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耳鎮、柳林鎮的農家樂,納浪鄉、洮硯鄉的漢藏藥材種植業,藏巴哇鄉的高原冷水養魚業,申藏鄉的塑料大棚……
近年來,卓尼縣積極調整產業結構,一個個獨具特色的產業基地,數十個走俏市場的特色農產品,成為有力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新“名片”。
農家樂游出“金招牌”
車行駛至木耳鎮多壩村,公路兩旁的綠樹為多壩村增添了幾分詩意。近年來,隨著農家樂影響不斷擴大,以吃、住、游、購一條龍服務為特色的多壩村農家樂不僅贏得了游客青睞,也成為當地群眾致富增收的“金字招牌”。自2002年首批“吃螃蟹”的8戶農戶發展起農家樂至今,幾乎全村都做起了農家樂生意。說起農家樂帶來的變化,村民梁佛帶說:“以前自家辦個小商店,一月掙5000多元,現在一年掙10萬多元錢。比以前辛苦點,但生活好了,再苦再累心里還是甜的。”農家樂的發展壯大,也帶動了其他產業的發展。放養的雞和雞蛋不出村就銷售一空,多壩大盤雞一夜走紅,讓村民招財進寶。
瓜菜產業打造特色品牌
金秋時節,申藏鄉下甘藏村的溫室大棚里,哈密瓜“喜笑顏開”。棚戶包廣營正忙著把自家的“寶貝”裝箱上車。
包廣營熱情地讓我們品嘗了熟透的哈密瓜。“我們這個窮山溝溝里,世世代代放牧種田,現在能種香瓜了,要不是自己親手摘,還真不敢相信。現在價格好,1公斤按9元出售,這一棚就有2萬元的收入。”包廣營掐著手指給我們算著,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科技種田是卓尼縣特色產業開發的一個亮點。該縣2008年率先在甘南州發展高原蔬菜產業,在柳林、木耳、申藏等鄉(鎮)發展日光溫室建設,“蔬菜鄉”帶出了全縣的蔬菜產業鏈。今年,全縣蔬菜大棚種植面積達1812.2畝,創出了棚收入2~4萬元的高效典型,輻射帶動了全縣設施種植產業。
藏藥材種出“甜滋味”
“今年我種植的2畝當歸能收入6000多元,加上3畝款冬花、2畝丹參和2畝柴胡,收入15000元不成問題。”說起藏藥材的收入,喀爾欽鄉四布車村村民于尕次力清楚地計算起來。
喀爾欽鄉因地制宜,種植藏藥材。從款冬花、柴胡試種成功以來,種植面積逐年增加,迄今已種植200多畝,全村家家種藏藥材。經濟效益占農業總收入的80%以上。
卓尼縣建成藥材基地,形成了“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的藥材產業發展模式,培育和引進丹參、藏木香、紅景天、川貝母等13種藥材新品種,在10個鄉鎮規模種植中藥材3萬畝,建立藥材示范點5個,各類中藥材繁育基地10801畝,1.8萬畝漢藏藥材通過了省級無公害認證,藥材種植成為農民從自家地里淘金的首選。
漁歌唱響九甸峽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隨著九甸峽水庫建成蓄水,藏巴哇鄉柳林村等沿庫區村莊望著近在咫尺的高峽平湖,這些世代務農的村民打起了水庫的主意。
“端著金碗找飯碗,不利用九甸峽水庫優質的水資源,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群眾要致富就沒有門路。”經過充分考察論證,該鄉以網箱養殖高原冷水魚為突破口,分步驟綜合開發九甸峽庫區水資源和旅游資源。在省漁業技術推廣總站的支持協調下,藏巴哇鄉已建成網箱浮橋3座,重點養殖虹鱒魚、鱘魚等養殖技術成熟、適宜庫區養殖的高原冷水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