家具的外觀設計提供了合理科學的數字尺度參照。例如人的舒適坐姿狀態尺度,為休閑座椅的設計尺度提供了科學的數字參數,明確了舒適座椅的坐面高度、寬度、深度以及扶手的高度,靠背的高度及傾斜度等。
(三)為家具的材料設計提供科學依據
不同的家具材料可以形成不同的人體觸覺,人機工程學的感知研究為家具的材料設計提供了科學的觸覺依據。充分掌握人與物的感知關系,有助于家具的舒適度提高。例如鋼材、玻璃等硬質材料給人生硬的觸覺,人體長時間受壓時必定會產生不適感,因此不適宜用于人體的接觸面材料,如座椅凳面、床墊等;布藝、海綿、皮革等材料柔軟舒適,人體長時間接觸施壓時可以減輕生硬的不適感,適用于凳面、床墊的設計。再者不同的材料對溫度的調節能力也不一,例如玻璃、金屬冬季顯得冰冷,不適宜與人體直接接觸;木材、竹材、有機塑料則傳熱性能比較穩定,冬季溫和,夏季涼爽,適宜與人體直接接觸。
(四)為家具的安全設計提供科學依據
人體工程學研究人的基本尺寸,當人的活動超過一定的范圍時,或不滿足要求時,都會造成人體的疲勞、不穩定性以及不舒適感等,這一系列行為都將引發安全隱患。家具創作時,一定要嚴格遵循人機工程學,避免不利因素的發生,從而導致安全事故。例如兒童家具的設計,兒童具有他特定的人體屬性,幼兒的身體平衡性能較差,好奇心比較重,喜歡到處攀沿、觸摸,容易出現安全事故。因此,家具設計必須平穩牢固,做好安全防范設計。
四、總結
人機工程學對家具創作設計意義重大,它為家具的創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設計依據和參考價值,“以人為本”的家具設計實質就是以人機工學為基礎的家具創作。只有遵循人機工程的家具創作才能符合現代人的生活觀念和生活品質,家具產業才能蓬勃發展。
★注:湖南軟件職業學院質量工程項目《家具設計》精品課程。
參考文獻:
[1]丁玉蘭.人機工程學[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1.
[2] 呂杰鋒.人機工程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