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南是生態福地。有萬鳥和鳴的江口鳥洲,有古木參天的岐山森林公園,有碧波綠洲之稱的近尾洲國家濕地公園,以及被譽為“衡陽第一祠堂”的王家祠堂等。衡南是農業大縣。糧油、畜禽、林果、棉煙等產量高、質量好,是“全國糧食生產百強縣”、“全國百個瘦肉型豬生產基地”、“全國農機作業示范縣”、“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試點示范縣”、“農業部信息進村入戶試點示范縣”、“全省煙葉生產重點縣”。
衡南縣因地處南岳衡山之南而得名,1952年從原衡陽縣析出,始稱衡南縣。全縣轄22個鄉(鎮)、1個辦事處,375個行政村、72個居委會;總面積2619平方公里,總人口110萬。衡南是交通要地。東南西三面環抱衡陽市區,境內有1個機場(南岳機場)、2條國道(G107、322)、3條省道(S214、315、316)、4條河流(湘江、耒水、蒸水、舂陵水)、6條高速(京珠、衡棗、衡大、潭衡西、衡桂、婁衡)、7條鐵路(武廣、京廣、衡茶吉、懷邵衡、瓦松、湘桂及復線)。衡南是生態福地。有萬鳥和鳴的江口鳥洲,有古木參天的岐山森林公園,有碧波綠洲之稱的近尾洲國家濕地公園,以及被譽為“衡陽第一祠堂”的王家祠堂等。衡南是農業大縣。糧油、畜禽、林果、棉煙等產量高、質量好,是“全國糧食生產百強縣”、“全國百個瘦肉型豬生產基地”、“全國農機作業示范縣”、“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試點示范縣”、“農業部信息進村入戶試點示范縣”、“全省煙葉生產重點縣”。
縣委、縣政府堅持不懈厚植重農氛圍,把農業農村工作放到重中之重位置,優先保障財政對農業農村投入,尤為注重工業反哺農業、市場助推農業這一發展思路,不斷挖掘農業發展潛力,不斷激發農村經濟發展活力。近年來,認真貫徹落實省農委、市農委戰略部署,牢固樹立和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新理念,始終堅持“科技興農,開發興農”戰略,著力轉方式、調結構、穩增長、惠民生,農業經濟實現平穩較快發展,自2009以來,五度躋身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行列。“十二五”期間,全縣年均糧食總產在60萬噸以上,地區農業生產總值由2010年的67.93億元增至2015年的116.85億元,年均增速9.8%;人均GDP由2010年16110元增至2015年的29390元,年均增速12.7%。
一、多點創新,加快大宗農產品結構調整
糧豐則農穩,農穩則國安。在確保“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等大宗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同時,我們不斷加快農業生產結構、生產方式的調整,創新農業發展模式,推進產業規模經營,帶動集聚發展。一是創新糧食生產方式。在落實農業“三項補貼”改革政策,穩定糧食總產的前提下,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藏糧于制”戰略。主要是嚴控耕地拋荒,嚴守耕地紅線,嚴保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劃定了永久基本農田、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加快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地力提升行動,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大農業技術培訓力度,加大水稻集中育秧、湘米產業工程和“四雙”攻關等農業科技推廣力度,加大農民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確保年均糧食播種面積在160萬畝以上,年均產糧60萬噸以上,優質稻年均遞增10%以上,畝平產量實現“雙增一百”的預期目標。二是調優經作生產結構。突出“三品兩化”結構調整,建設一批具有衡南地理標志性經作生產基地。扎實推進園藝作物“三品”提升行動和標準果茶園建設,加強“青花河”流域油菜產業帶建設,重點抓好原種場蓮花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松江湘健果業標準園、栗江廣林農業玫瑰園、栗江綠貝食用菌生物科技園、云集森本特種農業示范園、江口九龍農業生態園、近尾洲蓮湖灣農耕文化生態休閑園、寶蓋特色農業觀光園等7個經作產業園區建設,抓好“大三湘”油茶、“綠彤”茶葉、“綠貝”香菇、“湘健”蜜柚、“雁藍”藍莓、“玉泉”冬棗、“鑫寶”白果、廣林“玫瑰”等具有衡南地域特色經作品牌認證和推廣,進一步優化經作布局,使經作生產向特色化、多樣化、高品質方向發展。三是做大蔬菜產業規模。圍繞牢牢守住本地菜70%自給率底線和建設衡陽中心城區蔬菜供應基地目標,種植蔬菜40萬畝(復種)。重點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蔬菜,創建高標準、高質量,智能化、規模化的大棚蔬菜生產基地和加工基地。建設云集、三塘、咸塘、泉溪4個高標準蔬菜基地1萬畝,向陽、廖田、茶市西(甜)瓜2萬畝,柞市、岐山姜芋、野菜1000畝,茅市、栗江食用菌1萬平方米。
二、多元服務,大力培育規模經營主體
