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景谷縣扶貧攻堅工作中,省農科院發揮人才、技術等優勢,開展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加強院縣合作發展特色產業,以科技之力助推當地貧困群眾加快脫貧致富步伐,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凝心聚力推進幫扶計劃
8月18日,云南省農業科學院工會、團委向全院干部職工發出向景谷縣鳳山鎮順南村捐款的倡議,截至8月31日,共收到213033元愛心捐款。這筆捐款將作為產業發展扶貧專項基金,主要用于扶持該院扶貧點順南村村民的種植、養殖產業發展和增收致富,扶貧專項基金由順南村委會成立理事會來使用和管理。
景谷縣是省農科院扶貧攻堅的掛聯縣,鳳山鎮是其掛包鄉(鎮),順南村17個村民小組的29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是全院干部職工的結幫對象。以實際行動貫徹省委、省政府扶貧攻堅工作的重大部署,省農科院凝心聚力推進景谷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成立了景谷精準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同時派出總隊長1人,駐村工作隊員9人入住順南村,并將景谷列為2016年科技成果集中展示縣。
順南村屬于山區村,村委會轄17個村民小組,轄區內居住著傣族、彝族、哈尼族等少數民族,2015年全村共有523戶2180人,勞動力1050人,貧困戶數占全村農戶數的35%,貧困人口占全村人口的28%。這些貧困戶亟須通過發展生產、發展教育、健康救助、社會保障兜底、易地搬遷等多種方式來脫貧。
在精準調查、科學分析的基礎上,省農科院確定了發揮農業科研院所人才及技術等優勢,幫助當地發展特色種植及養殖業,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促進順南村早日脫貧的思路。駐村扶貧工作隊按照相關要求,結合實際制定了《景谷縣鳳山鎮順南村脫貧發展規劃》和《2016年度順南村扶貧工作計劃》,積極穩妥地推進幫扶計劃實施,努力將貧困戶送上脫貧快車道。
科技先行培育富民產業
“新技術新品種普及率低,加之種植習慣影響,沒有形成特色農產品生產優勢;茶葉的管理、銷售和品牌打造仍處于起步階段;具備較好的林業優勢,但缺乏技術、信息,林下經濟發展受到制約。”把脈問診開脫貧良方。省農科院黨政領導班子分析認為,持續培育富民產業,夯實脫貧攻堅基礎,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必由之路,也是解決順南村人口生存和經濟發展的根本手段。
作為云南省最大的省級農業科研機構,省農科院學科發展涵蓋了種植業主要農業產業和相關農業科研領域,人才和技術是其最大的優勢。從實際出發,省農科院提出了“聚焦順南、服務鳳山、輻射景谷”的工作思路,以茶葉、烤煙和糧食作物提質增效,林下藥材、養蜂、種養結合等工作為重點,以培養專業合作社和技術技能培訓為抓手,積極發展高原特色生態農業,助推農民增收脫貧。
開展“掛包幫”“轉走訪”工作一年多來,省農科院共籌集相關資金110余萬元投入順南村的定點扶貧工作,協調70萬元項目經費支持養殖、滇黃精等產業發展,在順南村開展了麥類、油菜、玉米、雜交稻等糧經作物新品種、新技術的示范推廣,全村農作物優良品種推廣率達90%以上。其中,優質麥類示范畝產達356千克,較當地主栽培品種增長37%;優質油菜良種良法示范畝產達151公斤,較當地品種平均增產40%。同時,開展了滇黃精、魔芋等特色經作的林下復合種植。提供標準蜂箱400個,組建養殖專業合作社1個(15戶養蜂、20戶養豬)。立足順南村茶葉資源優勢,引進云南省茶葉電子商務協會前來實施愛心茶園工程,拓寬生態茶葉的銷路,提高茶農收入。此外,省農科院還在順南村開展了22次科技培訓,培訓農戶600多人次。
院縣合作開啟扶貧新篇
8月15日,省農科院與景谷縣簽訂“院縣合作”戰略協議。以產業扶持和智力支持為核心,全面開展糧食作物、茶葉、中藥材、種植養殖等產業扶持和科技培訓,加快鳳山鎮及順南村精準扶貧力度,是協議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此外,雙方將共建“云南高原特色現代農業(景谷)試驗站”,充分利用景谷縣的特殊地理、氣候優勢,突出高原山地特色,以保障糧食安全和綠色生態為基礎,鞏固提升茶葉、甘蔗產業,發展壯大蔬菜、烤煙、水果產業,加快特色大健康生物產業發展,推進以畜牧產業(肉牛為主)標準化建設及飼草飼料開放應用等為重點;以該試驗站為平臺,將景谷縣納入省農科院的農業科技成果綜合示范縣,共同開展優勢特色產業發展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試驗示范、成果轉化服務與技術培訓等工作,大力打造農產品品牌,著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增強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能力,努力提升景谷現代農業的發展水平。
云南省農科院黨委書記李勇表示,今后,要以發揮景谷的產業特色和優勢為重點,堅持問題導向,聚焦產業發展關鍵問題,爭取多方支持,共同研發和產業化應用;要科學制定相關產業的實施方案,明確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把工作落在實處;要創新合作機制,以建立政府購買科技服務、以推進科技成果示范服務的考核激勵機制為重點,先行先試,打造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和院地合作的新型合作機制和模式,把雙方合作推向深入,培育優勢特色產業,促進農民增收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