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家發改委和農業部在全國啟動了典型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綜合示范區建設,在9個典型流域建設18個示范區。其中,江蘇省太倉市積極推進農作物綠色、安全、高效生產,著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開展水稻一次性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控、稻麥秸稈綜合利用等工作,探索出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新模式。
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在太倉各鎮建立了市、鎮、村三級水稻病蟲害監測預警體系,示范推廣水稻機械化一次性施肥,平均畝產達646.9公斤,比常規施肥產量高出5.1%。
推進秸稈全量化利用。太倉以秸稈機械還田、飼料化、基質化、能源化利用為重點,出臺了《稻麥秸稈全量化利用規劃(2014-2020年)》,提出了2020年實現秸稈全量利用的目標。在城廂鎮東林村建設的秸稈飼料廠,配備了4條秸稈粉碎生產線和2條飼料生產線,年處里秸稈4萬噸;太倉綠豐農業資源開發有限公司建立的收集利用體系,年處理農作物秸稈5萬噸。
建設農田生態攔截。對現有農田溝渠按照“三清除+溝渠改建+生態構建”生態組合技術工程模式進行改造,開展溝渠清淤、清除垃圾、清除惡性雜草,建設生態護坡、生態溝渠濕地、攔截壩、透水壩等,構建合理的沉、挺、浮力體植物生態群落,增加水力停留時間,增強氮磷吸附分解轉化能力,對農田排水氮磷進行生態凈化。在主要河道兩邊配備常綠植被,采用格賓網箱防止水土流失,沿河都建成了生態溝渠,防控農田氮磷流失對河道水體的污染。
開展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在“太倉市萬畝水稻園區”“太倉市萬畝蔬菜園區”“太倉市沿江林果基地”,采用工程、生物、農藝等綜合措施,集成推廣增施商品有機肥、秸稈腐熟還田、綠肥種植等技術,建設高標準生態農業示范區,積極探索“農牧結合”、“稻蟹共生”“稻鴨共作”等生態循環模式,實現了“糧食(農產品)安全+環境安全+農民增收+企業增效”多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