截至目前,全縣已工商注冊登記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372家,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社918家,民政登記專業協會37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數量居全市首位。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規模經營耕地面積達30萬畝,占耕地流轉面積65%;種糧大戶1088戶,規模經營耕地面積達10萬畝,占耕地流轉面積22%。一是強化政策扶持服務。為增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生產能力,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興辦服務設施的項目給予財政扶持。縣財政每年扶持項目10個,扶持資金30萬元。對糧食生產合作社每年財政拿出600萬元扶持生產,200萬元對購置農業機械進行累加補貼。種糧大縣中央財政補助資金60%用于扶持種糧大戶。每年爭取中央、省扶持項目5個以上,近幾年來共爭取扶持資金761萬。爭取省農業綜合開發資金重點扶持3個,項目資金500萬元。全縣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優先用于改善專業合作組織生產條件,共用于專業合作組織農業綜合開發資金達1480萬元,國土整理資金用于油茶合作社5800余萬元,為社(會)員建造沼氣池280口。二是強化金融支持服務。下發了《衡南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等級評定實施方案》,對全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信用登記評定,逐步建立信用體系,開展信用貸款。建立了“三農”金融服務中心,力爭在今年內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農業擔保公司擔保貸款等金融服務“三農”產品。出臺了“政銀保”貸款政策,即:銀行貸款收不回的,由縣財政承擔10%、銀行承擔20%、保險公司承擔70%的本金,化解金融風險。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金融機構貸給新型農業主體1.27億元,2016年已貸給8400萬元。三是強化農業信息服務。縣農村經營服務中心建立健全了“三資”網絡監管平臺。縣里建立了農業信息預警中心,各鄉鎮建立了農村信息服務站,各村建立了村級益農信息社,打造“新網工程”。以“田田圈”為代表的農業電商平臺得到快速發展,全縣現已建成農資、日用消費品、農副產品、煙花爆竹、再生資源五大網絡配送中心2個,連鎖網點416個,再生資源網點47個,為新型農業主體提供全方位服務。四是強化素質提升服務。全縣分期分批組織合作社成員參加“綠證培訓”、新型骨干農民培訓,鼓勵和支持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合作社理事會人員和骨干成員,參加湖南農業大學學歷教育。2011年縣人大議案把新型經營主體成員培訓列入縣人社局就業培訓和農業“陽光工程”培訓計劃,全縣已在164個合作社開展了生產技能培訓。近年來,每年由縣財政撥款對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負責人和財務人員進行統一培訓,使合作社成員文化知識水平進一步提高,合作理念進一步鞏固,成為有知識、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社員。五是強化指導監管服務。衡南縣在有條件的新型經營主體中積極推行生產標準化。合作社根據當地資源和區域優勢,市場準入的要求,制訂并執行一套符合實際的生產操作規程,社員按標準化要求生產。目前,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已經注冊的商標有“綠彤”牌有機茶、“鄉貝”牌食用菌等商標,其中“喜雁四件寶”獲省級名牌產品稱號,“綠彤”有機茶已通過歐盟認證并獲自主外貿權,“銀鴿”系列熟食和“綠彤”有機茶榮獲省農博會銀獎,并通過省食品安全QS認證。縣、鄉兩級建立健全了流轉檔案、農民專業合作社檔案,鄉鎮經管站已為43%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代記賬、代稅務申報和工商年度信息公示。
三、多方聯動,全面激發農業龍頭企業活力
落實市政府“十百千萬”現代農業發展工程,通過“雙聯”、“銀企座談會”等有效平臺,大力鼓勵和引導農業龍頭企業發展。2015年底,衡南縣已有省、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0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注入資金8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達50億元,農產品加工值達185億元,農產品加工值占農業產值比達到1.75∶1。一是壯大龍頭企業。2012年,衡南縣市級龍頭企業由10家增加到38家,偉利食品進入了省級龍頭企業,實現了省級龍頭企業零的突破。2014年,衡南縣已有市級龍頭企業45家,省級龍頭企業5家,一次性新增省級龍頭企業4家,占全市新進省級龍頭企業的三分之一,打破了全省一次性進入省級龍頭企業數量的歷史紀錄,被評為湖南省農業產業化先進縣。二是提升企業規模。2015年,全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固定資產投資過億元的有6家,年產值過億元的有8家,5000萬元的達15家,年稅收過900萬的達1家,進入龍頭企業就業人數11000人,帶動農民致富達4萬人。三是聚集園區效應。把縣工業集中區作為承接龍頭產業發展的有效平臺現,已有農產品加工企業31家,龍頭企業3家,其中省級2家;三塘加工產業園農產品加工企業21家,其中市級龍頭企業6家;江口鎮有農產品加工企業10家,其中市級龍頭企業2家。四是強化品牌戰略。全縣注冊“三品一標”產品達85個,專利達43個,國家和省、市農產品博覽會獎金產品28個,省級著名商標9個。“三品一標”產品覆蓋面積達總面積的60%。其中大三湘油茶符合國家專利17項,楊裕興面業是湘南地區唯一的非物流文化遺產國家級“百年老字號”企業,寶蓋綠葉茶業的“綠彤”被農業部認證為有機產品,偉利食品的“金欣”大米,綠貝生物的“鄉貝”香菇為市級名牌產品,廣林農業的玫瑰精油、蜂蜜被中央國家老干部健康促進中心認定為指定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