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熹 微
“好品”云南走世界
文/熹微
“云品”要突破本土市場,參與更廣泛的市場競爭,還必須分類建立自己的品牌。

云南的鮮花等產品是電商“最后一塊藍海”
2015年,云南食品與消費品制造業主營收入達1567億元。“十二五”期間,全省逐步形成了以煙、糖、茶、酒、軟飲、乳制品為主干,肉類、果蔬、植物油特色食品為補充的食品工業體系。
云南省工信委副主任唐文祥介紹,預計到2017年,食品與消費品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000億元,其中食品工業1400億元,消費品工業600億元;到2020年,主營業務收入達到3000億元,年均增長16%左右,其中食品工業2000億元,消費品工業1000億元。
云南獨特的資源優勢已經成就了一批有影響力的消費品產業,如云煙、云花、云茶、云糖、云銅、云錫、云藥、云酒等。自2007年起,云南省商務廳就開始實施“云品工程”,旨在帶領滇企、云品走出云南,落戶全國各一線城市。目前,從北京到上海、到深圳、到香港……“云品”展銷活動正推動著云南名品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在“云品”出滇實施過程中,云南不少企業均不同程度地從中受益,不僅提升了品牌知名度,而且實現了實實在在的銷售。云南的普洱茶等特色產品,通過“‘云品’出滇”工程,到臺灣展銷獲得巨大成功,目前已形成了每月定量向臺灣發送2000萬臺幣的茶葉,為云茶獲取更多的市場份額作出了積極貢獻。
云南還和上海成立了“滬滇合作促進會”。促進會成立以來,兩地以“云品入滬”和“滬企入滇”工程和產業園區共建為重點,動員和引導社會各界力量,積極參與滬滇經貿合作,促進滬滇產業深度融合、企業互動發展。同時,積極推進滬滇民間交流合作,為構建兩省市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幫扶合作格局發揮了重要作用。
兩地還簽署了《關于加強滬滇對口幫扶與重點領域合作框架協議》,明確滬滇雙方決定合力推進“云品入滬”工程,幫助云南農特產品拓展上海市場,在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和群眾增收的同時,豐富上海市民生活。
“云南農產品產量少,但獨具特色”,上海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經營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春華說,“我們和云南東盟國際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合作,在線上開設淘寶云南館主要銷售干貨類產品。在整合線下優質生鮮農產品的前提下,上海首個批發市場模式的生鮮電商O2O,精選上海市民喜愛的云南特色優質農產品。”
通過到各地舉辦商品展確實是一個渠道,但更重要的是如何使產品在參展之后還能夠長期保持影響力,并不斷穩定地拓展銷售渠道。云南是一個資源大省,有許多獨具特色的產品,很多地方特色產品已經形成了產業,但由于受傳統經營思想的制約,云南的大多數企業一直以原料、產品輸出為主,缺乏名牌、品牌,中國名牌數量不到整個中國總量的1%。很多產品還停留在本地市場。云南的產品要走出去,品牌的推廣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在眾多的消費品產業資源中,云南除了鳳毛麟角的幾個品牌外,更多的只是停留在一個粗略的“品牌”概念上。
云南的很多產品,其品牌效應已初顯,但很多企業生產的產品之所以在市場上打不開銷路,主要原因是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品牌優勢。以昭通野生天麻為例,目前在云南市場上,銷售昭通野生天麻的企業有數百家,無一例外的是,在各個企業打出的品牌中,均是“野生天麻”或“昭通野生天麻”等字樣。這樣的品牌推廣,即使產品再好,也會淹沒在“昭通野生天麻”這一大品牌之下,到底是張三的還是李四的,消費者消費一次后就忘記了。
這樣的事例在云南市場上還有很多,如普洱茶、螺旋藻、野生菌等,市場上出現的都是千篇一律的大類品牌字樣,而真正落實到具體的某一廠家、某一具體品牌的非常少。
目前很多云南企業在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將廠房、機械設備等硬性設施列為生產成本預算,卻忽視了品牌建設等軟設施建設,產品生產出來后,就孤零零地投放到市場中,缺乏有效的推廣,導致銷售渠道斷裂,從而使生產受限,企業發展緩慢。
在資源產業已經成熟的情況下,如果能打造自己的品牌,那么,其企業就能脫穎而出。像大益、中茶等普洱茶通過幾年的品牌建設,已經取得了相當大的成效,在茶界,只要一提到普洱茶,這些名字就會讓人想起,其品牌帶來的效益也就不容置疑了。
目前,云南商品要突破本土市場,參與更廣泛的市場競爭,還必須分類建立自己的品牌,只有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品牌優勢,在市場競爭中,才能走的更遠。
通過到各地舉辦商品展確實是一個渠道,但更多的是如何將產品在參展過程中長期留在原地銷售,這將面臨更多的難題。把展會實體與虛擬化電子商務結合,將電子商務平臺與“云品”營銷結合——從國內到國外,一個個電子商務合作項目顯示出“云品出滇”正跨入一個嶄新的營銷階段。
“十三五”已經開局,《食品與消費品制造業發展規劃》提出要把“互聯網+”與行業發展有機結合,轉方式、促轉型,優化存量、引導增量,創新驅動、改革供給,打造品牌、扶持龍頭,不斷壯大企業、產業和行業。
褚橙是個特殊的案例,一個獨一無二的案例。褚時健70多歲創業,曲折的人生經歷,這是任何一個品牌都無法相比的。褚橙在本來生活網賣得很好,離不開褚橙廠家強大的支持。本來生活的創始人喻華峰說:“我們還是很希望能和品牌一起來推廣,我們覺得這才是真的有效果的。品牌商不愿意參與的時候,我們的動力會非常的小。”
談到云南近年來熱火的鮮花餅,喻華峰認為,云南的鮮花餅很有可能做成一個比較大的大品牌,只是電商和廠家的確缺少有效的配合。他說:“我們最早是2012年9月開始賣鮮花月餅,當時我們覺得月餅的品牌很多很雜,推廣起來很麻煩,那就心想還不如就做鮮花月餅,當時的效果很好。云南的鮮花餅很有可能做成一個比較大的大品牌,只是說要企業來和我一起做,不是說只是針對一個節日,要針對日常生活、早餐什么的,我們要把這些考慮去。”
2015 年,云南農產品電商在上述類目中均有不俗的表現。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對食品安全的重視,2015 年果蔬、肉類、水產品冷鏈流通率分別達到20%、30%、36%以上,冷藏運輸率分別提高到30%、50%、65%左右,冷庫及冷藏市場規模達到800 億元,年均復合增速30%,以畜產、漁業、蔬果、鮮花等農產品為代表的生鮮市場被譽為電商的“最后一塊藍海”。電商對云南而言,不僅僅是消費狂歡和銷售井噴,而是解決云南“三農”問題和加快扶貧攻堅的一場前哨戰。
在不斷進行的電商推廣中,“云品”的知名度正在不斷提高。然而,“云品”要出省、出國,成為享譽內外的大品牌,還有一段長路要走。而隨著國家政策層面對農村電商的扶植,在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上加大投入,“最后一公里”這個農村電商的最大攔路虎也不復存在,屆時云南農產品電商將迎來一次質的飛躍,真正站上“互聯網+”的風口。